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發明、勇於創造、不斷進取的民族。幾千年來,求索攻堅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化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動力。
“求索”一詞源於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名篇《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說,盡管前進的道路漫長遙遠,但我還要以上天下地、鍥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尋,直至達到勝利的目標。“攻堅”是指作戰時進攻敵人堅固的堡壘、城池。葉劍英元帥在他的詩句中曾形象地引用過:“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準確地說,求索攻堅就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獻身的高尚品質,去追求真理,不懈地攻克科學的堡壘。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不斷進取,求索攻堅的奮鬥史。它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光耀奪目,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男上下求索、奮鬥終生。請看下列事例,就可以看出這一美德在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弘揚與光大。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忍受腐刑之辱,曆時幾十載,著成《史記》,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華佗,用自己的身體作試驗,發明了“麻沸散”,解除了從前給人做手術帶來的劇烈痛苦。這一發明比西醫用的麻醉藥早1600餘年。三國時期的機械革新家馬鈞,在製造龍骨水車、指南車中所運用的機械原理,領先於世界2800多年。在社會科學上,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家範縝針對佛教盛行、毒化人民的靈魂,仗義直言,堅持真理,著《神滅論》,有力地打擊了有神論者的囂張氣焰。
中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與發明家,在求索攻堅的道路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就是百折不撓、身體力行、堅持正義、造福人類。
這一精神的碩果,使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世界各地,使我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世界做出了貢獻。
至近現代,無數仁人誌土與愛國科學家,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他們麵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奮力走出一條科學救國、振奮民族精神之路。如地質學家李四光,針對外國學者的中國第四紀無冰川說,跋山涉水,考察大半個中國,有理有據地駁斥了洋人這一荒謬的結論,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愛國鐵路工程師,麵對洋人對中國人自己修築京張鐵路的冷嘲熱諷,大膽探索,成功地運用“人字形”施工法,高效快速地建成京張鐵路,令外國工程師瞠目結舌。
近現代愛國科學家的求索攻堅之路,把自己的學識與才華和祖國的命運聯結在一起。他們不僅在科學的高峰上不斷攀登,同時向舊製度挑戰,為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奮鬥不止。
新中國的建立,為廣大科學家、英雄模範施展才華,攻克科學堡壘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他們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美德,以及老一輩革命家、科學家求索攻堅的革命精神,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他們在求索攻堅的道路上,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建立起自己的特色。首先,他們以先進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銳利的武器,同時發揚社會主義大家庭協同合作的精神,群體攻關,碩果累累。如“兩彈”元勳鄧稼先,率領新中國的核武器研究群體,連續研製成功原子彈、氫彈,威震世界。優秀共產黨員羅健夫和他領導的攻關課題組,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圖形發生器。這一係列令人鼓舞的成績,足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求索攻堅、科學興業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而社會主義事業對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並促使它更加發揚、光大。
從以上曆史發展軌跡的尋覓,我們可以看到求索攻堅這一傳統美德昭示給我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這樣一些道理。
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無數勞動者在各條戰線的辛勤勞動和刻苦攻關。尤其是世界進入“電子時代”,知識更新加快,更要求我們的青少年——未來的攻堅者,樹立科學報國、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心理準備。時刻迎接著中華民族騰飛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輝日子。
要樹立求索攻堅的意識、求實創新的精神。在學習上要勇於發現,善於發現,敢於攻堅,善於攻堅。尤其是青少年,要養成勤於動腦、動手、知難而上的品質。
青少年學生要打好基礎知識,學習人類積累下來的已被公認為確鑿無誤的知識財富,為將來參加社會實踐準備充足的動力。在學校裏,從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的興趣入手,培養自己初步的科學探索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