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自會尊重你的用功而回答:“沒關係,無妨”,或是“亮著燈反而好睡呢!”來平定你的不安。
夫妻爭吵,常是一人先認錯道歉,另一人即停止吵架,雙方和好如初,不然意氣用事的結果,可能導致長期冷戰,甚至摔起盤子摔壞杯子了。就像宿舍室友之間不相互體諒,吹胡子瞪眼睛,偏不讓人開夜車地怨道:“還不快熄燈!”或“好亮呀!是不是已經天亮了?”或者更不堪入耳之話。
要把禮貌隨時使用得恰到好處,就會有許多朋友漸漸走到身邊,因為能肝膽相照的朋友,必有虔誠的心靈,而為所當為。所以能將誠懇、謙虛隨情意表現,必使生活舒暢無比。
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禮多人不怪。”在交往中得體地使用禮貌語言和謙詞可以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如與好久不見麵的人見麵說“久違”;與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麵說“久仰”;有了過失求人原諒說:“請包涵”;請人幫忙說“勞駕”;有事找別人商量說:“打擾”;請人勿遠送說“請留步”;求教於人說:“請指教”;不能陪客人說“失陪”;送還物品時說“奉還”;陪同朋友叫“奉陪”;影響他人工作和休息說“打攪了”;當別人表示謝意時說“別客氣”。
請確實體會“謝謝”之神奇力量,即使旅行於外國,隻要你學會當地“謝謝”的說法,應可增添許多人情味,而於自己本身亦是受益多多。
1脫口而出的魅力
有人問羅斯福在政界中如何處世,羅斯福回答:
“帶大棍子,小聲說話。”
風趣的語言帶來了效果,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隻要潛心學習,一定會成功。
我們再看看下麵幾個例子。
1958年,林肯在競選中擊敗了他的對手道格拉斯,其實林肯的口才遠不如道格拉斯,相貌也極其一般,但當道格拉斯攻擊他是兩麵派時,林肯巧妙的運用了語言。
他說:“這個題還是留給聽眾來答吧。如果我真的有兩張麵孔的話,還用得著老是帶著這張並不英俊的臉嗎?”
這就是說話的魅力,可想而知。隻要說錯一句,或者針鋒相對,林肯能贏得聽眾的讚賞嗎?
一次乾隆皇帝與愛臣劉墉在避暑山莊看到了一尊彌勒佛像,忽然乾隆起了想為難一下劉墉一下的念頭,指著佛像問道:
“他為什麼對朕笑?”
劉墉答道:“皇上是文殊菩薩轉世,是當今活佛,佛見佛故笑。”
實際上彌勒佛笑口常開,對誰都一樣。乾隆如此問,意在刁難劉墉。劉墉歪問歪答,機智地回答乾隆的難題。不料乾隆突然又問:
“他為什麼對你笑?”
劉墉答道:“佛笑臣成不了佛。”
語言的確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運用得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產生不可抗拒的魅力。
談話技巧因人而異,然而我們堅決反對以詞藻為重心的論點。若有人說:
“我們必須把話說得漂漂亮亮,惟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左右逢源。”
言下之意,似乎在說:
“要想在社會混出個名堂,不是伶牙俐齒的人,休想飛黃騰達。”
乍聽之下頗有道理,因此有所謂的商業訓練班出現,教人如何把話說得完美無瑕,如何運用交際手腕以求拉到更多客戶。有人會憑一席之談而探究:“你受過談吐訓練吧!”“你是政治係畢業的吧?”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但是很顯然,一切不了解個中真相者,總以為談話氣氛來自特殊的專門訓練。
也許有人抱著“我要把話說得好聽些”的動機,去找老師學習,問他為什麼學口才,其回答多是:“我要用最美妙的聲調,把最完美的詞藻說出來,讓別人對我刮目相看。”
其實語言的積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得來的,並非一日之功。所謂積累,就是汲取先人的精華,多聽多學。
例(1)
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美麗動人,演技超群。1974年她榮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領獎時,她發現因《美國之極》一片而名聲大噪的女演員瓦倫蒂娜·科特希也坐在台下,便對觀眾說道:
“奧斯卡先生太沒眼光,把應當給科特希的獎錯發給了我,對此,我實在無可奈何。瓦倫蒂娜,你千萬要原諒我呀”。
話音剛落,包括瓦倫蒂娜在內的台下所有人都開懷大笑起來。
例(2)
布絲萊是美國50年代的著名女演員。在一次重大的頒獎活動中,她急步登上舞台,沒想到在台階上絆了一下,險些跌倒在地,全場觀眾都為她吃了一驚。隻見她不慌不忙地穩住了身體,站在舞台中央,平靜地說道: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剛才都看到了,我是經曆了什麼樣的坎坷,才達到事業巔峰的。”
全場觀眾頓時掌聲如潮。
我們說話,自然希望對方有所反應,不然與對木頭說話有何兩樣;其次要想到此話說出結果如何?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首先我們要了解,談話在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什麼作用?若你能如此設想,必能理解漂亮的詞藻並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