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經商曆史悠久,培養造就了一批善於判斷時勢、開拓進取的人物,率先創辦了印局和賬局兩個新行業。但這兩個金融機構還不能完全滿足商業遠距離交易中現金攜帶安全、方便的需要,畢竟當時市場發育程度不高、交通通訊不發達,加上貧富分化造成的社會動蕩,以致盜匪盛行,這對開展遠距離貿易的晉商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尤其當時還不通行紙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降低遠距離貿易中的現金攜帶風險便成為山西商人必須解決的問題。
清初以來,隨著山西商人去張家口、京城、關外和蒙古地區經商的日益增多,貨物的販運和資本的調撥自然跟著頻繁起來。但是,由晉至各邊口,由邊口至蒙古以及關外,特別是蒙古草地,往往行走一天不見一人。在這些荒僻地帶,以及直隸、山東地區卻盜賊橫行,危及商人、貨物、銀兩的安全。在這種商人對路途安全需求大大增長的情況下,經過幾代商人不懈的商業實踐,才最終創立了傳統中國社會最新類型的金融機構—票號。
一、“沒奈何”的產生
清代,晉商在恰克圖壟斷了對俄貿易,長達兩個世紀,道光時期(182l~1850年)為其空前繁榮階段。晉商以茶葉易回俄國的皮毛、皮張和毛呢等,但是,在易貨中,俄方僅用這些物資,已遠遠不能抵償進口的茶價,因此貿易出現嚴重逆差,每年逆差達一二百萬盧布。因俄國當時禁止白銀外流,俄商為逃避法規的限製,遂用“漢堡銀”—德國漢堡或萊茵河上法蘭克福所產成色很高的白銀,製造成粗糙的各類“工藝品”,交給晉商,以補足逆差部分。其實,雙方商人心裏都很清楚,隻是誰也不把它看成是工藝品,而隻是以白銀的價值來對待。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商路中絕,社會動蕩不安,來自俄羅斯的貨物產品很難像以往那樣銷售出去,這種情況在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北伐,攻入華北後尤甚。在這種情況下,山西商人“願意把他們的茶葉換成金銀這一類價值既高、體積又小的物品,而不願意換成那些他們和平時期所願意要的大包的商品,”[1]這意味著中俄恰克圖貿易中對金銀需求量的大幅上升。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俄國改變政策,允許以白銀進行交易。據當年俄國關稅統計,除向晉商輸出貨物值85.9萬英鎊外,還輸出白銀值22.8萬英鎊,合計為108.7萬英鎊,其中白銀占2l%強。
多少年來,晉商得到的粗糙銀製“工藝品”和白銀,一部分運往張家口錢莊,以便彙兌全國各地采辦貨物;一部分運往原籍晉中各縣。為了幾千裏運輸安全,遂在恰克圖就地熔化鑄成了一個個巨塊,每塊重千斤左右,然後派保鏢押運。銀塊裝到特製的多輪牛車上,艱難跋涉,運回目的地,一個行程約需三個月。用這種方法,一則可以防止運送人員在路途中的偷摸行為,二則因沿途時有“乘匪”(騎馬劫財物的土匪)出沒,匪徒就是見到了千斤銀錠,因搬之不動,也隻能無可奈何地搖頭而去。故此,這巨大的銀塊,即被商人們稱之為“沒奈何”。
“沒奈何”在當時是晉商們財源充裕和信譽可靠的象征,也是晉商們為降低遠距離貿易中的風險而做出的努力。
二、鏢局
鏢局可謂中國古老的保險業。假若說,近代保險公司是按照投保者標的不同,確定不同的保費率,以征收保險費建立保險基金,遇災害損失,支付賠償金承扣保險的;鏢局則是以提供武藝高強之人,按人收取雇傭金,沿途押送貨物或銀兩,遇失而負責賠償的。鏢局與保險公司擔保方式雖異,但從作用考察,可謂異途而同歸。
明、清之季,商旅通道常有盜賊、響馬出沒,對大批貨物和銀兩的運輸以及商旅人員生命的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因此,以保鏢為業的“鏢局”應運而生。傳說,鏢局創於清康、乾年間,以山西神拳張黑五在京城前門外開設“興隆鏢局”為發端。張黑五培養有眾多武藝高手,使拳弄槍(矛),可以與盜賊搏鬥,為客商提供旅途安全服務。
嘉慶年間,喬家開設“晉盛鏢局”。太穀巨族孟家開設“孟合鏢局”。晉盛鏢局的鏢頭是祁縣人戴龍邦,後傳其侄戴二呂。孟合鏢局的鏢頭是河北深縣人李洛能,為戴二呂弟子,後傳其弟子車毅齋,車再傳其弟子李複禎、布學寬。他們應聘為喬家、渠家、孫家、孟家、曹家等富商大戶保護商旅輜重的長途運輸,出入於京、津、遼、沈、東西口一帶,由於武功了得,強人或聞聲遁跡,或較量而敘友誼,鏢車輜重始保無虞。武師們除保鏢外,還被聘用為護院拳師。光緒年間,太穀曹家曾養家兵500之眾,分設東、南兩局,聘車毅齋弟子三光師傅與東路鏢師袁老四訓練家兵,巡更守夜,專司護院之責,聞名於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