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龐涓便把孫臏騙到魏國,又設計陷害孫臏,使其變成了跛子。後來,孫臏設計逃脫了虎口,到了齊國。
孫臏住在齊國大將田忌家時,田忌常與齊王賽馬,可每次都輸給齊王。
賽馬分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三個等極,一共進行三場比賽。孫臏觀看了一次賽馬,回來後對再次失敗的田忌說:
“下次賽馬,我保證讓你贏。”
田忌很信任孫臏,過了幾天,他就主動約請齊王去賽馬。齊王自然高興地答應了。
比賽這天,孫臏私下對田忌說:
“大王集中了齊國所有良馬,拿你的馬與這些良馬比賽,自然要輸。今天你把馬換一下順序去比,用你的下等馬對大王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大王的中等,用中等馬對大王的下等馬。這樣雖輸一場;卻能贏兩場。”
田忌聽了,趕緊讓家人調換了馬的裝束和出場順序。第一場田忌輸給了齊王,齊王很意。
不料接下來的第二、第三場比賽,田忌的上等馬、中等馬以較小的優勢,分別跑贏了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
這樣,田忌最終以二勝一負的成績贏得了賽馬。
公元前341年,魏國派龐涓領兵去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王封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派他們前去救助。
龐涓得知齊軍去救助韓國,急忙回過頭來對付齊軍。孫臏早有準備。他估計龐涓的部隊即將到來,便使命向田忌獻上一條妙計。
龐涓率軍氣勢洶洶地趕來交戰,他恨不得一下子把齊軍消滅幹淨。
可是,在齊軍駐紮過的營地上,他發現遍地是煮飯的灶頭。從灶的數目估計,齊軍有十萬人。龐涓心裏暗暗一驚。
第二天,龐涓追到齊軍第二個駐地,根據灶的數目,齊軍隻有五萬人了。
到了第三天,灶更少了,估計隻有三萬人。
龐涓以為齊軍越來越少,狂笑著說:
“哈哈,齊軍膽小怕死,才三天,兵車就逃亡了大半。”
於是,他讓大隊人馬在後麵慢行,隻帶少量部隊繼續追趕。
孫臏估計龐涓當晚必定會到馬陵道山穀,便在那裏作一番布置,並讓弓努手埋糾犬在山道兩側,吩咐說:
“今晚隻要看到有人在下麵點起火巴,就射箭。”
那晚,龐涓果然追到馬陵道。這是個地勢非常險峻的山穀,兩邊山壁如同斧劈的一般,雜樹叢生。龐涓見了不覺倒抽一口涼氣。前麵有人來報說:
“山道被樹枝阻擋,無法過去。”
龐涓便上前探察。他隱隱約約看見道旁一棵樹被剝去了一片樹皮,還寫了字,便讓士兵點燃火把照看,“龐涓死於此樹下”
一行字讓他大吃一驚。
幾乎同時,埋伏在兩側的齊軍對準火把,萬箭齊發,魏軍死傷無數,龐涓也身中數箭。他知道這次中計,難逃生路,便拔劍自殺了。屈原
——13少年洞中讀《詩經》
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貴族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充滿著政治熱情和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不朽典範。屈原滿腹經倫,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後人以“端午節”來祭祀他。
在長江三峽和西陵峽之間,有一座名叫秭歸的縣城,這裏就是屈原的故鄉。屈原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
屈原自幼聰明好學。在鄉裏的學堂學習時,表現得特別勤奮用功,他常常第一個到達學堂,每天一放學就回到家裏做功課,做完功課,他便一個人吟誦起古人留下的優美詩篇。
可是,有一段日子,學堂放學後,遲遲不見屈原回家,直到吃晚飯的時候他才回來。屈原的姐姐覺得非常奇怪,究竟怎麼回事呢?姐姐每次問屈原,屈原總是神秘地笑笑說:“我現在誰也不告訴。你們放心吧,反正我不會去幹壞事。”
聽了屈原這樣的回答,姐姐心裏總不踏實,她決定要弄個水落石出。
這天,快要到放學的時候了,姐姐來到學堂門口,躲在校門對麵的一棵大樹背後。當屈原走出校門時,姐姐便悄悄地跟在後麵。屈原在前麵頭也不回,一個勁地向前走。姐姐氣喘籲籲地在後麵跟著,一直來到了後山坡的一個天然小山洞口。姐姐見屈原走進了山洞,便在洞口的一塊岩石上坐了下來。
可左等右等,好長的一段時間過去了,就是沒見屈原出來。姐姐這下可急了,該不會有什麼事吧?姐姐壯著膽子摸進了山洞。
姐姐小心翼翼地向前走著,轉過一個彎,眼前豁然開朗。高高的洞頂有一個臉盆大小的圓孔,一束光線直射下來,底下的一塊青石上,坐著一位少年,這正是屈原。
隻見他聚精會神地端坐在泉邊的青石上,手裏拿著一卷竹簡,低聲吟詠著。
姐姐站在洞門口,她被洞裏的景色以及弟弟吟詠的詩歌迷住了。直到夜幕降臨,洞裏一片朦朧時,她才輕輕地喊了一聲:“弟弟!”
屈原被竹簡的內容深深地迷住了。聽到有人在喊,吃了一驚。當他看清站在洞門口的是自己的姐姐時,便笑著向姐姐迎了上去,“姐姐,我讀的都是咱們楚國的民歌,美極啦!可老師不許我們在學校裏讀。再說,這裏的環境也和詩歌一樣美,所以……”
“你得向家裏說一聲啊!”姐姐輕輕地責備了一句,又說:“現在天色不早了,我們回家吧!”姐弟倆手拉手一塊走出了山洞。從那以後,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他都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就這樣,持之以恒,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並為其後來成為一代文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把這座山洞取名為“讀書洞”。
長大以後的屈原,成為通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知識的人才。他看到楚國日趨衰落,主張對政治進行一番整頓革新。他所提出的革新主張,也觸犯了那些舊貴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國舊貴族的忌恨。他們對楚懷王說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造謠說屈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裏。楚懷王是個剛愎自用的人,聽了讒言不禁怒火萬丈,立刻撤了屈原“左徒”的職務,把他降為隻管王室祭祖事務的“三閭大夫”(三閭指楚國景、昭、屈三家貴族),改革也被勒令停止了。
此後屈原不斷遭到貶斥,最後竟被放逐到漢水北岸,永遠不許回到楚國首都郢。這兩件事給了屈原重大的打擊,他把滿腔悲憤寫成詩歌表達出來,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天問》和《離騷》。《天問》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向天控訴不平。《離騷》的“離”,是受離間的意思;“騷”,是憂憤和不滿。全詩三百七十三句,敘述了屈原的家世、才能和治理楚國的理想,怒斥了楚王的昏庸和貴族們禍國殃民的罪行。他在詩中表示堅決不和腐朽勢力妥協:“跡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還表示至死保留自己的節操,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伏清白以死直兮,同前聖之所厚。”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永遠是清白的,他三次到故鄉的條溪邊去洗濯他的帽纓,這個溪以後便被叫做“濯纓泉”。人們還在當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座橋,橋名“濯纓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