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斯文教授做出第一台工程樣機之後,實際他自己也看出以目前的S圖形傳感器技術來,各方麵都還遠遠達不到可以挑戰傳統相機的時候。
倒是這次提出要把S傳感器型化,瞬間讓他感覺還相對可行,至少這東西要做出來,也隻需要解決生產工藝,其它還真沒什麼太大的難處。
“不需要彩色像素,沒有相片級高清晰要求,隻要型化、可靠性、降低生產成本,大致就是這樣,對吧?”
理解都很到位,再看白教授本人的表情,想來這些要求都是可以辦到,這樣,汪正國算是完全放心。
手掌磨砂著桌麵,想想也感覺沒有其它的要求了:“沒錯,在光學鼠標的S傳感器部分,我們所要求的技術標準就是這些,若是你確認可以做,那就給一個項目計劃,後續科研資金就會投資到位。”
和現在看到這台簡陋的數碼相機不一樣,這完全就是個技術驗證項目,各方麵壓根兒就沒考慮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所以研發速度、成本都相對不是太高,但真要研發用於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品,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最簡單的案例,實際早在81年的時候,帝都大學王選教授做出了激光照排技術,但真正將激光照排機推向市場,那都已經是85年的時候。
為什麼中間有4年的間隔?很簡單,這四年時間沒幹別的,全都是王選教授在做激光照排技術的工業化設計,81年的激光照排技術就和現在實驗室的S傳感器一樣,都隻是技術驗證機而已。
要實現技術驗證機到工業產品的轉變,必須要從各方麵不斷投入,最簡單一點,那就是來自資金上的大規模支持。
教授這時候也不墨跡,確認自己在技術路線上沒有問題之後,直接開始提要求。
“我需要硬件方麵支持,學校的光刻機、刻蝕機都完全落後於國際水平好幾代,這次要把S傳感器做、成本降低,全部都要靠硬件設備來堆,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夠采購到國際最新的設備。”
一上來就是要光刻機、刻蝕機這種高端設備,就連汪正國都感覺陣陣頭疼。
再看旁邊倪光南,顯然這位同樣也是抱著支持態度,想來也是打算通過這次事件來看一看汪正國的能量,畢竟這要得是國際半導體行業最新、最關鍵的設備,太重要了。
沒辦法,這就隻能答應下來:“好,我會盡快想辦法采購一批設備,如果能運回國內使用自然是最好,但要是不能,到時候我就在香江成立一家半導體芯片代工廠,這些相關試驗設備都放在那邊,到時候大家就到香江去做測試。”
這已經是汪正國目前能想到的最好方案,至於把項目試驗放在香江是否合適,完全不用擔心,這其實就是八十年代國內半導體行業最常用的手段。
上位麵嚴援朝在做050H漢顯的時候,那就是在電子工業部支持下,直接拉到香江完成全套設計工作,定型之後再把技術放在深川進行生產;乃至於後來PS開發者求伯君,也同樣是走了這套路,可行性上完全沒問題。
“這些設備之前都是國外對我們禁運,也就是我們改革開放之後才略微放鬆,但這次要的國際最新產品,我也不能保證能不能直接運到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