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麗
這是一種真誠對真誠的回報。
粗麵饅頭百日恩
1948年10月,開封解放不久,師盡忠成了市搬運公司一名平板車運貨員,認識了小自己十多歲的工友王德誌。
有一次,在送貨途中,師盡忠不慎扭傷腳踝骨,傷情並不嚴重,隻要精心護理,休養一段時間,就能痊愈。問題是,師盡忠的妻子沒有工作,兒子師振玉還在讀書,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他拉車來維持。如果不出車,馬上就會麵臨困境。
當天晚上,王德誌夫婦趕過來,他們沒錢買貴重禮物,隻是帶來幾個粗麵饅頭,讓師家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末了,王德誌說:“盡忠,你安心休息,不要出車,隻要我能動,一定不會讓你們餓肚子。”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客套推讓,一場在現代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每天幾個饅頭”的救助,就這樣開始了。
王德誌夫婦沒有孩子,經濟負擔相對較輕。對於他來說,想用單薄身體,靠出苦力,養活兩家的5口人,也不是易事。
王德誌咬牙堅持下來。每天一大早出門,很晚才收工。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給師家送去第二天的口糧——5個或者10個饅頭,收入稍微好一點,他還買一些果品、點心,給師盡忠補養身體。原來隻拉100公斤的貨物,現在,他增加到120公斤,甚至150公斤;原來每天隻跑兩個來回,現在跑四個來回……
看著消瘦許多的王德誌,師盡忠拉過兒子師振玉:“孩子,沒有你王大哥,沒有他近百天的恩情,就沒有咱們一家。受人滴水之恩,要以湧泉相報啊。”
父親報恩做榜樣
師盡忠傷情痊愈後,和王德誌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兩家人越走越近。
後來,師振玉有了一份收入穩定、待遇相對豐厚的工作。王德誌夫婦無兒無女,手頭沒什麼積蓄,每月靠微薄的退休金過活,如果一切平安,倒也沒有大礙。幹了大半輩子搬運工,王德誌落下一身的毛病,生活越來越艱難。
王德誌夫婦擺地攤、做小生意,可收入太少。
師盡忠對妻兒說:“現在,到了我們報恩的時候。”
師盡忠的報恩方式,與眾不同。除了送一些食品,補貼一些醫療費,老人還通過種種渠道,讓親戚朋友照顧王德誌夫婦的生意。王德誌夫婦賣水果,他組織熟人經常光顧;夫婦倆在路邊賣大碗茶,他領著一幫老哥們,去茶攤打牌、下棋、聊天,臨走時,忘不了支付多出幾倍的茶水錢。
私下裏,師盡忠對兒子說:“他們缺錢,條件艱苦,每次,我們直接把錢給他,會傷害恩人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