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郝致華——武林精英

郝致華(1962—),河北定興人。女子武術運動員。

郝致華1971年開始習武,1974年被選入北京武術隊。她技術全麵,尤擅刀術、長拳及棍術。動作舒展潑辣。在國內多次比賽中獲得好成績。1974年起曾先後訪問日本、菲律賓、緬甸、泰國、法國、意大利、敘利亞、伊拉克、比利時、羅馬尼亞等國。1983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可誰知道,在獎牌和榮譽背後,郝致華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那是1971年4月的一天,9歲的郝致華被教練吳彬選中,當時她正在小學三年級讀書。吳彬對這些小運動員要求十分嚴格,練基本功一絲不苟,踢腿、壓腿每天訓練三四個小時,一踢就是幾百次,兩條腿左右開弓,不許打彎,腳尖要直奔腦門;壓腿時把一條腿往高處架,一遍遍地壓,疼得小郝直掉眼淚,可她咬牙頂住了,一點也不馬虎。經過兩年多的訓練,她終於能登場表演了。在濟南舉行的武術表演大會上,初出茅廬的小郝便與同伴們一起以出色的表演獲優秀獎。

1974年,郝致華被選入北京隊,在她練武的道路上又跨入了一個新的裏程。她認真聽取教練的指導,積極完成教練布置的訓練任務。腿碰破了,腳扭傷了,她從不退縮,直到動作的技術要領和節奏的掌握都達到教練的要求為止。

1977年,正當郝致華向新的高峰攀登時,她得了黃疸性肝炎。醫生說她再練武術就會有生命危險。但事業心很強的郝致華,病一好轉就歸隊,邊治邊練。半年後她終於戰勝了病魔,又投入了緊張的訓練。她決心把半年的休息時間奪回來。她不僅比以前更加刻苦,而且還善於開動腦筋,進行創新。1981年全國武術比賽前一個多月,郝致華決定把長拳中的“旋子轉體360度接劈叉”編排到棍術套路中去。這一大膽設想使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比賽日期一天天逼近,擔心效果不好會影響名次。郝致華說:“表演項目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從長遠看,創新比目前的名次更重要。”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這個動作的訓練。但是,要練好可真不容易!旋子要打得高,在空中停留的時間必須長才能做出轉體360度,然後接落地劈叉。她一遍又一遍地練,不知挨了多少摔,但她毫不氣餒,堅持到底。經過幾百次反複練習,她終於掌握了這一難新動作。這年,在全國武術比賽中,她奪得了三個第一名。

經過多年的努力,郝致華技術全麵,武藝出眾,先後數十次參加全國武術比賽和邀請賽,獲得30多項冠軍,多次獲得全能總分第一名。她已代表祖國到十幾個國家訪問表演,受到各國人民的熱烈讚揚,稱她為“武林精英”。

為了表彰郝致華為發展中華武術所做的突出貢獻,北京市體委先後多次為她記功,評她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她還榮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蔡炎書從“小可憐”到男子漢

蔡炎書是廣東汕頭市人,中國舉重隊員。中國第一位75公斤以上級世界冠軍。

蔡炎書於1974年至1978年,在汕頭市安平區體校練田徑,1978年進入汕頭市體校舉重隊,1980年初進入八一舉重隊,1986年入選國家集訓隊。

蔡炎書曾代表中國參加過1986年、1987年、1989年三屆世界舉重錦標賽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1986年漢城亞運會。曾17次打破亞洲紀錄,31次破全國紀錄,並在1989年雅典世界舉重錦標賽上,以160公斤的成績獲75公斤級抓舉金牌。

蔡炎書近幾年在舉壇上的成就是他始料未及的。小時候的蔡炎書,瘦小體弱,直到1980年進入八一舉重隊時,體重還隻有50公斤。瘦小的身體與那一堆鐵疙瘩打交道,在人們看來實在是一種滑稽可笑的事情。除了他的教練楊漢雄外,沒有人估計到這個瘦弱可憐的廣東仔日後能出人頭地。

舉重館裏清一色的男子漢,大力士們常常是光膀子訓練。蔡炎書望著人家那動人的肌肉塊,羨慕極了,走在大街上,蔡炎書也常常被北方漢子們那威武的身材所吸引。在他看來,男人天生就應該有一副魁梧的身材,那才是一副轟轟烈烈打天下的樣子。在羨慕之後,他自愧不如,所以常常有一種自卑感,跟那些腰圓膀大的人比,總感到自己身上欠缺一種男子漢的魅力。所以,即使是三伏酷暑天,即使是汗水濕透衣衫,蔡炎書也從不當眾脫掉上衣,怕露出那可憐的小臂膀。

人們不僅要問,他作為一名國家舉重隊員,現在身體怎樣呢?不用說,他現在的身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確確實實長成一位體重80多公斤的男子漢了。是什麼原因促使他身體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呢?原因是多方麵的,但與他刻苦鍛煉不無關係。

