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心的深度修煉(1)(1 / 3)

此心藥治療的病有:

膚淺者、淺薄者、普通平庸者、意誌薄弱者、浮光掠影者等等。

旅途不在乎遠近、終點,而在於曆程;

生命不在乎長度、寬度,而在於深度。

什麼是專家?所謂專家就是在某個領域鑽研得最深的人。他們是某個領域的大成者,他們一般能透徹理解一個行業的水有多深。

打井之所以成功,主要憑的是鑽頭的向下的鑽勁。常言道,藝多不養生。一個人一生要想弄出點差異化產品來,沒有坐三年冷板凳的毅力,是不可能美夢成真的。

中國人多,但專業人並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都太浮躁,都靜不下心來,都止不下來。一個人,麵對誘惑止不下心來,就別妄談出成就了。

文仲子和《止學》是一部成大事都必讀的經典。書中最主要的觀點就是一個“止”字,就是要“止下來學習”。就是要向專業化進軍。

西哲說:“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中國古代的大成功者多是一輩子隻專心致誌地做一件事,或治水、或造橋、或做學問、或寫史書、或為百工技藝,數十年如一日,圪圪窮年,終成大器。今人欲望太多,什麼都想得到,什麼都不肯放棄,學曆、文憑、官位、職稱、名聲、錢財,“十個指頭按二十隻跳蚤,一雙眼睛盯著滿河灘卵石,亂花迷眼,急火攻心”,終一無所成。

大成功者是“伏久飛必高”的沉靜者。沒有見過伏久飛高的大鳥,也沒有見過“鑿一口深井”的人,一定見過“水滴石穿”和“狗啃骨頭”現象,那道理也是一樣的。

“水滴石穿”,屋簷上的雨水軟綿綿地往下滴,一滴,一滴,又一滴,長年累月,恒久不移,總滴在同一焦點上,久而久之,無論多麼堅硬的磐石也被那柔弱的雨水滴出一個大洞來。

“狗啃骨頭”,一隻狗守著一根大骨頭,翻騰來翻騰去,不啃掉不走開,有時把骨頭吐出來一下,並不是為了放棄,而是為了換個便於著力的方向再啃。終於,那塊大骨頭被它幹淨徹底地吃到肚子裏麵去了。

戰後日本的崛起,靠的就是這樣一種“伏久飛必高”、“鑿一口深井”、“水滴石穿”、“狗啃骨頭”的堅韌圖強精神。我們看見日本人不斷地鞠躬,以為他們很好打交道,殊不知那正是禮貌地進攻;我們看他們因戰敗而剖腹、跳崖,以為很傻,殊不知那正是一種“身可滅,誌不滅;形可毀、神不毀”的狼性;我們看他們一日三餐簡簡單單,著裝粗樸隨便,以為那是小氣,殊不知那正是恪守著憂患生安樂死的古訓;我們看他們一天上班之前、下班之後一群群埋頭讀書,孩子不讀書,父母便遭人白眼,以為那是太過迂癡,殊不知那正是一個民族尚智圖存的定力和恒毅。島國的日本以其強盛而躋身歐美列強行列,強在其一貫始終的民心,民族之心。

多元化和專業化是一個世界級爭論的課題。實事證明,這兩個概念是各有側重點的。正如博與專這對概念一樣。學習的初期是可以博一點,但是到了一定的階段,就得走向專有的階段。不然你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沒有時間關上門了去完成或拳頭產品。

小的時候看女孩子第一眼是看她的頭部。大一些的時候看女人第一眼是看她的胸部,再大一些的時候看女人第一眼是看她的臀部,現在看女人第一眼是看她的腳部,從頭到腳,有了空間上的延伸,也就有了人生的深度。小的時候喜歡成熟的少婦,大一些的時候喜歡年輕的女人,現在覺得臉上長滿青春痘的女孩子也蠻可愛,不知道是不是老的時候什麼樣的女人都會喜歡,從少婦到小女孩,有了年齡的跨越,也就有了寬度,所謂的深度和寬度不過是人生的長度而已,隨著年齡的增長,欣賞事物的角度有所改變,也就有了深度和寬度了。努力活著,並嚐試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和興趣,或者會有所收獲。

曾經在《讀者》上讀到過這樣一篇短文,說的是在南極大陸的水陸交界處全是滑溜的冰層和尖銳的冰棱,身體笨重的企鵝既沒有可用來攀爬的前臂也沒有可以飛翔的翅膀,如何從水中上岸?原來,在將要上岸時,企鵝猛地低頭,從海麵紮入海中,拚力沉潛。潛得越深,海水所產生的奮力和浮力越大,企鵝一直潛到適當的深度,再 擺動雙足,迅猛向上,猶如離弦之箭躥出水麵,騰空而起,落於陸地之上,畫出一道完美的弧線。這種沉潛為了蓄勢,看似笨拙,卻富有成效。

我們的人生何嚐不是如此?企鵝騰空的力量來自沉潛的深度。甘於沉下去,才可浮上來。而我們人生的力量則是來源於我們人生沉潛的深度啊。這種沉潛不是消極等待,而是蓄積養分;不是貪圖安逸,而是默默地磨礪自強;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像企鵝一樣奮力地下潛做騰飛前的蓄勢。它雖然充滿寂寞與痛苦,卻能讓養分變得充足,力量變得強大,人生變得精彩。反之,如果沒有深潛的 功夫,一個人就隻能永遠漂浮在人生的長河中隨波逐流,或者怨天尤人,永遠無法登上屬於自己的陸地,直至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