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齊景公欲速不達見深情
齊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一前490年在位。
這一年,齊景公到少海出遊。遊興正濃的時候,突然有人從國都趕來報告,說:“國相晏嬰得了重病。如果國君不能馬上回京,恐怕就見不到他了!”景公聽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過神來,命令最好的馬車夫韓樞駕著最快的駿馬繁駔(zǎng),立即趕回京都。
韓樞使出了渾身的節數,繁駔奔馳如飛。頃刻之間,已行了數十裏路。然而,景公仍覺得車子太慢。他奪過了韓樞手裏的鞭子和韁繩,親自駕馭起來。嘴裏還不住地叨念:“晏嬰啊晏嬰,我的好愛卿,我說什麼也得見上你一麵!平仲啊平仲(晏嬰的字),我的好幫手,我就要趕到你的身邊!繁駔啊繁駔,都說你是千裏馬,原來卻是這般模樣!像你這樣遲緩,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晏嬰!”
其實,繁駔很懂人情,像知道國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著,簡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飛。然而,景公仍感覺它跑得很慢,甚至覺得根本沒有前進。景公失態地喊道:“下車,下車!”韓樞不知是怎麼回事,煞住車子。隻見,景公徑直向京都方向跑去……
馬跑得快呢,還是人跑得快呢?當然是馬啊!雖然齊景公像小孩子似的辦了“傻”事,欲速則不達;但是,病中的晏嬰如果知道了他的國君如此為他犯“傻”,不知該怎樣感激涕零呢!
齊景公身為齊國國君,心裏能這樣裝著他的臣子,這是怎樣深重的君臣之情啊!伯牙和子期
春秋戰國時,有個楚國人姓俞名瑞,字伯牙,在晉國做官,很善於彈琴。《學記》中曾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有一年,他到楚國去辦事,順便回家探望多年未見的親友。
伯牙坐的船開到漢陽江口,因遇大雨無法繼續前進,停泊在一座山腳下。過不多時,雨停了,江麵上風平浪靜,天空出現一輪明月。麵對如此優美的景色,伯牙興致大發,對書童說:“點一炷香,把琴拿來,我要彈琴。”伯牙接過琴,調好弦,專心地彈了起來,彈了好一陣,他猛一抬頭,發現岸上的岩石下麵,有個人影,一動不動地站著,他吃了一驚,“啪”地一聲,一根琴弦斷了。伯牙很疑惑,叫童子去問船夫,這兒是什麼地方?船夫答道:“剛才躲避風雨,停泊在山腳下,這裏沒有人家。”伯牙更加疑惑,心想:如果這裏是集鎮或大村莊,還說不定會有人聽得懂我的琴,而在這荒郊野外,怎麼會有聽琴的人呢?或許是強盜要攔路搶劫吧!想到這裏,他心裏慌亂起來,不禁顫聲喊道:“捉賊啊!岸上有賊!”船上的人都被驚動了,湧出船艙,準備上岸去。這時,隻聽岸上的人用平靜的口氣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請不要疑心,我不是賊,是樵夫。今天打柴回來晚了,遇到暴風雨,就在這岩石下避雨,正聽到船上有人彈琴,彈得太好了,我就一直站在這裏聽著。”伯牙聽了這話,總算鎮靜下來。但接著卻又說:“我在朝廷中做了多年官,找不出一個真正能聽懂我彈琴的人。你一個鄉野樵夫,也配聽我的琴麼?”岸上的人哈哈大笑,說道:“先生,你錯了。常言道:‘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你以為荒山中一定沒有能聽懂琴的人麼?那麼請問,在這深更半夜裏,為什麼荒山腳下卻有彈琴的人?”伯牙被問住了,他沉默了一下,便走近窗口,提高聲音說:“你既然是聽琴的,那麼你說說看,我剛才彈的是什麼曲子?”那人笑答;“你剛才彈的是孔夫子讚歎顏回的那首曲子。歌詞是:可惜顏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鬢如霜,隻因陋巷簞瓢樂’,你彈到這裏,琴弦斷了,沒再彈下去,我記得第四句是‘留得賢名萬古揚!’”
伯牙聽罷大喜,忙把那人請上船來,隻見他頭戴鬥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背著一捆柴,腰間別著一把斧子,地道的樵夫打扮。
伯牙請那人在自己對麵坐下,又叫書童端上茶來。他想,這個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樂呢?我來試試他。於是他問:“從前孔夫子在房間裏彈琴,顏回聽到琴聲中低音幽沉,就問孔夫子是否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孔夫子說:‘我彈琴時,看見一隻貓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擔心到嘴的食物跑掉,這為貓擔心的心情,不知不覺地在琴聲中流露出來了。’這個故事說明,同一支曲子,彈奏時的心情不同,效果也會不同。如果我彈琴的時候,心裏也在想什麼,你能聽出來嗎?”樵夫說:“你先彈一曲,我試著聽聽,若猜得不對,請不要見怪。”伯牙調好琴弦,想起高山的雄偉姿態,開始彈奏起來,樵夫凝神聽著,臉上現出愉快的表情,仿佛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莊嚴優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他輕輕拍著桌子,讚歎地說:“氣勢多麼磅礴啊,好像雄偉的泰山一樣。”伯牙聽了不動聲色,他沉思片刻,想起浩浩蕩蕩的江河又繼續彈奏了一曲。琴聲剛停,樵夫便高興地站起來,連聲稱讚道:“好極了!就如同煙波浩渺廣闊無邊的江河!”伯牙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到了,他驚喜萬分,趕忙站起身,緊緊握住樵夫那粗壯的大手,激動地說:“美玉原來是藏在石頭中的啊!我怎能憑地位、衣著來看人呢?太蠢了,太蠢了!多少年來,我一直夢想著會有一個能真正聽懂我的琴,了解我的誌趣的人,今天,我找到了,找到了!這就是你呀!”
