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李時珍

?——由抓錯藥引出的著作

李時珍(1518~1593),字東壁,號瀕湖,生於湖北蘄州。(今蘄春縣)他是我國明代卓越的醫藥學家,也是世界上公認的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他用30的時間完成的一部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是世界上影響最大、最早創造植物分類法最早的一部內容豐富和考訂詳細的藥物學著作,被譽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

我國流傳最早的藥書是漢代的《神農草本經》,它總結了秦漢以前我國古人研究藥物的成果,記載了365種藥物。從那以後到明代的1000多年裏,本草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掌握的可以治病的藥物逐漸增多,分類也日趨嚴密。

如南朝時期的醫學家陶弘景寫了本《名醫別錄》,在《本草》原有基礎上,補充了魏晉時期治病常用的藥物365種,宋朝的劉翰、馬誌編著的《開寶本草》,掌禹錫、林億編著的《嘉佑本草》,還增加了許多外國藥物,其他如《圖經本草》、《證類本草》、《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海藥本草》等,都從不同方麵有所增益。特別是四川名醫唐慎微編著的《證類本草》,采古今單方,收入經、史、百家中有關藥物多達1558種,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以前最完備的藥書。

但各種《本草》版本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謬誤之處。《證類本草》上將虛掌、南星這兩個同種異名的藥草,當作兩種不同的藥物記載;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將旋複花當作山薑;冠中爽(shi)的《本草衍義》中,把卷丹和百合混為一談。

從《證類本草》問世,到李時珍時代已經過了400多年。在這400多年中,藥物知識有了很大發展,醫生和民間都發現了許多新藥;由於礦業生產的發展,還出現了許多礦物新藥;同時,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從國外傳來許多新藥,叫做“番藥”,這些新藥在一些雜書上有零星記載,但錯誤百出,需要審定。

有一次,李時珍在行醫中就因此遇到一件棘手的事。他被一戶人家請去診病,病人親屬說,患者得了點小病,請了一位鈴醫來看,服藥後反而病情加重,上吐下瀉,頭暈目眩,奄奄待斃。李時珍將那位鈴醫的處方看了一遍,覺得處方對症,君、臣、佐、使藥搭配得當,怎麼會有如此結果呢?他覺得十分溪蹺。

於是,李時珍叫病人親屬將藥罐取來,倒出藥渣,一味藥一味藥仔細查看。發現,原因是藥鋪將一味有毒的藥物虎掌當作漏蘭子賣給了病人。

病人親屬大怒,立即請李時珍一起到藥鋪興師問罪。誰知道藥鋪老板拿出一部《本草》,振振有詞地數落李時珍說:“你看,《本草》上寫得清清楚楚,虎掌就是漏蘭子,你連《本草》都未仔細研究過,還配拿郎中架子來教訓我?”

李時珍接過那本《本草》一看,書上果然明明白白寫著虎掌就是漏蘭子。李時珍隻得告訴藥鋪老板,說《本草》的版本很多,有的版本也難免沒有錯誤。但是藥鋪老板就是不肯承認。

李時珍想,由於《本草》的混亂造成藥物的混亂,即使我們的藥方開得再好,藥抓錯了,也會弄巧成拙,甚至成為殺人幫凶。看來,重修《本草》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

李言聞聽了兒子的話,思考良久,方說:“修《本草》這個動議很好,但是工程太浩大了。重新編一部新《本草》,不僅要把曆代《本草》和諸子百家的書籍研究透徹,還要把全國出產的藥物一一重新考察清楚,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曆代《本草》的修訂,大多是朝廷出麵修的。有的人雖是以個人名義修《本草》,那也是因為這些人有錢有勢,得到朝廷扶持。像我們這樣的人家,曆史上還從來沒有人修成《本草》。”

李時珍聽了父親的話,更清楚了修《本草》的艱辛。他想:前人可以請求朝廷幫助修《本草》,我們也可以找機會上奏朝廷。即使朝廷不支持,我也仍然要重修“本草”,事在人為,誰也動搖不了我的決心。

