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心的寬度修煉(1)(1 / 3)

此心藥治療的心病者:

偏扏著、狹隘者、牛角尖學者、欲成大事、治學者等。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互相寬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

互相寬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

互相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

容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思想修為,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個人越能夠容人之攻——對別人不妥的譏諷之詞不計較;容人之長——對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容人之短——對別人的缺點正確看待;容人之過——對別人的錯誤不記舊賬,其包容心愈大,成就的事業也就愈大。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必須有容人的雅量。反過來講,隻有自己能容人,別人才能容自己。

大畫家齊白石一次在北平街頭看到有人署名自己的假畫,他仔細看那些贗品,居然很有章法,於是乎他就收了這個小販做了徒弟。

有一個師傅對於徒弟不停地抱怨這抱怨那感到非常厭煩。於是,有一天早晨,他派徒弟去取一些鹽回來。當徒弟很不情願地把鹽取回來後,師傅讓徒弟把鹽倒進水杯裏,然後喝下去,並問他味道如何。

徒弟吐了出來,說:“很苦。”

師傅笑著讓徒弟帶著一些鹽,跟著他一起去湖邊。

他們一路上沒有說話。來到湖邊後,師傅讓徒弟把鹽撒進湖水裏,然後對徒弟說:“現在你喝點兒湖水。”

徒弟喝了口湖水。師傅問:“有什麼味道?”

徒弟回答:“很清涼。”

師傅問:“嚐到鹹味了嗎?”

徒弟說:“沒有。”

然後,師傅坐在這個總愛怨天尤人的徒弟身邊,握著他的手說:“人生的痛苦如同這些鹽,有一定數量,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們承受痛苦的容積的大小決定痛苦的程度。所以,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積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個湖。”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心理的寬度。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上要想獲得智慧,有一個最基本的品質,那就是心要盡量的寬廣。

現實是狹窄的,時間一長,我們的心在不知不覺中也被同化,被填滿了垃圾。現代城市是一種緊逼的生存形式。高樓讓人失去抬頭的意義,狹巷讓人心情壓抑,工作讓人陷入其中,人生總是在狹窄的某個環節上自吊自殺,再加上數不清的約束,數不清的責任義務,如此一來,天長日久,人不變成神精才怪呢。就算沒那麼嚴重,人們的才智幾近窒息這是很普遍的。因此,外出是一種迫切的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都一定要外出散散心,“放放瘋”。外出就是“放瘋”,外出就是清洗心靈垃圾,外出就是建築生命新能源。如果能於節假日與閑雲野鶴,與綠林清泉聚會,把魂兒交給自然界清洗、涵融一下,實在是詩化情感,優化靈智的聰慧之舉。人生應時常來一次心靈放牧,給心靈洗一洗澡。

我曾遊曆過世界的大山名川,無不對大海高山的博大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想,人生智慧也一樣。一個人的財富和命運絕不會超過他的思維寬度。一個沒有寬度的人,必然是一個衝突不斷、心煩意亂的人。大海之所以博大,就是因為它從不拒絕四麵八方奔流而來的各種水流,有的渾濁,有的肮髒,有的臭不可聞,有的還有劇毒,但這對大海來說,都不要緊,都來吧,它都能寬容。如此博大的胸襟,自然造就的就是大海,而絕不是小溝,小溪,更不是清水澡堂。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朋無徒。一個人隻有寬容一切,他才會博大,才會豐富多彩。高山之所以高,是因它從不拒絕小草的低矮,泥土的肮髒,叢林的雜亂,頑石的醜陋,如果我們將石頭搬走了,泥土衝刷了,叢林砍掉了,那麼,高山還會成其為高山嗎?

我十分讚同我的一個學生所說的。人生如海,一個人若真能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則必然會“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我常對學生們講,千人千麵,人各有不同。在人海中,的確有的人會陷害你,有的人會打擊你,有的人對你陽奉陰違,各種不利的手段可能會全殺向你,叫你防不勝防。你若沒有大海的寬容,高山的肩負力,你是很難撐得過來的。

其實,人活著,聰明也好,愚蠢也罷;有才也好,無才也罷,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心”,人生自然就多了很多快樂。

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對於一個心寬且有才華的人來說,一切的苦境、險阻、失敗等等,都不過是人生對自己的另一種形式的饋贈並欣然接受。這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不至於苛求生活。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一般認為,心寬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但從更深的層次看,心寬即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常言道:不如意事十八九。既然一生中有那麼多不如意的事要麵對,那麼,我們不得不找到一種方法來化解這些問題。

人無遠慮,必須近憂。世界是一個相對的世界,問題也一樣。要想解決目前的煩惱,你隻要看向遠處,往往就能煩惱頓失。假如你的目光看得太近,就會過分地關注今天的得失、高低、功過,我們會在人生的枝節上斤斤計較,從而流小家之氣,流於平庸和令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