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敢於突破自我(5)(3 / 3)

那種世故之人對社會與人生極度冷漠。他們不再奮鬥、不再堅持原則,似乎看破了“紅塵”,頓悟了人生,對一些違背原則的問題也是輕輕放過、不以為意,表現出了徹頭徹尾的世故嘴臉。

成熟的人不虛偽。他知道社會是複雜的,因此人的頭腦也應當複雜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輕信,不盲從;與人交往,考慮複雜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同朋友,不可處處介意,事事留心,對不熟悉的人,也不會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為這樣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別人,可以多聽少談,真正了解後才可以敞開心扉交流思想。世故者由於過多地看到人生和社會的陰暗麵,因而錯誤地認為人世間沒有真誠可言。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對人外熱內冷,處處設防,奉行“見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處世原則。與友相交,虛與委蛇,巧於周旋,別人的事自己探聽尤詳,自己的事隔牆難聞,說給別人聽的,盡是些“不著邊際”的話。

成熟者善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堅持互惠互利、互幫互進的態度。交往的熱情源於對方的利用價值,且常常會“雨過地皮幹”,你剛剛幫過他忙,轉臉他就忘卻。猶如果戈理小說《死靈魂》中的主人公乞乞可夫一樣,在剛當小職員時,百般討好巴結上司的麻臉女兒,以博得上司的好感;當上了科長,站穩了腳跟之後,便馬上翻臉不認人,那個癡情的姑娘便成了他愚弄的對象。

世故的人看風使舵,他們善於觀風向,看氣候,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投人所好,八麵玲瓏,采取“隨風倒”的處世方法。成熟者遇事頭腦冷靜,堅持原則,有主見,自己該幹什麼仍幹什麼。一個成熟的人,是絕對不會四處討好他人;更不會去任意滋事造謠,在背後批評別人。

一位西方哲人說得好:“要善於處世,不過,可別成為處世的專家。”一味研究如何討好別人、在如何使自己不吃虧上下工夫,就會扭曲了自己,使自己變成一個變色龍似的人,還會使自己時常陷入尷尬狼狽的境地之中。

有一個小品:領導讓他的秘書看一篇報告寫得如何。秘書看過後,說:“嗯,寫得很好啊。”領導搖了搖頭。秘書趕快說:“是有一些問題。”領導又搖頭。秘書說:“問題不算大。”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這些問題改改就好了。”領導還是搖頭。秘書說:“寫得真差勁,我建議打回這個報告。”這時領導說:“這新襯衣的領子真不舒服。”這個小品,把世故逢迎的勢利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

成熟者對事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作敢當,有“舍我其誰”的大丈夫氣概,往往小事糊塗,大事清楚。世故者玩世不恭,遊戲人生,采取滑頭主義和混世主義態度,專搞中庸,慣於騎牆。他們和人可以談天說地,但隻是擺現象,不下結論,迫不得已時就巧於應付說一些“大家早已公認”的結論,誰也不得罪。遇有原則問題需要辨明時,則不問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兩可,說些咋說咋有理的話。與人意見不一時,便以“今天天氣……哈哈哈”的態度加以回避。如果一個人凡事都采取一種嘻嘻哈哈、無所謂的態度,在體態上總是搖搖晃晃,顯得極不穩重,就會讓人覺得你十分輕浮。對於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乖巧行為,雖知其隱秘,卻不露聲色,做冷眼旁觀者,既可明哲保身,又可留條退路。行動上卻草率之至,做事極不負責任,這樣的人會因世故失去人心。

世故在人際交往中留下的印象是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近,世故的人生態度隻會將人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