這樵夫姓鍾名子期。從此,伯牙和子期成了知心朋友。後來伯牙又一次來訪子期,卻聽到子期不久前病故的噩耗。伯牙悲慟至極,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說是子期死後,再無知音之人了,他也不再彈琴了。
伯牙、子期的相知,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慨歎道:“昔伯牙絕弦於鍾期,……痛知心之難遇也!”
管仲與鮑叔牙
管仲和鮑(bào)叔牙是春秋時期齊國人。他倆自幼貧賤結交,相互間非常了解,非常知心。
管仲和鮑叔牙都勤奮好學,知識淵博,成了當時才華出眾的名人。管仲做了齊公子糾(jiu)的老師,鮑叔牙做了齊公子小白的老師,兩人各保其主。後來,齊公子糾和齊公子小白因爭奪君主地位,互相殘殺起來。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而公子糾被逼自殺,管仲被俘,成了階下囚。齊桓公準備處死管仲。鮑叔牙這時已做了齊國的宰相,他千方百計地解救管仲,並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大大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起來,非重用他不可。”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勸告,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反而成了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政,齊桓公很快成就了霸業。九次大會諸侯,使齊國成了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仲功成業就,十分感激知心朋友鮑叔牙,逢人便頌揚鮑叔牙的美德。他說:“我起初在困難時,曾和鮑叔牙一起經商,分財利時,我自己多分,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貧困。我曾經給鮑叔牙計劃事情,可是沒有計劃好,把事情辦糟了,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趕走,鮑叔牙不認為我品行不好,他知道是我沒遇到好時機。公子糾兵敗身亡。我被關進囚車受到各種侮辱而我沒有自殺,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恥,我所恥的是功名不顯於天下啊!真是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共同輔佐齊桓公長達40餘年,為齊國建立了不朽的功業。他倆互相知心知意,團結合作的美德為後人所稱頌。伍舉與聲子兩代世交
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參和蔡國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兩家之間交往也很密切,他們的兒子伍舉和聲子從小相識,兩代世交,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伍舉長大後,娶了王子牟的女兒為妻。此後王子牟因犯法獲罪,逃亡到國外去。這件事株連了伍舉,伍舉被迫逃往國外。他覺得晉國很安全,於是夜以繼日地趕路去投奔晉國。
一天拂曉,伍舉很早起身,背起簡單的行裝出發了。當他路過新鄭郊外的時候,忽聽背後有人叫他。回頭一看,不禁又驚又喜。原來叫他的人是聲子。這兩位從小相親而多年不見的好朋友,竟會在異國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興。
於是,他們就折下路邊的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同時拿出幹糧來邊吃邊談。伍舉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過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紅了。聲子便問他:“兄長,你怎麼到這兒來了?”伍舉聽到這,淚水湧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訴給聲子。他哭著說:“嶽父的事情,我並不了解。我完全是無辜的,今天又被迫離開楚國,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園!””聲子聽了,對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說:“兄長,你去吧,這次我也要到晉國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暫時在晉國住下來,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你重新回到楚國!現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當時,晉、楚兩國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霸權,經常發生戰爭。在伍舉投奔晉國後不久,聲子被派到晉、楚兩國去調節兩國之間的關係。聲子在晉國辦完公事以後,就高興地去看望伍舉,並對他說:“兄長,回國的時機快要到了,你耐心地等著聽我的好消息吧!”伍舉緊緊握著聲子的雙手,感激得說不出話來,兩行熱淚不禁奪眶而出。
聲子告別伍舉後來到楚國。他始終記著伍舉的事,尋找一切機會幫助伍舉。一天,令尹子木問他:“晉國的大夫中人才多不多?”聲子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便說:“多得很!個個才華出眾,楚國是根本比不上的。”子木問:“他們是怎麼物色到的?”聲子說:“用不著物色,這些人都是從楚國跑過去的。”子木奇怪地問:“楚國的人怎麼肯為晉國所用呢?”聲子說:“楚國用刑太濫,有才能的賢人經常無辜得罪,都逃亡到晉國去。”聲子接著說:“現在楚國的賢大夫伍舉就是被迫出走的,他的嶽父王子牟犯了法,本來同他毫不相幹,卻誣枉他,伍舉無法申辯,隻好逃亡到晉國去。如果他假手晉國來報私仇,楚國就休想太平了。”
子木聽罷,心裏十分驚慌,馬上請楚康王赦免伍舉,並宣布增加他的爵祿,派人到晉國去接他回來。伍舉明了這一切,都是聲子的功勞,隻有聲子幫助他,才使他終於回到了楚國。伍舉對聲子非常感激,他們的友誼更加深厚了。
此後,他們兩家世代親近和睦,伍舉和聲子的友誼,也流傳後世,傳為佳話。信陵君與趙國處士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xi希)王的異母弟,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竊符救趙,調動魏軍迫使圍攻趙都邯鄲的秦兵退卻,受到趙國上下的稱頌。但擔心兄長魏王追究竊取兵符的罪責,便在趙國長期地住了下來。
信陵君,禮賢下士,善識人才,廣交好友,天下聞名。留趙後,他仍四處招納賢士,交結五湖四海的朋友。當他聽說趙國的處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賢才,胸有謀略,頗有遠見,便派人去召請。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來見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處查尋,聽說毛公藏身於賭徒之中,便一個人秘密地到賭徒中去察訪,終於結識了毛公。又打聽到薛公藏身於賣酒人家,於是又獨自悄悄地到賣酒人家去尋訪,終於也結識了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