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化敵為友

最動人的演講——沒有人比小約翰·洛克菲勒更能體會這番真理了。

1915年,洛克菲勒是科羅拉多州最受人輕視的人。美國工業發展史上最血腥的罷工,在科羅拉多進行了兩年之久。憤怒而粗暴的礦工,要求科州煤礦公司提高工資,該公司正屬於小洛克菲勒所有。生產被破壞,召軍隊來鎮壓,發生多起流血事件。罷工者被槍殺,屍體布滿彈孔。

在那種充滿仇恨的氣氛下,洛克菲勒竭力使罷工者接受他的意見。他成功了。怎麼辦到的呢?

他先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去結交朋友,然後對工人代表演說。整篇演說就是一篇傑作。它造成了神奇的效果。它平息了要吞噬洛克菲勒的仇恨風暴,而且贏得了不少崇拜者。他提供事實的態度,友善得使罷工工人回去工作,絕口不談提高工資的事。這是那段著名演說的開場白,請注意他在字裏行間所流露的善意。

要知道,洛克菲勒演說的對象,前幾天還想把他吊死在酸蘋果樹上,但他的話甚至比麵對一群傳教士還要謙遜和藹。他的講話用了這些句子,像“我能到這兒來很榮幸”、“我去過你們的家庭”、“見過各位的妻兒”、“今天我們都是以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身份在此會麵”、“友善互愛精神”、“我們共同的利益”、“我能在此,完全靠了各位的支持捧場”。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紀念的日子,”洛克菲勒開始說,“這是我第一次有幸看見這家偉大公司的勞方代表、職員和監工齊聚一堂。我可以告訴各位,我很榮幸到這兒來,而且有生之年將不會忘記這場聚會。這場聚會若在兩星期以前召開,我對這裏的大多數人一定很陌生,我隻認得幾張麵孔。上周我有機會到南區煤礦所有的工棚去看了一遍,並且和各位代表有過個別談話,除了不在場的代表外,統統見過了;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見過各位的妻兒,今天我們都以朋友的身分見麵,不再是陌生人,我們之間已經有了友善互愛的精神,我很高興有此機會和各位一起討論有關我們共同的利益問題。

“既然聚會本來是由廠方職員和勞工代表共同參加,我能在此,全靠各位的支持捧場。因為我既非員工代表,也不是勞工代表:然而我深深覺得,我跟你們的關係分外親密,因為就某一點來說,我代表了股東和董事們。”

這不是一段化敵為友的絕佳例子嗎?

假如洛克菲勒用另一套方法,假如他和工人們爭辯,用嚴重的事實來嚇唬他們:假如他用暗示的語氣指出他們錯了;假如用邏輯法則證明他們錯了。那會發生什麼事呢?隻能是更多的憤怒,更多的仇恨和更多的反抗罷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裏對你已經滿懷惡意和衝突,你搬出各家各派的邏輯學,也沒法使他信服。挑剔的父母、盛氣淩人的上司和丈夫,以及嘮叨的太太們都要了解,人們不喜歡改變自己的看法。他們不可能被強迫或被威脅而同意你我的觀點。但他們會受到我們和藹而友善態度的開導。尊重別人

莎拉和莫娜是同一天來到一家著名廣告公司應聘美編的,單從兩個人的作品上看,技術水平不相上下。不過莎拉在思路方麵略勝一籌,因為她在佛羅裏達做過3年這個行當,剛剛回到北方來,經驗相對於才出校門的莫娜自然要豐富一些。兩個人一起被通知參加試用,而且結果很明確,隻能留下一個。

莎拉上班時間從來都是一身T恤短褲的打扮,光腳踩一雙涼拖鞋,也不顧電腦室的換鞋規定,屋裏屋外就這一雙鞋,還振振有詞地說:“佛羅裏達那兒上班的人都這樣,再說我這不是穿著拖鞋嗎。”不管是在工作台前畫圖,還是在電腦前操作,隻要活幹得順手,一高興起來準把鞋踢飛。剛開始,同事們還把她的鞋藏起來,和她開玩笑,後來發現她根本不在乎,光著腳也到處亂跑。

相反,莫娜是第一次工作,多少有點拘謹,穿著也像她的為人一樣——文靜、雅致之外,帶著少許靈氣,她從來不通過怪發型、亮眼妝來標榜自己是搞藝術的,隻是在小飾物上展示出不同於一般女孩的審美觀點來,說話溫溫柔柔的,很可愛。

有一天中午,電腦室的空氣中忽然飄出腥臭味道,弄得一班人互相用猜疑目光觀察對方的腳,想弄清到底誰是“發源地”。後來,大家發現窗台下麵有嗦嗦的響聲,原來那裏放著一個黑色塑料袋,有膽子大的打開來一看,居然是一大袋海鮮。

眾人的月光不約而同地集中在莎拉身上,沒想到她坦坦蕩蕩地說:“小題大做,原來你們是在找這個。嗨,這可怪不得我,這裏的海鮮隻能算是海臭,一點都不新鮮,簡直比佛羅裏達的差遠了。”

這時莫娜端過來一盆水:“莎拉姐,把海鮮放在水裏吧,我幫你拿到走廊去,下班後你再裝走。”

莎拉一邊紅著臉,一邊把袋子拎走了。

結果呢,試用期才進行了兩個月,莎拉就背包走人,盡管她的方案比娜做得要好,但是老板不想因為留下這樣一個太不修邊幅的人,而得罪一大批其他雇員。

臨走的時候,老板對莎拉說:“你的才氣和個性都不能成為你攪擾別人心情的原因,也許你更適合一個人在家裏成立工作室,但要在大公司裏與人相處,處世得體和合作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不能因為自己個性的生活方式而破壞周圍的環境,這樣會使你很難與周圍的人相處。信念

最近在蘇州的教育網站上看到了一位老師辛苦整理的智慧短文,一共70多篇,一直吸引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一頁一頁的讀完。其中很多是自己在中學的時候就聽說過,也有的是上個學期剛剛聽說過;有的是深深引起了自己的同感,有的是至今尚未感悟。生活中常常思考,有益於健康。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甚深,有好幾次差點把命都給送了,就因為在酒吧裏看不順眼一位酒保而犯下殺人罪,被判終身監禁。

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才一歲,其中一個跟他老爸一樣有很重的毒癮,靠偷竊和勒索為生,不久也因犯了殺人罪而坐監。

另外一個兒子可不一樣了,他擔任一家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有美滿的婚姻,養了三個可愛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

為什麼同出於一個父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兩個人卻會有不同的命運?在一次個別的私下訪問中,有人問起造成他們現況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

“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麼辦法?”我們經常以為一個人的成就深受環境所影響,有什麼樣的遭遇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實在是再荒謬不過了,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絕不是遭遇,而得看我們對這一切是抱持什麼樣的信念。

有兩位年屆七十歲的老太太,對於未來也因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然而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是怎麼個想法。

於是她給自己訂下了更高的期許,在七十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二十五年裏她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