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話筒到口的距離為一大拇指節。
(2)盡量動上半身而不是下半身(不要輕率地走動)。
(3)要站在舞台的前三分之一處。
(4)手勢要朝前朝上。
(5)手握成拳頭或手掌指收擾。
(6)手心朝上。
(7)手勢呈弧形或圓形移動。
(8)要設計一個標準有力的個性化動作。
(9)不能麵無表情,要善於用眼神交流,用眼神看觀眾,可消除緊張:①眼神要停留0.3秒以上;②眼神要照顧到全場;③眼神要到全場2/3目光處;④用眼睛去培育善意的聽眾。
(10)不要用一根手指指人(用手掌)。
(11)鼓掌時要帶頭。
(12)舞台上的每個動作都有暗示性。
手勢——用手
勢牢牢地把握聽眾
手勢語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體態語言,它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有人稱:“手勢是口語表達的第二語言。”
凡是看過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的朋友,都會清楚地記得列寧當眾演講的雄姿和他那配合有聲語言準確、恰當並且有雕塑感的各種手勢。其中有這樣一個手勢:在他演講的同時,身體向前傾,頭臉微仰,雙目眺望遠方,右手掌果斷而有力地推擊出去。一瞬間完成的這個手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宏偉氣魄,看到了他堅定必勝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決心。
語言學家們認為,手勢是人類進化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是先於有聲語言的,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非今日可比。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種的麵部表情必須極其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國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做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時捶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發,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型,以象征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願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麵上裝得老實,而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
手勢是人們在交往或談話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的各種手勢動作。它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至今仍被廣泛運用的一種交際工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手勢被賦予了種種特定的含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加上指、腕、肘、肩等關節,活動幅度大,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手勢便成了人類表情達意的最有力的手段,在體態語言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當前流行的看法把手勢分作4種類型:
1.情緒手勢
情緒手勢是伴隨著說話人的情緒起伏發出的,常常用來表達或強調說話人的某種思想感情、情緒、意向或態度。比如,高興時拍手稱快,悲痛時捶打胸脯,憤怒時揮舞拳頭,悔恨時敲打前額,猶豫時撫摸鼻子,著急時雙手相搓,而用手摸後腦勺則表示尷尬、為難或不好意思,雙手叉腰表示挑戰、示威、自豪,雙手攤開表示真誠、坦然或無可奈何,揚起巴掌猛力往下砍或往外推,常常表示堅決果斷的態度、決心或強調某一說詞。情緒手勢是說話人內在情感和態度的自然流露,往往和表露出來的情緒緊密結合,鮮明突出,生動具體,能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示手勢
指示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對象的手勢動作。比如,用手指自己的胸口,表示談論的是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情;伸出一隻手指向某一座位,是示意對方在該處就座。指示手勢還可以用來指點對方、他人、某一事物或方向,表示數目、指示談論中的某一話題或觀點。指示手勢可以增強談話內容的明確性和真切性,便於及時掌握聽者的注意力。
3.模擬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