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存靠自己
李先生是個癡情男子,娶了一個算不上漂亮但很有魅力的女孩作為自己的伴侶,小夫妻倆卿卿我我、恩恩愛愛,生活十分美滿。然而好景不長,在一次意外的車禍中,李先生的妻子不幸命喪黃泉,其妻腹中還遺留他們剛孕育的愛情結晶。這飛來的橫禍、意外的打擊,令李先生痛不欲生。快樂的日子從此遠離了李先生,盡管不久他在熱心好友們的撮合下又娶了一位漂亮可愛的太太,可是每天當他一回到家裏,那位逝去的妻子耽占據了他整個身心。第二個妻子終於忍無可忍地離開了李先生。
我們大家都一樣,忘不了過去的好時光,也同樣忘不了過去的難堪與悲劇。但是人生是階梯,我們為什麼不常回想自己過去的快樂和成功呢?遺憾的是許多人一直生活在“我是不幸的”、“我是個倒黴鬼”、“我是個苦命人”的陰影中,他們像某個悲情的角色,渾身充滿了悲劇情調,隻會帶給別人不祥之感。
我的一位朋友是個業餘作家。在當今各種專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之際,我的這位文友也勇敢地辭去原先薪水不高且辛苦的工作,當上了專業作家。就這樣,我的這位朋友以為報紙和雜誌寫稿維持生計。他給自己訂了一個規定:每周寫兩萬字,若達到這個目標則去附近的一家西餐廳犒賞自己;如超額完成則到居住地周圍的某個風景點度假。幸運的朋友每周末不是在附近的西餐館品嚐大餐,就是在某個鄉間小鎮品茗小城溫情。
自我嘉獎有別於一般的自我陶醉。實行自我報酬需要你正確評估自己的氣質和目標的關係,並借此強化你希望加強的人格。如果你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判斷,顯示你與自我擁有的氣質相匹配,那就意味著你告訴自己:“我的確做得很好”或“那是一個好主意”,你的內心會被這種內在的詮釋所激勵。你將感到滿意,甚至得意。
有位先生為了不得罪人,從不對別人的所作所為表示異議。他上街購買隻買名牌產品,看電影前都會先看內容簡介後才去,對他的上級更是惟命是從,每當上級講述已講過幾十遍的笑話,他還是照樣哈哈大笑,假裝很開心。漸漸他變得毫無主見,失去了自我,不知如何來應付這個社會。
悟語:
要自己引導自己,不要讓別人來主宰你。一個改變自己以求適應大眾的人,不僅不會適應周圍的人們,最終也會讓自己變得一無所有。
2.人是生活在不完美之中的
久保田萬太郎在他的俳句裏,就曾大力推崇明治時期在仕女圖畫工方麵無人能出其右的鏑木清方。鏑木清方晚年居住在鐮倉,據說每天總是過著很規律的生活。清方的女婿山田肇也曾對嶽父的生活有所著墨。
“清晨總是非常地早起,略為梳洗之後,會先朝東方膜拜,再到佛堂上香,然後和妻子共進早餐。用餐完畢換好畫服就進入畫室作畫,接著還是一樣和妻子共進午餐,除了中途會出來吃點點心之外,天黑前幾乎都一直待在畫室裏。晚上的時間會先沐浴再進食,但不再繼續畫畫,通常都是看書充實自我,並不會熬夜,就這樣365天,天天重複地進行著……”
沒有煙、沒有酒,除了常常和妻子一起外出,體會四季變化的樂趣外,每天幾乎都在反複著相同的生活,可以說是浸淫於日常生活的快樂中。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對於這種缺少刺激的生活,或許會覺得很難忍耐。但對清方而言,隻要有這種日常生活上的快樂,就覺得十分幸福了。
很多和清方相反的冒險家,對於隻有日常的快樂並無法滿足,拚了命地尋求非日常的快樂。為了尋求這種高風險式的快樂,結果有不少冒險家因而喪失生命。如果考慮到生命這個前促,或者滿足日常的快樂是惟一的選擇。
人的腦部結構是可以感受到快感的生物。非日常快樂所產生的狂喜狀態像是一種中毒症狀,不過並非因此就不可以去迫尋。不管是中毒症狀或其他的情形,隻要是你認為快樂的就好;相反的,日常的快樂就覺得十分幸福的人則沒有必要去追尋。
大多數的人都沒辦法像清方一樣,貫徹於日常生活的快樂,但又不至於像冒險家一樣,非得要非日常的快樂不可。因此必須虛心地觀察自己的欲望,到底需要擁有什麼程度的非日常快樂,才可以讓精神狀態取得平衡。
非日常的快樂並不是一定都得冒險。不管是至死無悔的激烈戀情或是中了3億元的彩券,這些情形都是無法事先計劃,也都是由偶然所左右的。
但存一點小錢,兩年安排一次出國旅遊好好地瘋個夠則是可以計劃。對於那些沒有非日常快樂,就體會不到生活樂趣的人而言,這樣的安排可以感受到絕佳的欣喜。當然,有的人會認為要大玩男女遊戲,才可以感受到那種快感,對於這些人我也不能說什麼,就隻有請他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悟語:
人的習俗是有差別的,不同的人對快樂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然而,所有的人都希望保持自己的獨特方式。
3.掌握金錢,快樂才有根基
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帶領群眾揭竿而起,推翻專製的統治,成立民主政府。國會成立之後,第一項議案便是討論要在首都中央公園內,為這位民族英雄豎立一座銅像。這項議案立即獲得全數讚同通過。
其中一位國會議員是這位民族英雄的好友,他等不及會議結束便匆匆趕到民族英雄的家中,向他報告這項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