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比之行簡單也簡單,畢竟也就是些要雙方加深合作的框架協商,詳細的後續問題還不需要現在就得出,但要困難,當然也並非想想中那麼簡單。
如果明麵上的工作還能很容易就搞定,那另外有關暗地裏的需求,恐怕就不太好。
私下坐在一邊,隻剩下汪正國和吳大觀總師二人時,這才有機會開口。
“吳總師可知道在羅羅公司,不僅有渦噴、渦扇這類長於超音速工況下使用發動機,它們的渦軸、渦槳同樣也是一絕?”
輕輕放下手中茶杯,話完則麵帶微笑地看著,且看如何回答。
“渦軸發動機的話,羅羅確實也算很有實力,寶石、諾姆、寧巴斯,這些都是羅羅早期所研發,性能方麵皆相當不錯,從這一點來,羅羅的渦軸發動機能力絕對也能夠當得起羅羅公司的航發三巨頭之名。”
用航發三巨頭來稱呼羅羅公司,這已經是業界眾所周知,單就因為RB-11這一個係列,便足以讓原本不斷衰落的英國航發工業重振雄風,這才是底蘊。
一個歐洲國家,在國內自主航空工業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強大地航空發動機製造業,這等極不符合常理的情況能存在下去,原因就在於人家技術能力確實強大,有目共睹。
如果不是英國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業技術能力超群,它又怎麼可能在艱難中繼續發展下去。
看看早年同為航空發動機大佬的德國,伴隨著飛機整機製造業崩潰,德國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業瞬間崩塌;還有未來從蘇聯分出來的烏克蘭,所屬馬達西奇公司航空發動機產品線何等齊全,還不是因為本國飛機製造業大跳水而逐漸萎縮。
要問羅羅和馬達西奇之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都是在本國整機製造業大崩塌的情況下,兩者會走上截然不同之結果。
這裏麵或許跟英國、烏克蘭兩國家的國際地位、所屬陣營有關係,但要總結起來,兩者發動機技術綜合水平差距也是緣由所在,畢竟羅羅之所以是羅羅,在於它強大的技術實力,還有工業曆史的底蘊、經驗。
吳大觀能夠看到這些,明白羅羅公司在整個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強大實力,所以他也心甘情願地將羅羅稱之為航發三巨頭。
汪正國也是默默地點頭接受:“沒錯,羅羅公司技術能力相當強大,毫不客氣的,即便把我們共和國上上下下所有的航空發動機相關科研院、所、廠,都加起來,那也絕對比不上羅羅這一家公司。”
人家就是這麼吊,就是這麼牛逼,即便三十年後,這句話依舊可以在共和國的光明正大,並且無人能夠反駁,羅羅真是技可敵國,這詞大概同富可敵國是相似的。
話的有些極端,但現實貌似更加極端,吳大觀同羅羅方麵接觸好些年,也沒什麼不能接受。
“這話聽起來太打擊人,你以後可不要多,特別是不能當著國內同行之麵直,大家心裏雖知道,但麵子上終歸還是要照顧,畢竟我們也都在盡力追趕,光是這一點就遠超過這星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