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心的醒度修煉(1)(1 / 3)

此藥方能治療的心病有:

混日子者、糊塗蟲、挑剔別人者、埋怨者、失敗者、執迷不悟者等。

別以為“難得糊塗”是叫人真糊塗。它不是,它是叫人在小事上糊塗,在正事上清醒。紅塵中,我們總是去笑身邊的癡者、迷者,總認為別人是那樣的糊塗,居然怎麼勸都勸不轉。其實,這話說別人都易說,一旦一些事落在自己身上,就又糊塗了。我們來全貌看清人生: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

人生最大的無知是自欺;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嫉妒;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

人生最大的缺陷是自驕;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充實;

人生最大的惡習是自惰;

人生最大的禮物是自恕;

人生最大的慰藉是自勉;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自新;

人生最大的滑坡是自滿;

人生最大的缺點是自卑;

人生最大的長進是自覺;

人生最大的優點是自醒;

人生最大的情感是自愛;

人生最大的品格是自珍。

我們總是被人生中的假相迷住了,我們幾乎沒有清醒的時候,尤其是在小事上,我們計較得太多太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醒人者智,自醒者明。

紅塵是一大染缸,幾乎所有的人都被這個染缸染成了五顏六色,幹淨的沒有幾個。剛開始時,我們還不能明辯是非,我們就接受了今天的教育,我們每個人都打上了經濟的思維模型,我們都成了經濟動物,就這樣,我們看問題和處理問題就會出現偏見,時間一長,我們就迷失了真我,我們就被假我所控製了。

清醒者總是處處小心,隨時隨地睜大眼睛的。

遍讀易經諸卦,愈覺世態萬變。“小心”二字斷不可變,此即“以不變應萬變”之法門也。聖賢教人“行方智圓”。行欲方,則心須細,大大咧咧斷不成規矩;智欲圓則主觀必須同客觀相符,何處不符,又須細心體察計算。細心,非謹慎小心者不足具也。“小心”二字縱貫易經六十四卦,說明“小心無大吝”、“小心無大錯”乃是為人處事萬古不變之真理。無論是處逆處順、勢弱勢強、謀進謀退、善始善終,都須以“惴惴小心,如臨深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詩·小雅·小宛》)的心態為之。方寸雖小,成敗得失,興衰存亡卻隻在方寸之間也。

真糊塗會迷失自我本性

在印度的一個山林之中,有一頭母獅產下了一頭小獅。不幸的是,產後母獅得病死了,留下了不到二個月的小獅子。饑餓的小獅子不斷試著喚醒它的母親,最後勞而無功,它隻好本能的去找充饑的食物,很快它便迷失在叢林中。

它命不該絕,沒起多遠它遇見了正在哺喂小羊的母羊,溫柔的羊接納了幼獅,並給自己的級給小獅吃。就這樣這頭小獅子就被母羊接納了,被羊群接納也。

日子一天天過去,小獅子一天天長大,在羊群中長大,它自然認為自己也是一隻羊。不過它總是生活得十分別扭,它學不會羊叫,它吃草胃裏一點都不好受,它內心總有一種莫鋰的力量在衝突,盡管內心有一股越來越強的聲音告訴它,它與羊不同,它有時也想改變生活。但現實卻似乎又是另一回事,天長日久,它終於屈服於命運了,就這麼過吧!

突然有一天,當羊群正在吃草時,一頭巨大的咆哮的獅子開始追逐它們。受驚的羊群在四處奔逃,那頭半大的幼獅也是十分地害怕,也在沒命的逃跑。巨獅看到了與眾不同的幼獅,深感吃驚——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巨獅於是飛奔過去捉住了幼獅,將幼獅背到叢林之中。

幼獅已嚇得瑟瑟發抖,巨獅並沒吃它,而且還友善地向幼獅解釋——你是森林之王,怎麼混到羊群中去呢,你應該吃肉,怎麼去吃草呢?怎麼能去學羊咩咩叫呢?太荒唐了,太離譜了。

幼獅根本聽不進巨獅的話,它隻是叫著“別吃我,別吃我”。

巨獅知道這小獅一定有特殊的經曆,一定是某種原因被迷失了本性。因此,它誠肯地將小獅子帶到旁力的一河水邊,清澈的河水立即讓小獅子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與巨獅十分相似,它這才確信它原本是真正的獅子。

幼獅再也沒有回到羊群中,它開始跟著巨獅一起生活,沒幾天,幼獅說話的聲音也變了,由以前小聲小氣變得粗聲粗氣了,走路由以前走小路到現在的走大道了,目光中也漸漸能看出攝人光芒了,總之,幼獅已恢複了它真正的獅子本性。

我們的人類,也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原本是愛的使者,但隨著教育的輸入,隨著社會惡習的輸入,隨著偏執的加入,我們雖然人在成長,但我們卻正如幼獅一樣,完全迷失了自我。

可憐的你我還在錯位的人生中自我陶醉。為了小得小失而斤斤計較,做人虛偽、狡詐,做事浮於表麵和應服領導。到頭來,損人又害己。日子就這樣日複一日的過著,心中總沈得現實咋就這麼別扭呢?它雖有過短暫的懷疑,但由於現實的力量太強大了,他便無法真正清醒,無法徹底認清自我,於是隻好隨波逐流,混世度日慮耗時光囉!

假如,有一天有一個高人點醒了夢中人,讓他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人。他才有可能真正發現本我發現真我,而從迷茫中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