此後,李時珍浪跡天涯采百藥,效法神農嚐百草,經曆27個春秋,大半生的努力,集靈800多部內集,采用綱目體係,收錄兩千種藥物,三易其稿始成《本草綱目》。

李時珍在行醫實踐中體會到《本草》中記載的藥物名存在許多錯誤之處,這極大激發了他作為一名醫生渴望重修《本草》的決心。正是他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使他的著作真實可靠,廣為流傳,贏得全世界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時珍的成功說明:做任何學問,都能坐在房子裏空想,必須到實踐中去獲得真知。陳景潤

——聽故事證明(1+2)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我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鎮的一個郵電職員家裏。他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在數學課上聽老師講了一個關於數字的故事後,立下誌原,從此不懈努力,終於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成為一顆璀璨的數學新星。

陳景潤自幼喜歡數學,在老師的鼓勵與幫助下對數學更加癡迷。從而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進入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時,陳景潤的班主任是現在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沈元先生。沈元老師學問淵博,在數學課堂講了整數性質後,又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了一段故事:

“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指出了一個數學現象:凡是大於2的偶數一定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比如,4—2+2,6—3+3,8—3+5……這位數學家對許多偶數進行了確實的驗證,卻無法對之進行邏輯證明。

這個‘猜想’的證明難倒了成千上萬的數學家,連數學大師歐拉經多年計算,直到死也沒有證明出來。於是,有位數學家認為這是現代人智力解決不了的一個問題,……如果這個‘猜想’得到證實,便可以大大豐富人們對整數之間關係的認識,把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一步。這是一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你們能有誌氣把它摘到手嗎?”

教室裏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在笑聲中,同學們態度迥異:有的衝動,有的木然,而陳景潤卻由此激起求知的欲望。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陳景潤胸懷希望的種子,專心致誌地學習功課,演算習題,決心打好基礎,希望有一天能突破這道難關。

陳景潤不僅能準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且願意多做習題。有一次,老師布置了33道題,讓同學們選做10道,而陳景潤的作業本裏,卻工整地做好了33道題。他學習數理化不滿足於學懂,還把概念、公式、定律一字不漏地記住,認為這樣才有利於學會弄懂,運用自如,觸類旁通。

陳景潤還特意鍛煉自己的記憶力。本來背大量英語單詞已叫不少人頭疼,但他還下苦功夫,把一本化學書背得滾瓜爛熟,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

陳景潤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提前完成學業,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經過10年的準備,陳景潤向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發起了衝擊。

匈牙利數學家蘭恩易、我國數學家潘承洞和王元先後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6)、(1+5)、(1+4)之後,1965年又有三名外國數學家證明了(1+3),其後此項研究又告停頓。

陳景潤多年來用篩法研究“圓內整點問題”、“球內整點問題”等的成功實踐,使他相信可以用篩法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問題,隻是需要進行大量的繁瑣計算。外國科學家證明(1+3)用的是大型的、高速的計算機。現在,陳景潤證明(1+2),卻全靠自己的計算。這行嗎?陳景潤就有這樣一種拚勁,決心已定,要用畢生的精力去摘取這顆明珠。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陳景潤的生活路線變為“兩點一線”:宿舍和食堂。在他那間小小的宿舍裏,桌麵上、地板上、床鋪上、木箱上,放滿了他的計算稿紙。他運算用過的稿紙就更多了。他把這些稿紙小心翼翼地裝進麻袋裏,堆在床鋪底下。

經過不懈的努力,陳景潤終於登上了到達頂峰的必由之路,踏上了(1+2)的台階,寫出了200多頁的論文。1966年5月,中國科學院的刊物《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布,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已經證明了(1+2)。陳景潤,這顆難探的數學新星升起來了。

