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
年過八旬的吳階平教授在談及精神養生時介紹的一條主要經驗就是“不把悲傷的事放在心上”。他認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總要想得開,以理智克製感情。著名學者季羨林老教授的養生經驗是奉行“三不主義”,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計較”。這都體現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質。
在現實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學啦,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老公官職升上去或者發財啦,老婆也會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和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於是心裏總有個結解不開、放不下等等。總之有些朋友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勢必產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為心理障礙。
英國科學家貝佛裏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享年102歲。他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勿把憤恨耿耿於懷。”他指出這些心理負擔都有損於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為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辨證論治,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況時,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在通常情況下,“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麵: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麵放得下,那可稱是非常瀟灑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麵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然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