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彙率體係的限製,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彙價,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彙率體係中所規定的下限,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 33 億英鎊來幹預市場。
但是政府的幹預並未產生好的效應,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時出手。1992 年 9 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彙率體係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意大利裏拉等。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彙經營的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斥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動用了 100 億美元。他拋售了 70 億美元的英鎊,購入 60 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又購入價值 5 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巨額的德國股票。
1992 年 9 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謠言四起,意大利人要讓裏拉貶值,於是紐約的經紀人蜂擁著拋售手中的裏拉。
9 月 15 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 2.80,盡管英格蘭銀行購入 30 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彙率體係的邊緣。隨後,意大利和西班牙紛紛宣布退出歐洲彙率體係,意大利裏拉和西班牙比賽塔開始大幅度貶值。
在這場危機中,索羅斯賺了近 10 億美元。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中,索羅斯憑借他超人的智慧和鋼鐵般的意誌,處之泰然,好像置身於事外,索羅斯成為這場“賭局”的最大贏家。當然,這種投資是有巨大風險的,但是,索羅斯敢於冒險,敢於做出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90 年代初,國際金融市場危機四伏。經濟學家們認為國際金融市場周圍遊蕩著一隻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十分明顯地感覺得到的“巨手”,一隻可怕的魔鬼般的巨掌。
1997 年 2 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了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後,大量的資金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蕩。
但是,布爾曼的聲音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索羅斯最後下定決心,要在東南亞以一個人的力量對抗國家集團的力量。看準時機的索羅斯又準備出手了。此次索羅斯顯得非常小心、謹慎。
索羅斯選準了從 80 年代末已成為地區通貨的泰銖下手。因為泰國在東南亞各國中金融市場中開放程度最高,資本進出自由,除利率較高之外,泰銖長期緊盯美元,彙率相當穩定,風險最小,同時,泰國經濟“虛假’繁榮景氣最旺,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拖垮原來腰包鼓鼓的金融業,因此在東南亞,泰銖市值實際上是最不穩定,最易攻破的幣值。
1997 年 3 月,索羅斯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與此同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持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衝擊基金聯合大舉拋售泰銖。5 月份泰銖最低躍至 1 美元兌 26.70 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主力,動用約 120 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銖,並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借泰銖給索羅斯,同時大幅調高利率,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措手不及,損失了 3 億美元。
但是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泰國政府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他更不想善罷甘休。1997 年 6 月,索羅斯再度出擊,瞬間隻有 300 億美元外彙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曆經短暫的戰鬥,便宣告“彈盡糧絕”,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彙率已經力不從心。7 月 24 日,泰銖兌美元降至 32.5∶1,再創曆史新低,泰國政府已經無計可施。繼在泰國得手之後,索羅斯很快又掃蕩到了印度尼西亞這個東南亞最大的國家。
索羅斯操縱掃蕩東南亞的颶風,一舉刮去了百億美元巨額財富,使這些國家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化為灰燼。索羅斯的行動非常迅速,也非常果斷。財富沒有生命,但是,它卻能夠自由流動,自動流到索羅斯的口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