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心的刺度修煉(2)(1 / 2)

這首《好了歌》宣揚了一種逃避現實的虛無主義思想。從宗教的觀點看,人們活在世上,建功立業,發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覺悟的緣故。這首歌就是用通俗淺近的語言來說明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義引申一層,說隻有和這個世界斬斷一切聯係,也就是說隻有徹底的了,才是徹底的好。所以他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極色彩是十分明顯的,但是我們還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糟粕拋棄它。因為作者擬作這首《好了歌》,是對他所厭惡的社會現實的一種批判,盡管是一種消極的批判,也有它的價值。作者出身於一個上層的封建世家,親自觀察了這個階級的腐朽、墮落,親身體驗了貴族階級由興盛到衰敗的苦痛,進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強烈的憤感,他要痛罵,他要詛咒,《好了歌》便是痛罵的歌、詛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複雜的。

他傾注一腔心血,虛構了大觀園那樣一個如詩如畫的環境,塑造了那麼多善良純潔的少女形象,描繪了那麼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見,作者是多麼懂得生活,有著多麼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愛必然有憎,他描寫賈赦、賈珍、賈璉之流豬狗不如的品德和行為,就是對他憎惡的對象的鞭苔。而最後,無論他所愛的還是他所憎的,都一齊毀滅了,就使他墮入一種難以解脫的精神痛苦之中。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態度,再看他寫的這類具有虛無色彩的東西,就能夠把它放到適當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說,作者世界觀中盡管有虛無消極的一麵,但同無愛無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沒有深厚的生活激情,豈能寫出這樣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紅樓夢》來?

在看透人生的虛無之後,藝術家喜歡往回走,政治家喜歡往前走,宗教家喜歡往上走。往回走是走向經驗,往前走是走向理想,往上走是走向終極信仰。走向經驗讓人感到親切溫馨,但是天長日久難免資源窮盡從而顯得單調枯瘦;走向理想讓人感到熱情奔放,但是一不小心就會釀成滅頂之災並給人帶來深重的絕望;走向信仰讓人感到超邁永恒,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喪失大地萬物的斑斕色彩和世俗生活的豐富與喜樂。

比較好的情況是,一個人同時具有這三種特征。我認為出色的作家藝術家多半是三者兼而有之。一般是青年時代是政治家,帶著熱情走向未來,中年時代是藝術家,帶著滿身的傷痕和滿心的傷感逃回童年,老年時代是宗教家,帶著對經驗世界的絕望、寬容和悲憫尋找永恒的救贖之路。這三種素質或者說三種精神體驗是完全可以在一個人身上統一起來的。

換個角度,看透人生

一個人大可不必眼紅豔羨別人的顯赫地位、物質富有、瀟灑倜儻、春風得意,人家也是付出了很多的艱辛和勞苦的。此刻你最需要懂得的是: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

生活不如意、處世不順心不要緊,關鍵要看自己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是否有更清醒的認識。因為,認識的深刻與否將會決定一個人是委靡不振往後退,還是昂首闊步向前進。

做人、做事都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太剛則缺,太銳則折。因此說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就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如果把上帝賦予你的生命當作是對自己的獎賞,把裁員下崗當作是生活讓自己多了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那麼你就是一個具有堅定信念、非凡氣度的成熟的人。

每個人在其生活的曆程、人生的片斷中都難免會碰到誌不得酬、才不見用而造成的精神上的愁苦和鬱悶,此時的人,最難得的是靜下心修煉自己,並認真反思現實社會生活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深刻體驗。?

一個人擁有什麼,抑或失去什麼都可以在生活中尋求補償。擁有了可以總結經驗去爭取更多更好,失去了可以吸取教訓追求更大更新。故而不要歎息人生得失、生活不平、命運不公。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但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經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有的可以彌補,有的東西卻永遠無法彌補。比如說“孝”吧,就是無法重複稍縱即逝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追悔,是生命交接的鏈條,一旦斷裂,永遠無法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