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及時行樂不如及時行善(1 / 1)

文/崔建平

善良不僅是一種私人的美德,還是一種心靈的需要。

一個深秋的晚上,我加完班從單位出來,豎起衣領,起風了,風裏充滿了刺骨的寒意。路邊有個乞討的老人,瑟瑟發抖。應該是今天的業績不夠好,不然他不會還待在這裏,他應該找個小館子,喝一口熱湯,抵禦一下寒氣。我的衣兜裏隻有10元錢,早晨上班的時候把錢包落在家裏了,原本想用這10元錢打車回家。捏著那10元錢,我猶豫了一下,上前交給了那個老人。好在家不算太遠,我花了半個小時,一路小跑回到家,洗了一個熱水澡,結結實實地睡了一個好覺。

如果我用身上僅餘的10元錢打車回家,又會度過一個失眠的晚上;但我把那10元錢給了老人,跑步鍛煉了身體,並且因為疲勞,那晚我的睡眠質量相當好。而老人在這個寒冷的晚上,也可以得到一點兒溫暖。想到這,我心無掛礙,甚至有點兒誌得意滿。

“一個小小的善舉,可媲美於運動一小時後所得的舒暢。”我頗有體會。這是一條標語,來源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場著名的示威遊行。

新墨西哥州富瓦社區有個薩姆神父,他反對新墨西哥州政府出台的一項法案:驅逐社區內三名行乞十年以上的乞丐。政府的理由是,他們已經非常富裕。三名乞丐被迫遠走佛羅裏達。

薩姆反對的理由有點出人意料:40年來,我曾在六個社區擔任神父,這六個社區的人口和富裕程度差不多,但有一個社區來教堂懺悔的人最少。難道是這兒的人不夠虔誠嗎?後來我發現,這個社區有一家孤兒收養中心,那兒有五名孤兒。這五名孤兒給社區的居民帶來了福音,孤兒使他們有了行善的地方。經常行善的人,心靈不會出現問題。富瓦社區的三名乞丐,也是富瓦社區的福音。把他們趕走了,富瓦社區的人想通過布施獲得心靈安慰和滿足的機會也就沒有了。作為一名神父,我能接受這樣的法案嗎?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表了薩姆神父的觀點後,引發了一場示威遊行,反對政府的該項法案。他們的口號是:“花時間去幫助別人,會醫治自己的創傷。”“一個小小的善舉,可媲美於運動一小時後所得的舒暢。”後來,法案被取消,三名乞丐被警察護送著從佛羅裏達返回新墨西哥州。富瓦社區的人全部出動,歡迎乞丐歸來。

如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善良不僅是一種私人的美德,還是一種心靈的需要。但願這個社會彌漫善良的空氣,但願每個人都讀懂女詩人狄金森的短詩: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於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隻昏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

有個女性朋友,溫柔善良,接受過幼兒教育方麵的高等培訓。她想到慈善性質的自閉兒童救助中心去工作,但是那兒薪水微薄,差不多相當於義務勞動。她很苦惱,征求我的意見。我問她,這種工作能帶給你快樂嗎?她說,幫助自閉兒童,看著他們臉上重新綻放笑容,健康成長,真的很開心,很有成就感。我說,那就去做吧。她說,我能不能先去賺錢,等賺足了錢,再去救助中心?我說,可以,但在你忙於賺錢的過程中,你會忘掉自己的初衷,走上另一條路,很難折回。後來,她去了救助中心。因為工作出色,她得到了社會賦予的許多榮譽,並吸引了更多善良者加入這個行列。

所以,我們不要抗拒心中善良發出的召喚。行樂要及時,行善更要及時。其實,很多時候,行善與行樂就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