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一個信守承諾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些父母常用“承諾”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坦白地說,這是一種懶惰的表現,妥協或敷衍的教育方式,隻有製造更多的問題。
因為一旦承諾未實現,日後很難讓孩子再相信父母的話。事實上,有時父母的承諾是真心誠懇的,如答應孩子周末去海邊戲水或看場電影,但到了時候卻因事礙難成行。對於父母而言,失信也許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失信於孩子卻事關重大。更糟的是,如果當初承諾時是隨口說說,而後又隨意違背承諾,甚至說:“看什麼電影,我忙得很!”“什麼!我欠你的,考試考得好,那是應該的!”類似這些話更是傷了孩子的心,從此“言而無信”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長此以往,父母的話在孩子的心中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為人父母者在做承諾之初,應首先想清楚,自己做不做的到?做不到的,不要輕易答應孩子,答應的則要盡力遵守諾言。當然,有時確有困難而無法履行諾言,也要向孩子說明理由,並致歉意及再約定履行事宜,如:“真的很抱歉!我有重要的事在忙,無法去看電影,我們再約下星期六晚上,好嗎?”記住,再約定的事不能再違約了,一定要慎重地確定自己真正能做到。
做一個信守承諾的父母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從承諾中獲得安全感、信賴,日後成長必能成為一個重信諾、負責任的人。
①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
教育孩子要誠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誠信。以誠信培養誠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曾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門,兒子要跟著一起去。她覺得孩子跟著很不方便,想讓孩子留在家裏,於是對兒子說:“好兒子,你別哭,你在家裏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給你燉肉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答應留在家裏。曾子把這一切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當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時,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問曾子磨刀做什麼。曾子說:“殺豬給兒子燉肉吃。”妻子說:“那隻是說說哄孩子高興的,怎麼能當真呢?”曾子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長大後就不會講信用。”於是,曾子與妻子一起把豬殺了,給兒子做了香噴噴的燉肉吃。
父母的這種誠信行為直接感染了兒子。一天晚上,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做什麼,兒子回答:“我從朋友那裏借書簡時說好要今天還的。雖然現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還給他,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曾子看著兒子跑出門,會心地笑了。“人無信不立”,為了培養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話不算話。有位母親經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謊,就用針把他的嘴縫起來。有人問這位母親:“如果孩子真的撒謊了,你真會縫上他的嘴嗎?”顯然,這位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不現實的,用這種方式來教導孩子不要撒謊是非常不可取的。要糾正孩子的不守信用,家長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受到某種行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就會受到暗示,跟著模仿。例如,父母如果答應了孩子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堅守諾言;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並爭取以後補上去公園的活動。而且,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推遲或失約的事情發生,這樣才能取信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