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楊家祠堂(1 / 2)

北宋時期,楊家為了抗擊北方民族的入侵,前赴後繼,精忠報國。當時,朝廷有主戰派和主和派,楊家作為主戰派的代表,盡力殺敵,以至把六十多歲高齡的佘太君也掛帥上陣。為了給楊家留下一根血脈,佘太君特意安排楊家的一支族人,隱姓埋名,遠走他鄉,直至天涯海角······

由於曆史的種種原因,楊家後代從中原流落到瓊島之後,為了掩人耳目免招是非,就把原本姓楊,改姓羊,一直延續至今。

農曆五月十八,是楊家將楊六郎的誕辰紀念日(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號楊六郎,楊業之子,宋朝名將)。

羊家村,每年都要在羊家祠堂連續演戲九天九夜,以此祭祀和緬懷前輩楊六郎為國捐軀的英雄事跡。後來又增加了比武大賽。於是,這項活動慢慢演變成了一個俗定節日:即羊家人的傳統節日。

每逢這個佳節,羊家村周圍鄉鎮的漢族、黎苗族同胞,就像逢年過節似地從四麵八方簇擁到這裏,牽老攜幼,歡聚一堂;舞龍、舞獅、迎魚燈等,祈禱楊公保佑,風調雨順,子民安康。

羊家祠堂,是一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古建築,它始建於清光緒三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曆史了。

它是一座方型兩層建築,三間大開門。麵積約一千七百多平米。正門塗畫著尉遲恭、秦叔寶的神像,門後上方搭有一舞台。大廳裏的四根柱子,分別用花崗岩雕刻著四條栩栩如生的蛟龍。一樓大廳和二樓兩側是觀眾席,可容納四五百名觀眾。

內殿,中間供奉者楊六郎的神位。這座用檀香木雕塑如真人般大小的神像,安祥地坐在那裏。神位前麵是一張木質台桌,上麵長年累月陳放著一些供品,香燭晝夜明亮。牆麵四周和天花板,雕刻著各種圖案:或雕龍畫鳳、或小橋流水、或丹陽鬆鶴,惟妙惟肖,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

今天,羊家祠堂內的“明德廳”聚集了三十幾個人。羊家人按輩份年齡前後就坐。

“明德廳”位處祠堂內殿的左側。原來,這裏平時就放幾張桌子椅子,讓老人們操操麻將、打打牌、下棋和喝茶聊天。隻是到了五月十八演戲的時候,才騰出來讓戲班子的演員們當住宿。後來,東門市場和酸豆樹那兒熱鬧了起來,這裏慢慢就少人光顧了。於是,羊村長就把這裏改為羊家村的辦公地點,省得村裏的大小事,都要往他的家裏跑。

大家把四周打掃幹淨,用石灰粉塗了牆,搬來幾張桌椅,又在牆上掛了幾副字畫,一個辦公室就這麼落成了。現在,村裏的大小事都在這裏商議和決定,這裏儼然成了當地新的行政中心了。

羊家的掌門人羊老爺子已七十多高齡,現不管事了;村裏的內外事務,全部由他的兒子——羊誌忠、羊誌武兩兄弟負責。

羊誌忠,五旬出頭,中等身材,上著灰色中山裝,下套黑布褲,穿雙黑布鞋;方型臉,戴著一副老花鏡,留八字胡;黑白相間的頭發往後梳著,頭額和兩眉之間有一道像彎月的疤痕,這是兒時摔傷留下來的痕記。乍一看,就像瓊劇裏包公包大人的形象。

作為一村之長,他開門見山地說:“今天召集大家來,有兩件事要商議一下。一是布置楊公五月十八演戲和比武大賽的事;二是聽說,近來日本鬼子到處抓人殺人,我們要有所準備。”

“戲班過幾天就來了,比武的事也落實好了。”一位中年漢子嗓聲沙啞地說。他是羊誌忠的胞弟羊誌武,長相和大哥一模一樣,衣著也沒啥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他沒帶眼鏡,年輕一點。

“鬼子也太囂張了。”羊展鵬說:“如果鬼子膽敢侵犯我們羊家村,就讓他們嚐嚐我們羊家人的厲害!”年輕人血氣方剛,語氣中都帶有一種霸氣。他是羊村長的大兒子,二十五歲,穿白襯衣,深色褲,方型臉,平板發,鼻梁高挺,雙眼炯炯有神,是一個十分英俊的小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