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汪正國的想法還是非常有道理的,當他以阿諛奉承的角色出現,一切問題都要容易很多,即便會談中經常冒出一些不專業的“術語”之類,比爾門斯依舊笑著耐心解釋,甚至沒有任何不悅的臉色。
上輩子一個教中專的專業課老師,之前插手軍工的時候,或許還仗著有點軍迷底子可以心翼翼地裝逼,現在的問題就來了:哪個中專學校的老師有可以能精通微電子集成電路?
這顯然不可能的事,汪正國能夠知道650處理器,那都已經算是非常巧合的事兒,真要讓他專業的東西,那自然是打死都憋不出一句話來,所以在這時候的某人更像是本色出演。
既然是本色出演的情況下,心裏還一直報著以往陳舊思想觀念看共和國的比爾門斯,那是斷然不可能看出其中問題。
“我能感受到你們的誠意,要引進650處理器相關技術也並非不可以,公司大門口寫的是西部設計中心,表明我們主業是芯片設計,自己所從事的生產隻是整個市場上銷售的同型號芯片中極部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把技術授權,采用收取專利費的方式來盈利。”
早期的微處理設計和生產,其實有很多都是分開進行,有專門設計微處理器的設計公司,也有做代工生產的半導體工廠,這就同共和國航空領域廠所分離是一樣的,沒有區別。
像英特爾這種,那自然就屬於是異類,沒辦法,誰叫人家一開始就各種人才充足,創始人團隊中本就是由設計、生產大佬們共同組成,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必定是將設計和生產相結合。
至於其它從業者,那大多都是設計歸設計,生產歸生產,後來大名鼎鼎的AD公司,這家夥一開始其實也就是專門山寨英特爾的微處理器工廠,他們可沒有任何設計能力。
AD之所以九十年代能夠奮起,最大原因還是微軟覺得不能讓英特爾一家獨大,於是做媒給AD找了另外一家專門從事微處理器設計的公司,在這二者融合之後,AD才終於開始有自己的設計能力。
當然,事實也證明早期的微處理器生產本就不應該把設計和生產分開,或者更直接一些,但凡是高度複雜的工業領域,難度越高就越應該廠所結合。
不過話再八九十年代的微電子芯片行業,在設計和生產分離的模式下,其實也產生了些還算不錯的專業工廠,但專業工廠最後都無一例外退出競爭激烈的個人P微處理器領域,轉而在智能手機領域重新複活。
英國的AR公司自然不用多,這是典型的專業芯片設計公司,但這家夥在八十年代起家的時候,人其實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做P電腦用的微處理器,隻不過沒能競爭過矽穀巨頭罷了。
隨後的台積電則是將半導體芯片代工發展極致,這家夥壓根兒就沒有動過自己設計的心思,但人家還不一樣是過得很好?
設計和生產結合固然是沒錯,但兩者分開似乎也沒問題。以上這論斷放在整個微電子芯片領域,自然可以得通,特別是000年之後,那就更有服力。
隻可惜,如果著力於當下的八十年代,要想在競爭激烈的P電腦微處理器領域活下去,設計和生產結合就是必須,也隻有這樣開能充分整合所有力量,把芯片的性能提升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