烏鴉聽了狐狸恭維自己的話,心裏美滋滋的。她想,唱歌還不容易。連忙張開嘴,“哇”地叫了一聲。哪知嘴一張,肉就掉了下去。狐狸一口把肉接住了,說:“謝謝你!烏鴉,你的歌聲真好聽!”
故事雖然簡單甚至老套,但是卻說明了千百年來一個不滅的道理:說話好聽就容易求人,容易辦事。一句恭維的話,就可以抓住對方的心,一句動聽的話就可以讓對方心甘情願為你辦事。
俗話說得好:“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如果你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融洽人際關係的目的,往往還會傷害雙方的感情。因此,會說話與會辦事是不可分的,話說得到位,對方就容易接受你的請求。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要想托關係辦事得以成功,約有15%取決於技巧,85%取決於口才藝術。”顯然,說話水平的高低,已成為一個人辦事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在找人辦事之前最好能夠在語言上動動腦筋。
一個人的說話水平,可以決定他的社交層次。說話水平高的人,談吐雋永,言辭得體,可以“天機雲錦為我用”;讚美他人能夠“良言一句三冬暖”。這樣的人,往往容易被人尊重,受人歡迎,能贏得他人的友誼、信任、支持和幫助,在托關係辦事方麵自然也容易獲得成功。
說話水平低的人,總是語無倫次,詞不達意,就好像“茶壺裏煮餃子——肚子裏有貨,嘴上卻倒不出來”。這樣的人就會時時處處感到困窘,容易被人冷淡、遺忘,最終會給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帶來不利的影響。
那麼在找人辦事的時候,你應該怎樣“玩轉語言”才能達到找人辦事的目的呢?
首先,你要學會讚美別人,因為你是求人而不是被人求,所以不要吝嗇你的語言,說幾句動聽的話語,讓對方心裏舒服愜意。
幾乎任何人都有虛榮心,其特點往往是他們很喜歡讓別人看到自己在沒把握的事情上表現不凡,獲得別人的稱讚。當你對他們大加讚揚時,他們的心理獲得了滿足,對你也就親切了,事情自然也就好辦了。
其次,要講究說話的分寸。該說的,不該說的,深的、淺的、高的、低的,這些都應該注意。說話不到位,是很容易得罪人的,這樣一來又怎麼求人辦事呢!
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曾經是個小混混,當過和尚和乞丐,這當然是世人皆知的事情,按說根本算不得什麼隱私。但是自從他當上了皇帝之後,他的寒微出身便成了他的“短處”。“短處”和“隱私”一樣是碰不得的東西,碰他這些東西就猶如揭了他的短,這是比挖他的祖墳還更令他惱火的事情。
朱元璋在兒時有個最要好的朋友,名字叫做方不圓。聽說朱元璋做了皇帝,就想去向他求個一官半職的,好風光一回。他跑到京城裏對朱元璋先大大地奉承了一番,說:“皇上,草民聽說皇恩大如天,澤被天下億萬黎庶,來京之後一看果然不差。人都說,背靠大樹好乘涼,草民叩請皇上給個一官半職,讓草民有一碗飯吃就行。草民深信皇上不會讓一個兒時朋友失望。”
朱元璋其實已經認出這個兒時好友方不圓了,卻故意驚詫問道:“你是誰呀?”方不圓說:“皇上怎麼不記得了,我是方不圓啊,咱倆從小在鳳陽一起長大,從小就光著屁股在一塊玩兒,你幹了壞事全由我替你挨打。有一次我倆偷了一個農家豆子,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來吃。豆子還沒煮熟,你就要拿來吃,我不肯,你就搶,結果破瓦罐被打爛了,豆子撒滿了一地。被偷了豆子的人家發現追來打人,你比我小,飛快跑開了。我比你大,隻好站下來等別人捉著打了一頓。怎麼,皇上如今一點也不記得這件事情了麼?”
方不圓把這兒時的惡作劇說得十分詳盡具體,心想這定然能夠得到朱元璋的封賞。誰知這便犯了“不為尊者諱”的大忌,當眾揭朱元璋兒時的“短”。於是朱元璋龍顏大怒,吼道:“大膽刁民,竟敢編故事來騙朕,朕兒時哪有這些不光彩的事情?來人啦,推出去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