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九年,朱淩青十四歲,第一次來到京師(北京)。
相對於應天(南京)的秀麗和富庶,淩青不太喜歡京師,這裏風沙大,寒冷刺骨,裏裏外外顯露出剛硬和冰冷。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淩青想念應天生活的日子和美好時光,盡管“靜幽堂”也從應天遷到京師,淩青還是難以適應。
淩青的爺爺是大明朝周定王朱橚,是當今聖上朱棣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淩青的父親是爺爺的長子,周世子朱有燉。
周世子朱有燉承襲了周定王朱橚謙恭謹慎的習性,將心思都花在了戲曲和學問上。
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人們已經經曆了太多的變故和苦難。
惠帝削藩,朱橚慘遭變故,第一個被明惠帝廢為庶人,朱橚和朱有燉被流放到了雲南稀疏之地;靖難之役,人們惶恐悲劇,戰爭奪去了太多人的生命,而周定王卻在政治和權勢的顛覆之中恢複了身份,遷徙回到京師戰戰兢兢地生活。
淩青的出生牽動了全家人的心,因為淩青選擇了在爺爺的生辰大典上出生,而那一天,淩青遇見了令所有人恐懼的永樂帝朱棣,他將淩青抱在懷中,喜愛倍加,誤將淩青當作了男兒身,賞金五千石,親封“淩青郡王”,膽小驚惶的爺爺和父親卻虛偽地順勢而下,將錯就錯,讓淩青在君王的恩賜中掩藏住女兒的身分,從此,那一時的虛榮造就了淩青一生的悲劇,淩青隻是周王王府中身份尊貴的“淩青郡王”。
朱橚怕了,怕了這人們始料不及的變化;朱有燉也怕了,怕王朝的更替,都城的更改。大明的建立,已經埋葬了太多人的屍骨,兄弟叔侄之間的爭鬥,掀起了太多的血雨腥風,所以朱有燉不允許淩青的更改和變故,怕淩青給這平和的家中帶來苦難和殺機。
“靜幽堂”中,赤纓跟在淩青和朱瞻坦的身後,一張絕豔的小臉低垂。朱瞻坦身份高貴,他是漢王朱高煦的兒子,永樂帝的親孫子,淩青的堂兄。
“淩青,其實京師挺好的,你別擔心了,這裏一點也不比應天差……”朱瞻坦熟悉京師,是在京師長大的,他在應天生活不過短短的兩年,那兩年就學於“靜幽堂”,與淩青關係比較親近。
“我沒有擔心,也沒有覺得京師比應天城差……”淩青一直本著低調做人的道理,不喜他人指指點點自己的情緒。
“淩青,到了京師,每天你都那麼嚴肅,難道我還看不出你的想法……”朱瞻坦笑得大大咧咧。
淩青停下了腳步,抬眼,冷冷地盯著笑嘻嘻的朱瞻坦,一言不發。
朱瞻坦的笑容漸漸僵硬,他抬了抬手,咧咧嘴:“我知道了,我不說了,再說你就惱了……”
淩青轉身向前繼續走去,心中暗笑,其實朱瞻坦是個熱心腸,對她一直很好,淩青從未真正與他生過氣。
“靜幽堂”是名貫大明朝的一流宗院,辦學性質半官半私。自從太祖建都,經曆惠帝、成祖、備受朝廷重視,培養了很多當今名士,朝廷官員,親王宗貴,也成為當朝權勢,皇親貴族趨之若鶩的求學之地。
“靜幽堂”臨近孔廟,座靠國子監,卻和國子監有著很大的區別,它比國子監更為自由,學習內容更加寬泛,學生人數不多,非親即貴,在“靜幽堂”學習,學生不一定出仕。
“靜幽堂”的學道中,樹上枝芽新出,淩青停住了腳步。
陽光突然暗了下來,幾個人攔住了他們的去路,為首一人身材高挑,眉目俊秀,淡黃色長袍,上麵繡著團團錦簇,一雙細細鳳眼風流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