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建議(1 / 2)

蛤蟆鏡這東西在年輕人群體受到很大的歡迎,這一點就連劉教授也特意關注過,一副正品蛤蟆鏡需要先從水路到東南沿海,之後再長途運輸至大西南,必須承認國外的蛤蟆鏡確實性能優秀,但那高到離譜的售價,也同樣讓普通人望而卻步。

教授大致核算過汪正國生產一副蛤蟆鏡的成本,他確認這已經是低的不能再低了,PA樹脂鏡片在大規模生產方麵確實有優勢,它太廉價了。

比起矽酸鹽鏡片的成本,更是直接降低了好幾倍,現在出資讓他完善鏡片技術之後,也僅僅是在當前簡單染色鏡片基礎上成本提高而已,和矽酸鹽鏡片相比,依舊擁有絕對的成本。

“你放心,雖然鏡片生產成本會有所上升,但我保證相對於矽酸鹽鏡片依舊擁有絕對優勢,預計你一副眼鏡的生產成本依舊不會超過十塊錢,這是我現在能給你的最大保證。”

十塊錢生產一副高科技含量豐富的PA樹脂偏光蛤蟆鏡,這樣倒也能夠接受,至少在成本上要比國外便宜很多,按照汪正國早前估計,國外生產一副矽酸鹽偏光蛤蟆鏡,至少成本也要在三十美元左右,這將包括遠高於共和國的人工成本、專利成本、以及矽酸鹽材料加工成本。

沒聽錯,國外雖然已經大規模實用化PA樹脂鏡片,但是在蛤蟆鏡的生產方麵,更多還是使用傳統矽酸鹽鏡片,通過添加鹵化銀元素實現光照下的化學變色、偏光等特殊作用。

之所以要延續矽酸鹽鏡片技術,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麵是蛤蟆鏡使用的時候大多數在夏,而且是光照強烈的時候使用頻率更高,這種相對特殊的使用條件下,PA樹脂鏡片由於材料特性,就更加容易發熱,在用戶體驗上就完全沒法同觸感冰涼的矽酸鹽鏡片相比。

其次,如果從另一角度來看,白光鏡片領域的近視、老花眼眼鏡,都要算成生活必需品,所以人們迫切需要價格低廉的產品,這樣才符合市場的需求。

然而蛤蟆鏡這東西就並非是生活必需品,倒是有點傾向於資、輕奢路線,也就是那些喜歡裝逼、經常旅遊曬太陽的中產階級對此喜歡,因為一般人沒有注重偏光的要求。

從商品性質上來,蛤蟆鏡本來就定位於中高端人群,自然國外在生產的時候用料足、價格高,不惜工本,這也導致東南沿海的水貨渠道從拿貨的時候開始,成本方麵就已經居高不下,等到國內第一次轉手的時候,黑市渠道價格必定大幅度增加,再考慮到黑市彙率本來就居高不下,一副眼鏡價格上三位數也是正常。

東南沿海再轉手到大西南內陸,中間價格又要漲一波,最終落到蜀都的潮流青年頭上,價格早就已經破一百五的大關,直奔兩百元位置。

其實產品本來不貴,要是走正規渠道,由國家統一進口,就算成本三十美元一副的蛤蟆鏡,國內正規渠道銷售也不會超過三位數,這才算正常數據。

現在國外成本三十美元左右的東西,被汪正國仿製並偷工減料,采用PA這種大規模走量的光學材料進行製造,成本方麵就能夠降到一個令人咋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