陳景潤在極艱苦的條件下完全以手工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的問題,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成績。陳景潤這項成績的取得,除了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之外,還依靠那種對科學的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的精神。袁隆平

?——由野稻引發了家稻的產生

袁隆平,1930年出生於北京市。1975年,袁隆平與同事們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製種技術,使雜交水稻得以大麵積推廣,比常規良種約增產20%左右,是水稻育種史上繼續矮化育種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自1976年到1987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水稻麵積達10.5億畝。為此他在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5年榮獲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授予的金質獎章,1987年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在國內外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他發表的科學論文有20餘篇,並著有《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等。

1962年3月,袁隆平帶領四十多名學生,來到黔陽縣硤州公社秀建大隊,參加生產和勞動鍛煉。他就住在生產隊幹部老向的家裏。

當時,中國剛剛度過三年難熬的“饑餓歲月”。元氣尚未恢複,人們仍然為一日三餐發愁。做為生產隊的幹部,老向整日為擺脫饑荒增加糧食生產而操心。

隊裏剛分過稻子,老向家裏卻一日三餐有兩餐是喝稀粥。

“不是剛剛發了穀子嗎?”袁隆平頗有點不解。

“不夠吃啦!不從現在省起,明年的春荒怎麼度過?”停了停,老向感歎地說,“要是每畝田的產量能達到千八百斤,該有多好!”

沉默一會兒後,老向繼續說道:

“前兩年,我們真是餓怕了。山上的什麼東西都尋來吃過了。土茯苓、葛要、樹葉子,……吃下去,拉不出,隻好自己用手指摳。我們這個村裏,硬是餓死了好多人。”

袁隆平聽後,麵前突然推過來一幕。那天中午,他出門辦點事,剛剛走出校門,就見馬路邊圍了一堆人。待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這自然是餓死的。圍觀的人誰也沒有吱聲,都沉重地低著頭,臉上掛滿憂傷。

黃昏時分,袁隆平剛剛從地裏勞動回來。天下著雨,他披著一件農家蓑衣,下麵的褲腿還是打濕了。

雨中,老向扛著一個用塑料布包著嚴嚴實實的袋子,走了進來。

“回來了,穀種到了嗎?”袁隆平知道,老向這一天,冒著大雨,翻出越嶺到八門購穀種去了。

“到了,到了。”

老向雖然累得氣喘籲籲,卻是一臉的喜悅。接著,他放下袋子,伸手抓了一把穀子,送到袁隆平麵前說:“粒粒飽滿,好種子。”

“他們那裏的種子為什麼這樣好?”袁隆平問。

“他們是高坡向陽田,陽光充實。”

“唔。”袁隆平似乎明白了一點什麼,點了點頭。

“袁老師,施肥不如勤換種啦!種子對我們作田人來講,太重要了!”

袁隆平的心在怦怦跳動。

“袁老師,”老向又說,“聽說你們正在搞科學試驗,要是你們能夠研究出一種新稻種,用這種種子栽田,每畝能打它800斤、1000斤、2000斤,那該多好啊!我們種一畝田,就能收兩畝田、三畝田。我們就不會餓肚子了。”

“一畝田能產1000斤,2000斤?你可發夢囈了!”老向的婆娘在一旁插嘴說。

“一千斤!兩千斤!”袁隆平在心裏重重地打了兩個驚歎號。農民兄弟的聲音,深深地刻在袁隆平的心裏。他覺得,做為一個學農的知識分子,不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為廣大尚未擺脫饑餓威脅的農民兄弟辦一兩件實事,那是農學工作者的一種恥辱!

