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逢人學習對方優點者,乃世上最聰明之人。
——《塔木德》
猶太人天生並不會做生意,完全是後天環境使其如此,如果不是國破家亡,猶太人的生意才能說不定會朝別的方麵發展。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猶太教非常鼓勵人們去學習,這就使幾乎是全部的猶太人都酷愛學習、尊重知識,每個人都成為學識淵博的智者。高智商的人去學習做生意,自然就不同凡響了。
在猶太人眼裏,知識和金錢是成正比的,隻有具有豐富的閱曆和廣博的業務知識,在生意場上才能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是賺錢的根本保證,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質。一個僅能從一個角度去觀察事物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而猶太人也樂意與學識淵博的人做生意。
◇ 為學習而學習
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不隻是僅次於敬神的一種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對神的虔信可以有程度的差異,但把學習和研究提到這樣高度的,幾乎絕無僅有。《塔木德》中寫道:“無論誰為鑽研《托拉》而鑽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種種褒獎;不僅如此,而且整個世界都受惠於他;他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將變得溫順謙恭,他將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能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他,世界享有了聰慧、忠告、智性和力量。”學習之為善,在於其本身,它是一切美德的本源。12世紀的猶太哲學家、猶太人的“亞裏士多德”——精通醫學、數學的邁蒙尼德則明確把學習規定為一種義務:“每個以色列人,不管年輕年邁,強健羸弱,都必須鑽研《托拉》,甚至一個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討的乞丐,一個要養家糊口的人,也必須擠出一段時間日夜鑽研。”由此形成了一種幾乎全民學習的文化猶太民族傳統。盡管並非人人都有“研習”的能力,但確實人人都把各種程度的“研習”視作當然之事。不過,早期的學習主要以神學研究為取向,涉及麵十分狹窄,像邁蒙尼德這樣的博學,可說是一個例外。因為拉比們唯恐猶太神學之外的知識會使猶太青年迷失方向,因此,在現代以前的相當長的時期內,在隨著猶太移民的足跡先後建立的學術中心裏,除了猶太教經典,尤其是《塔木德》之外,他們對世界上的其他知識是不予注意的。而且到18世紀末,猶太教中還出現過一個反對經院哲學和學者主宰猶太事務的哈西德運動。其倡導者一度主張,一個人隻要依靠虔誠和祈禱就能升入天國,善的功業比偉大的知識更為重要。可喜的是,為學習而學習的傳統並未中斷,哈西德派的大師們自己也很快“迷途知返”了。他們不再堅持虔誠比鑽研更能達到較高境界,而是傳布一種虔信與知識互為依賴的信仰。這意味著即使一個人的本性並不虔誠,也能依靠自己的知識而變得虔誠;而本來虔誠的人則更會為其虔誠所驅使而致力於學術研究。這樣一種為學習而學習的傳統,對長期流散的猶太人尤其是青年人來說,在調節其心理、保持其民族認同方麵所起的巨大作用暫且不提,即使從現代的立場上看,作為一種卓有成效的培養、激發人們的學習積極性的價值觀念來說,也深深浸透著猶太人的獨特智慧。在人類的價值體係中,粗略地可以區分出兩大類價值:一類是工具價值,另一類是目的價值。所謂工具價值就是本身作為取得其他價值之手段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其本身,而取決於它能否成功地導向另一價值。
為學習而學習,學習過程就是目的本身,知識的獲得就是目的的實現,有了這樣的觀念和心態,才可能孜孜不倦地、無悔無怨地勤學不輟,而不至於動不動就掀起“讀書無用”的退學潮。猶太人在世界總人口中僅占0.3%,但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卻占了15%,這一不成比例的比例,正是對這種價值、這種精神的重大“價值”的證明。當然,這樣一種以自身為目的的活動,倘若恰恰是一項總體上無助於人類發展、純粹虛耗生命的活動的話(這種現象在其他民族中不是沒有),那麼,顯而易見,這種目的價值越多,一個民族的實際生存能力隻會越弱。如此一味追求奢侈而不講究實效的民族很快便會被曆史所淘汰。不過,這不是猶太人的命運。在學習的效果方麵,猶太民族同樣顯示出了自己的聰明與智慧。人類文明的發達無非靠著兩樣東西的積累,一是物質形態的成果積累,二是觀念形態的成果積累。在這兩種積累及其結合的基礎上,人類社會不斷地以加速度發展著。在第一種積累上,猶太人曆來是大有貢獻的,隻是曆史處境常常使他們的積累連同他們本人一起化為烏有。在第二種積累上,猶太人甚至可以說更有貢獻。僅僅一本《聖經》對人類曆史的影響,已經足以證明即使在宗教神學的外衣下,猶太人的學問在人類認識自身、開拓自身、約束自身方麵的累累成果。何況猶太教素以“倫理—神教”著稱,《塔木德》學者在研習《托拉》的過程中,不斷地將協調人際關係的規範加以合理化、精細化、操作化,在紮緊民族樊籬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的自我完善留下了影響深遠的豐富內容。更何況,使得《塔木德》學者視野狹窄的那種宗教定向,卻以“為學習而學習”的傳統,在科學文化蓬勃興起、世俗教育迅速普及的當代,為猶太人提供了一種現成的價值取向和心理基礎。神聖的宗教職責極為快捷地就具有了世俗的形式,猶太人大批走進了世俗學校: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理工學院。猶太民族在為人類奉獻出與其人數不成比例的一流思想家、理論家、科學家、藝術家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繁榮昌盛而培育出同其他民族相比更不成比例的教授、醫生、律師、經理和其他專業人員。“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以學習為職責的猶太人在履行職責的同時,得到的是其他許多民族還夢寐以求的興旺發達:據1998年統計,以色列國5%的文盲率,450萬以色列人中有1/3是學生,14歲以上的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為11.4年,差不多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還有前麵已提及的猶太人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比例奇高。所有這一切成就,隻能出現在一個勤奮好學、視“學習是一種義務”的民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