蔡炎書1980年初由汕頭市體校入伍到八一舉重隊當了隊員。十幾歲的孩子自然不能更深地理解這次入伍意味著什麼,他隻是朦朧地覺得,部隊的生活與他家清貧的日子相比顯然優越得多。更主要的是,好日子可以使他真正成為一名滿身肌肉塊的男子漢。於是,雖然與杠鈴打交道的日子未免枯燥,但蔡炎書的日子倒優哉遊哉,訓練時也不刻苦,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1984年。

幾年時間過去了,蔡炎書的成績很不理想,部隊上在考慮令其複員。風聲一緊,蔡炎書心驚膽戰。因如此一來,他想成為“北方男子漢”的夢想大概也要從此破滅了。教練楊漢雄最明白他的心思,於是火急奏本,請求領導考慮再留他半年。但有個前提條件,即半年內蔡炎書若仍不能脫穎而出,將按指示辦理複員。

楊教練這一招對蔡炎書來說,無疑起到了“逼上梁山”的作用。“小可憐”從此開始了大運動量訓練,與教練的配合也相當默契,蔡炎書從此變得勤奮起來,常常是一個人在館裏伴著杠玲舉起又落下,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終於大見成效。1985年,他先是在全國青年舉重賽上奪得亞軍,半年後又拿了成人全國冠軍賽第四。一個意外的收獲是,這段苦練使他的身高一下竄到170米。並在長沙以186公斤的成績打破75公斤級全國挺舉紀錄。

1986年初,他入選國家舉重集訓隊投到名師黃強輝門下。當時,許多老同學紛紛來信來電,勉勵他好好訓練,爭取得世界冠軍。每逢收到這樣的來信,蔡炎書隻是付諸一笑。在他看來,他們簡直是跟他開天大的玩笑。

想倒是這麼想,可到了訓練的時候,他還早幹上了冠軍的份量。此時的蔡炎書畢竟已不同於幾年前那個皮包骨頭的小可憐了,他感到自己渾身都是力氣,在眾人麵前也能挺胸抬頭了。很快,在常州舉行的1986年全國舉重錦標賽上,蔡炎書以1915公斤打破我國選手廖繼岩在匈牙利創造的75公斤級挺舉亞洲紀錄。後來又在第十屆亞運會上獲75公斤級金牌。

蔡炎書經過一段苦練,在1985年和1986年這兩年裏舉重成績不錯,水平發揮得也比較正常,他開始有些得意,增強了自信心,走起路來昂首挺胸,但兒時的那種自卑感卻沒有完全消失,時常潛意識地冒出來幹擾他的比賽。據蔡炎書自己講,國際比賽對於他來說似乎並無不安,奇怪的是,在本土進行的比賽他卻常“砸鍋”,1987、1988兩年的國內比賽,他都發揮不正常。但隨著比賽經驗的增多,年齡的增長,心理上的障礙終於克服了。1989年,蔡炎書東山再起,在雅典世界錦標賽上,他一鳴驚人,以160公斤的成績獲75公斤級抓舉金牌。這個成績被舉重界認為是有“劃時代的意義”,人們評論說中國舉重界從此出現了“臨界線的曙光”。蔡炎書成為中國第一位75公斤以上級世界冠軍。1990年3月在民主德國邁森市舉行的第十九屆國際舉重比賽中,蔡炎書又在825公斤級的比賽中打破中國選手李廣順保持的1655公斤抓舉亞洲紀錄,並以3675公斤的總成績平825公斤級亞洲紀錄。

蔡炎書在舉重方麵所走過的路是曲折的,但他畢竟從“小可憐”到“舉壇硬漢子”,從失落到名揚世界,從中啟迪我們:任何成功都需要首先戰勝自我,刻苦鍛煉,不懈追求。附:

董海川

董海川是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人,生於清嘉慶二年(1797),卒於光緒八年(1882),享年85歲。董海川曾殺人為躲避官司浪跡江湖,曾到過峨眉山,相傳他的八卦掌絕技為道士碧雲、靜雲所傳;也有說是遊方道士避燈俠道人所傳;一說為安徽青陽縣九華山畢霞澄道人(又雲紅蓮長老、雲盤道人)所傳。無論實際情況如何,有一點是確定的:董海川的拳技承自道門絕技轉掌,他所創八卦掌是在道教武術和道教義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董海川與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祿禪比較武功,曾經是武術史上的一段佳話。據說兩人連續鬥了三天,但兩人都是內家功夫,其聽勁懂勁的功夫都是一流的,因此,兩人鬥了三天,隻是走圈互相聽勁。按照氣功的說法,兩人身體雖然沒有接觸,但兩人的氣場已經接觸了。為什麼身體沒有接觸呢?因為他們在聽勁時都沒有找到對方的缺陷處,也就無法進攻對方。還有一種說法,兩人鬥至正酣時,楊祿彈突然跳出圈外,一揖之後轉身揚長而去。後來,別人問他什麼原因,楊祿禪說,他董海川若為陰,我能夠對付,若為陽,我也能夠對付,但他不陰不陽,我對付不了。有人說這是楊譏諷董是被閹割的宦官,實際上,楊是指董的功夫已達到化境,無陰無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毫無破綻可尋。太極拳理論中的“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就是說的這種境界。

但是董公是不是“八卦掌(拳)”的始祖或首傳人?“八卦拳(掌)”究竟何時何人所創?在今天這個課題仍未真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