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的兩頭牛走失了,就吩咐他的仆人出去找。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見仆人回來,主人隻得自己出去尋找,並看個究竟。在野地裏,主人看到他的仆人正在那裏來回瞎跑,就問他:“你到底在幹什麼?”仆人回答:“剛才我發現兩頭鹿,您知道,鹿茸非常值錢,所以不必找什麼牛了。”
主人說:“那麼你捉到鹿了嗎?”
仆人說:“我去追朝東跑的那頭鹿,誰知它跑得比我快。不過請放心,我記得朝西的那頭鹿腳有點瘸,所以轉過來再追它,相信我會捉到的。”
叫他找牛他去捉鹿,捉東邊那隻時卻惦記著西邊那隻,念頭反複無常,最終落得個牛沒找著、鹿沒捉到的結局。
其實,象仆人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無論是在生活、工作,還是在感情上,最忌諱的就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有些人總是在一件事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就想著另一件事,表麵上看起來忙忙碌碌、十分努力,實質上最後卻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想追求什麼。像這樣無法專注於手頭正在做的事情的人,想取得成功或達到目的真可謂天方夜譚。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初期,顯然是相當弱小的。在那種情況下,怎樣狀大呢?他深知集中的奧妙,所以,他在全黨全軍一直大力貫徹“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的戰略戰術。在整體上,我打不贏你,但我可以從局部上集中一個團、二個團、百個團,在局部上創造遠勝於敵人的優勢而完成閃電戰,如“百團大戰”,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退則發動群眾,進則集中優勢打殲滅戰。這一戰略方針使得日本侵略軍十分被動,十分頭痛。
毛澤東對這一戰略戰術的充分運用,終於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侵華日軍趕回老家去了。
如果你還沒出名,你還沒有戰鬥力,那一定就是你在集中上做得還遠遠不夠。
許多歌星隻唱好一首歌就紅遍了大江南北,許多作家隻寫好一本書,便紅遍全球;許多演講家隻能講好三個小時之課,就名振江湖……
企業也一樣。許多企業隻生產一個剃須刀刀片,就響譽全球,許多企業隻推出一種小小的服務,就將店子開遍了全球……
無論是個人和企業,隻要是已成功的,你都可以從中看到集中智慧的運用。不集中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創業初期。你本來就弱小,還分散了那些僅有的一點點資源,能比得過別人嗎?不可能的。
如今,什麼行業的起點都高,投入成本都高,你若不能很好的運用集中戰略,是毫無競爭力的,是鬥不過他人的。
集中之所以能變弱勢力相對優勢,是因為集中戰略的確有如下一些好處:
一是獲得成本優勢。
打個大家易熟悉的比如,劉德華要開個人演唱會,他的宣傳機構決定印一些廣告張帖畫,負責印刷的助手到印刷廠去問印刷價格,印刷廠說:印300張是每張1元,印30000張是每張4角。同樣是一張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距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印3千張的和印3萬的製片費是一樣的,隻是增了紙張錢而已。這就是規模經濟的好處,當然也是集中戰略運用的好處。
對於個人來說,集中戰略也一樣能人獲得成本優勢,也能創造規模經濟。
我寫書是走的專業化路子,每次選好一個大課題後,我便購回相關資料近百本,一般僅資料費就要花2千多元,所以,若隻寫一本書就有點不合算。
因此,我一般都會在一個大選題下再開發出三、二個二級選題來寫,這樣一來,我隻花了一次資料費,卻寫出了二、三本書,這一招就叫資料的集中戰略。
當然,你可以運用集中戰備到各個領域,你都會收到成本優勢,創造規模經濟。
二能創造議價優勢。
我投入的規模大,生產的產品多,原材料購入自然要多,所以在購原材料時,就有了與對方議價的本錢。
如你開了一大酒樓,你的顧客要吃烤鴨,你隻好到附近專門製作烤鴨地店裏進貨,此店賣價是每隻18元,你由於每天購得多,開口價就要求每隻12元,不然你就走人,就去了別處。此時,烤鴨店老板也隻好賣給你囉!每隻雖然賺得少,但賺錢總數額卻起得來呀!這就是集中戰略的好處之一。
三是能創造技術優勢。
沒有一定的規模,你是請不起一流專家的,也是支付不起高成本的科研經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