7月,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農校試驗田裏的禾苗已經抽穗揚花了。

這一天,下課鈴聲響過之後,袁隆平便信步來到試驗田一行一行地觀察著。突然,他緩緩移動的目光一下停住了。眼裏顯出特別的光亮。三步開外,隻見一株禾苗長得特高特粗,四周的禾苗在它麵前霎時黯然失色,大有“鶴立雞群”之感。他驚呆了,喜呆了。

袁隆平輕輕地走過去,彎下身子,伸出雙手,撫摸著這株奇異的、可愛的稻穗,激動地在心裏喊道:“奇跡!奇跡!”這株禾穗,株型優異,穗大粒多。他認真地數了數穗數和粒數,竟有十餘穗,每穗有壯穀一百六七十粒。

這個自然界的極偶然的現象在袁隆平心裏濺開了一叢一叢火花。他用布條在這株禾苗上紮上記號後,才輕輕移動腳步,走出試驗田。

這一夜,他的小提琴又奏出了歡快的樂曲。

收獲的季節到了。一把金燦燦的種子,擺到了袁隆平的書桌上。他開始盼望春天快點到來。

此後,袁隆平常常對著這把種子發呆,心如一匹野馬,馳騁在廣闊的天宇間。

冬去春來,這把種子,連同袁隆平對它厚重的希望,一起播到了試驗田裏。他等待著一個又一個七月,又一個奇跡。因為當時叫響的許多優秀稻種,都是從群體品種中最優秀的變異單株培育出來的。

這把種子在袁隆平的企盼中發芽了,插栽了,轉青了,長高了,眼看就要含苞抽穗,禾苗卻高的高,矮的矮,參差不齊。接著,有些灌漿、撒籽了,有些在抽穗、揚花,成熟得早的早,遲的遲。幾百上千克禾穗,沒有一蔸超過了它們的前代。

希望破滅了。

袁隆平心裏卻沒有平靜,他死死地抓住這個自然現象,反複地思索,這株“鶴立雞群”的特異禾穗是怎麼產生的呢?為什麼到下一代又會退化呢?苦惱中,他的心裏突然射進一道光芒,靈感來了,盂德爾等的遺傳學理論中,有一個分離律觀點,從這個觀點看,純種水稻品種,它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隻有雜交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袁隆平心想:它的後代既然發生分離,那麼,去年這株“鶴立雞群”的稻株,就一定是“天然雜交稻”!

“天然雜交稻”這個“概念”猛烈地撞擊著袁隆平的心房。他在心裏反複地拷問自己:既然自然界有天然雜交稻,那麼,我們能不能培育出人工雜交稻呢?

經過20年的反複實驗,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委終於達到了每畝單產2000斤的目標,為農民擺脫貧困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株特別的禾苗燃起了袁隆平水稻增產的希望。與農民的交流使袁隆平看到了畝產水稻產量低給農民帶來的影響,一種使命感湧上他的心頭。

袁隆平就是在這種使命感的驅使下朝著理想邁進。雖然工作辛苦,但他從沒放棄,因為他知道:成功=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歌德

?——“情場失敗”觸發靈感

歌德(1749~1832)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萊茵河畔。他是18世紀德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為德國和人類留下了一筆光輝而巨大的精神財富,他創作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使他在世界文壇上享有盛譽。

1772年5月,歌德來到威茨拉爾的德意誌帝國法院實習。

6月9日,哥德同一位女伴乘車去參加一個鄉間舞會,途中要邀一位名為夏綠蒂·布甫的姑娘同去。

車在綠蒂家門前停下來,歌德走了進去,見室內有一大群孩童正圍著一位豐姿綽約的少女。她中等身材,淡裝互裹,外著粉紅色的胸襟,黑色的雙眼閃露出明亮的聰慧之光。她就是綠蒂姑娘,正在給身邊的孩子們削麵包。待眾孩童飲餐過後,綠蒂把他們安頓好,隨即與哥德同車前往。

舞會上,歌德與綠帝同舞,她舞姿歡快,動作優美,當晚盡歡而散。

次日,歌德拜訪綠蒂時得知,原來綠蒂的母親早已去世,留下十二個兒女,綠蒂排行第二。因長姊不善家務,十九歲的綠蒂就挑起了管理全家照料弟妹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