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完整體係,是一個包括“天人合一”“群己和諧”的社會道德與環境道德和諧統一的道德體係。

本德目整潔健身,是環境道德核心的組成部分。整潔,就是講究環境和個人衛生,儀表整齊、潔淨。健身,就是為了強健身體、延年益壽而進行的鍛煉身體、養生保健所采取的各種方法和實踐活動。整潔健身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環境道德意識為學習、工作、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是一個國家整體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中國這個古老文明的國度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在“天人合一”環境道德、整潔健身方麵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瀏覽一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環境道德、整潔健身史,便可以從中發現,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不僅注重群己和諧的社會道德,也極其注重以美化環境、愛惜整潔、養生健身、刻苦鍛煉身體為內容的環境道德。其曆史悠久,其內容五彩紛呈,儀態萬千,引人入勝。我們在這些寶貴的曆史薈萃中整理出來一部分編寫成此書。這雖然是以故事體裁出現,但所敘都是真人真事,事實可靠。以真實的故事手法寫中華民族在環境道德、整潔健身方麵的美德,可以使讀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整潔健身方麵的傳統美德教育的同時,學到整潔健身方麵的知識或養生之道。我們相信,不論是廣大青少年讀者,還是其他各層次的讀者,都會喜歡它。因為美化創造舒適、幽雅、潔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學習一些必要的健身之術、養生之道,強壯體魄,延年益壽,是人人皆向往的事情,是人類未來的最高的公德。

“天人合一”作為一種環境道德觀念,發軔於老子《道德經》中,“聖人善其人,故無棄人,善其物,故無棄物”的論斷上,此乃成為人類提倡環境道德之先聲。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子也很重視環境道德,鼓勵人們鍛煉身體,他將農民按軍事組織編為隊伍,進行田獵等體育訓練。“繕農具以當器械,耕農以當攻戰,推行銚耨以當劍戟,被蓑以當鎧,菹笠以當盾櫓”。收到極好的鍛煉效果。孔子提出的“寢處有時”、“飲食有節”、“勞逸結合”等養生之道,一直為後人所崇尚。荀子的養生思想更豐富,歸納起來最大特點是在“養”的基礎上要“動”。他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這種“動以養生”的主張,把古代的養生理論升華了。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華佗編製了一套養生健身的“五禽戲”,功效奇特,使他“老而不衰”。東晉時期名將陶侃“運磚頭練筋骨”,“祖逖聞雞起舞”,使他們練就了強健的體魄,為收複失地屢立奇功。王羲之練“鵝掌戲”,葛洪提倡“胎息”養生法,在養生實踐中都別具特色。隋末著名養生家孫思邈,年幼時體弱多病,後來學到了養生妙法,活了101歲高齡。他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運動故也。”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順其自然以養生”思想,有力地批判了“天命論”的傳統思想。北宋文學家蘇軾對養生頗有研究,寫過《問養生》、《養生說》、《養生訣》等20多篇養生文章。南宋大詩人陸遊以“掃地”、“多食粥”作為養生法。“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明代抗倭名將、武術家戚繼光提倡心、手、足、身的全麵訓練法。清代乾隆皇帝的“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使他八旬不衰,奪得曆代皇帝長壽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