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美麗、善良、力量、誠實、智慧都是重要的,而且就是世界的全部。

——《塔木德》

《塔木德》裏有一則寓言是說有位國王一邊為受傷的兒子包紮傷口,一邊規勸說:“皇兒啊,隻要紮上這條繃帶,任你隨便玩耍跑跳,傷口都不會痛,可一旦解去繃帶,傷口就會惡化!”人性亦然,其間潛伏著惡的根源。不過隻要遵守法律,就能有效遏止惡性事件發生。

確實如此,人生快樂而危險,一不留神就有險情出現。還有一則《青蛙的故事》說的也是同一道理:將青蛙放於滾燙的開水鍋中,青蛙會迅速從水中跳出,而且不被燙傷。將青蛙放於一口大鍋中,加上涼水,然後逐漸加熱,青蛙便會在鍋中慢慢被煮死。人不怕麵前有險情,隻要精力集中,再難走的路也不會發生車禍,怕的是一種“人意識不到的陷阱”,仿佛抽大煙一般,不知不覺中人就不能自拔。

《塔木德》裏還有一則故事:某一日,國王召喚一名男子去皇宮。這名男子有三個朋友,第一位朋友是他的莫逆之交,對他最為器重;第二個朋友他雖然喜歡,但卻比不上對第一個朋友的重視;至於第三個朋友,關係比前兩位疏遠多了。國王的召見使這名男子忐忑不安,他猜測自己是否做了什麼違法之事,不由心生恐懼,不敢獨自前往皇宮,於是他決定邀請三位朋友同行。他先到那個自認為最密切的朋友家,結果遭到了這個朋友的斷然拒絕。接著他又去了第二位朋友家,回答是:“我可以把你送到皇宮門口,但不陪你進去。”最後,他失望地去了第三位朋友家,沒想到第三位朋友慨然答應一同前往。那麼,為什麼三位朋友的態度各不相同呢?而且平時最要好的朋友在關鍵時卻不理不睬呢?《塔木德》認為,第一位朋友是“金錢”,凡人盡管貪財,但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二位朋友是親朋,隻能將他送到火葬場,然後便棄之不顧;第三位朋友是“善行”,雖然平常不太密切,唯其死後伴他永眠九泉之下。

◇ 孝敬父母

有位非猶太人有一顆價值昂貴的鑽石,一位猶太拉比打算用重金購之用來裝飾神殿,於是某一日登門求購。其時,存放鑽石的庫房門的鑰匙恰好正在熟睡的父親枕頭下。這名男子便說:“對不起,因為我不能吵醒家父,所以無法賣你鑽石。”有此發財機會,卻因不願驚擾正在熟睡的父親而告放棄,此人的孝心可鑒。拉比非常感動,遂向世人傳誦這則佳話。某一天,一位拉比同母親同行,道路凹凸不平,步履艱難。於是,每當母親邁出一步,拉比就伸出手墊在母親腳下,以免母親受顛簸之苦。《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故而每一個猶太人從小就很懂得尊老愛幼。

◇ 捐款也有利潤

《塔木德》上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在某個地方有一家很大的農戶,其戶主被稱為當地最慈善的農夫。每年拉比都會到他家訪問,而每次他都毫不吝嗇地捐財獻物。這個農戶有一塊很大的農田。可是有一年,這個農夫遭到了風暴和瘟疫的襲擊,所有的農田和果園都遭破壞,全部牲畜都死光了。債主蜂擁而至,把他所有的財產扣押了起來,最後隻剩下一小塊土地。可是他卻說:“既然神賦予的東西神又奪回去了,還有什麼說的呢?”他泰然處之,絲毫沒有怨天尤人之意。那一年,拉比像往年一樣,又到農夫的家,見他家道中落,拉比們都對他表示了同情,也無意再請他捐獻。這位農夫的太太說:“我們時常為教師建造學校、維持會堂,為窮人和老人捐款,今年拿不出錢來,實在遺憾。”後來,夫婦倆覺得讓拉比們空跑一趟,於心不安,便決定把最後剩下的那塊地賣掉一半,捐獻給拉比。拉比非常驚訝,並且感激不盡。有一天,農夫在剩下的半塊土地上犁地,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手忙腳亂地扶起耕牛時,卻在牛蹄下發現了寶物。他把寶物賣掉後,又過上先前的富裕生活了。次年,拉比們又來到這裏,去了農夫原來的家,以為農夫還和原來一樣貧窮。可附近的人告訴他們:“農夫已搬入新居了,前麵那所高大的房子才是他的家。”拉比們走進大房子,農夫高興地向他們說明了近一年發生的事,並總結道:“隻要樂於行善,它必定會倒過來,這就是捐獻的利潤。”據一位拉比說,他常在募捐時向別人講述這個故事,“每一次都獲得成功”。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