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利他不僅為別人帶去了利益,而且更為自己帶來好處。好處既有看得見的物質、金錢,也有看不見的精神享受和德性積累。積德就是積福,積福才能享福,利他是一種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投資。回報率超過任何一種投資,若能以無所求之心施福於人,那就叫功德無量!
佛家講“修淨業”什麼叫淨業?淨業裏頭沒有汙染,換句話說,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癡慢,你的一切造作就叫做淨業,純粹是利他。
新加坡有一個一百零一歲的許居士,她身體像三、四十歲的人一樣,一生沒有生過病,仔細觀察她隻掉一個牙齒,耳目聰明,反應很快,跟年輕人一樣。為什麼她有這種效果?心清淨。
她會告訴你,她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怨恨一個人,她所看的世間,個個人都是好人。跟人家相處有不好的地方,她不會怪別人,她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讓別人歡喜”,從來沒有責備過別人,所以人家健康長壽。
一百零一歲了,每天還出去奔波,為窮苦人作義工,她沒有休息。你要去找她,要事先跟她約好,否則的話,你找不到她。幫助窮苦的人去了。她一天吃一餐,吃長素。穿的衣服是垃圾桶撿來的,從來沒有去買一件衣服,人家問她為什麼?她說窮人很多,我要跟窮人一樣,我要做一件新衣服,跟他們就不一樣了。沒有我,沒有私,沒有我,沒有私,完全是一種忘我的境界。
說著“卡爾,我的氣力完盡了。”而死的馬克思夫人——燕妮,恩格斯在她墓前演說裏說:“她的最高的快樂是使別人幸福。”這句話是可以作一切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革命家的注釋的。忘掉自己,與別人的(更明確說是為大眾的,人類的)幸福而奮鬥吧!比起人生,藝術是久遠的;比起個人,人類是永恒的哩!隻要把握住這個原則,那就放膽地去做吧。
心裏裝著別人的人,自己也就得到充實和提升。
第三種人: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這是一種極端自私的想法。這樣的人做事往往利己損人,但結果隻能是損己——一個人想要把日子過得舒服,光靠東撈一點、西占一點,靠算計別人是徒勞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聰明”的人。他們處處要顯得比別人更加神機妙算,更加投機取巧。他們總在算計著別人,以為別人都比他們傻,從而可以從中揩點油,占點便宜。好像他們這樣做就會過得比別人好。這種人因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的首要,所以他們生活過得很累,很緊張,很缺乏樂趣。
的確,過日子有時需要精打細算,才能把日子安排得既合理,又過得舒服。同樣的收入,糊塗人過得就和過分聰明的人不一祥。因為,過於聰明,處處顯得聰明,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也玩這一套,就顯得失當了。這樣的人,很難和人搞好關係,很難討人喜歡。所以,即使他在物質上比人多享受點,但精神上付出的代價則更大,要是真聰明,就得算算這筆賬。
其實,我們日子過得輕鬆喻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互相幫助,有了好處大家分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必太“聰明”,不必擔心自己會失掉些什麼。大家相互謙讓,相互奉獻,相互讓利,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好。不太聰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為朋友,就因為大家可以正常相處,少有功利,多有溫情,不必處處抱有戒心,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總讓人覺得不可靠。人們需要周圍的人聰明、機智,但不要過分聰明。
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很多人為了爭取在社會上的一席之地,不是憑個人能力,而是劍走偏鋒,使各種邪門歪道,踩著他人的功績為自己牟福利。到頭來,把自己丟失在物欲的世界裏,心隻有積塵覆蓋。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的人的確過得很累。由於他們算計著別人,占別人的便宜,肯定也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即別人也可能在算計他,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須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過日子。別人很隨意說的一句話,幹的一件事,也許什麼目的也沒有,但過於聰明者就會在心裏受到刺激,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謀劃會使他吃虧。這祥,他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顯得不誠實,不大方,甚至很造作。我們碰到的許多生活中的精明者,性情都不開朗,心理都相當虛假,神經都相當過敏,為人都相當委瑣。這恐怕和他們常常過那種緊張日子有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