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種種,是不是算得運籌帷幄之中,製敵千裏之外,我戰則克,較有把握呢?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
——《關於把握打金門時機給彭德懷、黃克誠的信》(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26頁)
名句溯源:
“運籌帷幄之中,製敵千裏之外”出自《漢書·高帝紀》: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難點注解: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在洛陽大宴群臣,席間問到項羽為何失敗而自己最終勝利的緣故。群臣以為高祖善用人才攻城略地,並不吝給功臣加官進爵,故高祖勝而項羽敗。高祖聽完,不完全認同這種解釋,說道:“若論出謀劃策,戰勝敵人,我不如子房(張良);如論豐
盈國庫,安撫百姓,提供糧餉,我不如蕭何;若論聚眾練兵,每戰必勝,攻城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都是不世出的人才,我善於用之,所以我能得天下。而項羽隻有一個謀士範增,還不能好好用之,所以天下最終為我所得。”劉邦的這段話,闡述了善於用人的重要性,給後世領導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張良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是劉邦對張良謀劃兵事的精準總結和高度評價。後人用這句話形容某人善於謀略。
摘用賞析:
解放台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一直是毛澤東的夙願。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等領導同誌曾籌劃過解放台灣事宜,但由於抗美援朝和國內建設等原因,一直未得實施。1955年4月萬隆亞非會議後,毛澤東和黨中央逐步確立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卻遭到了美國的阻擾。美國政府置國際公約於不顧,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例》,積極支持國民黨軍深入內地進行軍事轟炸,大肆進行破壞活動,使台灣局勢從1957年起重新緊張起來。
為捍衛國家主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積極爭取和談的同時,也在緊張地準備炮擊金門的各項工作。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發革命。次日,美國以此為借口對黎巴嫩進行武裝幹涉,並宣布在遠東地區的陸海空三軍進入戒備狀態。蔣介石借助中東事件造成台灣海峽局勢進一步緊張的條件,隨即宣布國民黨軍進入戒備狀態,不斷進行軍事訓練和空中偵察,大有反攻大陸之勢。嚴厲打擊美國和台灣當局囂張氣焰的時機已經成熟。
7月18日,毛澤東和黨中央正式作出炮擊金門的決定。當晚,中央軍委便對炮擊金門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然而,就在作戰命令即將打響的前夕,毛澤東突然決定推遲發起戰役攻擊的時間。7月27日,他致信彭德懷、黃克誠:“打金門停止若幹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彼方換防不打,不換防也不打。等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毛澤東之所以突然延遲炮擊金門時間,有兩方麵的考慮:一是7月21日蘇聯方麵向毛澤東提出在中國沿海建立“長波電台”和兩國共建“共同核潛艇艦隊”的要求,這種有損中國主權的要求當即被毛澤東拒絕。赫魯曉夫不甘失敗,來華就此事與毛澤東舉行了四次會談,但最終還是遭到了拒絕。這件事情分散了毛澤東對炮擊金門事件的一部分注意力;二是時值盛夏,福建沿海遭受了台風襲擊,數十座橋梁被衝毀,部隊也因前段時間緊張的準備工作而過度疲勞,疾病叢生。為此,毛澤東決定延遲炮擊金門的時間。他認為,“一鼓作氣,往往想得不周,有時難免失算”,請彭德懷、黃克誠會同葉飛等將領商議一下。信的最後,毛澤東還摘用了“運籌帷幄之中,製敵千裏之外”這句曆來為兵家所推崇的名言,建議彭、黃二人再次思考一下目前炮擊金門的具體形勢,堅持“不打無準備之仗”的作戰原則。
“運籌帷幄之中,製敵千裏之外”和“不打無準備之仗”既是毛澤東一生革命鬥爭生涯中克敵製勝的法寶,也是其軍事思想的精髓所在。彭德懷等將領經過仔細分析後,最終采納了毛澤東的意見,又精心準備了近一個月。至8月23日下午五時三十分,正式打響了炮擊金門的作戰鬥爭,有力地震懾了美帝國主義搞“兩個中國”的企圖和台灣當局妄圖反攻大陸的囂張氣焰,緩解了中東局勢,大大提升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威望。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毛澤東戰前的多方“運籌”。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毛澤東,真正實現了一場“製敵千裏之外”的軍事和政治鬥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