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功成不居,謙退自抑(1)(1 / 3)

一、謙遜通向聖賢之路

俗話說:成熟的穀穗低著頭,成熟的蘋果紅著臉。這句話啟示我們,成功來自謙遜。

一個成功人士對人應是平和、謙遜的,始終抱著學習的心態。但是平和不意味著事事妥協,事事謙讓,而是在妥協與謙讓中靈活的堅持。這種堅持是對原則對理想的執著。同樣謙遜也是一種心態,它與平和不同,前者對人,後者對己。一個成功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一顆清明而謙遜的心,這樣才能在成功麵前保持一種清醒。但是謙遜不是自卑,不是自我貶低,而是以更積極地態度去爭取成功,而在謀求成功的征途上對待任何困難都要有無畏的精神,以一種開放的、低姿態的心態去聽取別人的意見,進而兼收並蓄達到目標。

一次,一位記者向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請教:“你作品中的人物如此簡短,請問有什麼秘訣?”海明威不動聲色地說:“有時我餓著寫,肚子餓得咕咕直叫;有時我站著寫,而且隻用一隻腳踮著地;有時我在寒冬裏故意隻穿一件單衣,我邊寫邊凍得瑟瑟發抖。這些不愉快的感覺,使我不得不盡量少寫些多餘的話。”海明威這一席詼諧、謙遜、令人回味無窮的話,不僅道出了寫作的艱辛,而且使我們對海明威的品格肅然起敬。他告訴我們,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謙遜都是一種可貴的品質,這種品質不要因地位、名氣的改變而改變。同時,經驗也告訴我們:自信和謙遜可以使一個人從平凡走向輝煌,而狂妄則往往使一個人從峰巔滑向深淵。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這是流傳千年的古訓。古人還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並視之為美德。有一位智者曾寫下這樣幾句話:“對上級謙遜,是一種本分;對平級謙遜,是一種和善;對下級謙遜,是一種高貴;對所有的人謙遜,是一種安全。”

晉襄公有個重孫,名叫晉周。這位晉周生不逢時,晉獻公寵信驪姬,晉國公子多遭殘害。晉周雖然沒有爭立太子的條件,更無繼位的希望,也同樣不能幸免。

為保全性命,晉周來到周朝,跟著單襄公學習。晉是當時的大國,晉周以晉公子身份來到周朝。但晉周自小受父親教育,養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為舉止完全不像一個貴公子。以往晉國的公子在周朝,名聲都不好聽,晉周卻受到對人要求嚴厲的單襄公的稱譽。單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學問淵博,待人寬厚而又嚴厲,是周天子和各國諸侯王都很尊敬的人,晉周很高興能跟著他,希望能跟著單襄公好好學習,以成長為有用的人才。

單襄公出外與天子王公相會,晉周總是隨從在後。單襄公與王公大臣議論朝政,晉周從來都是規規矩矩地站在單襄公身後,有時,一站幾個小時,晉周都從未有一絲不高興的神色。王公大臣都誇獎晉周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一個少見的恭謙君子。

晉周在單襄公空閑時,經常向單襄公請教。交談中,晉周所講的都是仁義忠信智勇的內容,而且講得很有分寸,處處表現出謙虛的精神。晉周雖然在周朝,仍十分關心晉國的情況,一聽到不好的消息,他就為晉國擔心流淚。一聽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興。一些人不理解,對晉周說:“晉國都容不下你了,你為什麼還這樣關心晉國呢?”晉周回答:“晉國是我的祖國,雖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國對不起我。我是晉國的公子,晉國就像是我的母親,我怎麼能不關心呢?”在周朝數年,晉周言談舉止的每一個細節,都謙虛有禮,從未有不合禮數的舉動發生。周朝的大臣都很誇獎他。

單襄公臨終時,對他兒子說:“要好好對待晉周,晉周舉止謙虛有禮,今後一定會做晉國國君的。”後來,晉國國君死後,大家都想到遠在周朝的晉周,就歡迎他回來做了國君,成為曆史上的晉悼公。晉周作為一個毫無條件爭當太子的王子,僅以謙虛的美德,便征服了國內外幾乎所有有權勢的人,最終被推上了王位,可見謙虛的力量有多麼巨大。

許多人並不看重謙虛的美德。事實上,謙虛是一項積極有力的特質,隻要妥善運用,就會使人類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質上不斷地提升與進步。

老子曾告誡世人:“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無長。”達·芬奇也說過:“微小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遜,所以空心的禾稈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卻低頭向著大地。”不張揚的背後隱含著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做人謙遜內斂不張揚,不是做作出來的,需要有厚實的內功做支撐,隻有一個人的知識、閱曆、素質、修養達到足夠的積澱時,才能真正做到不說張揚之語,不幹張揚之事,不逞張揚之能。為人謙遜內斂不張揚,也不是消沉或保守,而不張揚的本身,是很有自信,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蘊藏著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處於低穀而不頹廢,遇到困難則不退縮,一帆風順而不得意,成績麵前而不炫耀,永遠保持著踏踏實實、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態度和格調,以成熟、理性、豁達、自重、睿智處世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