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言出如箭,不可亂發(2)(1 / 2)

有些人頭腦敏捷,比別人聰明,做事先人一籌,但這些聰明不要向人誇張顯露,以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須知和失意人談得意事,正是處世的大忌。因為你的得意事情,若在別人麵前誇張,無形中會讓他產生己不如人的感覺。我們常見有些人,一稍有成就,便得意忘形,以為自己絕頂聰明,別人算不得什麼,這是聰明太顯,鋒芒太露,必遭人忌,樹敵必多,事事必受他人阻撓。

少說話,不等於不說話。之於做人的個體者來說,言就必行,行就必果,所謂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就是這個道理。要麼不說,說了,就要守諾,就得讓自己所說的話變成現實。

言訥而行敏,少說話多做事,十分有利於個體者克服自身多言或胡言的弊端,繼而可以將自我慢慢培養成一個謹言慎語、在言語上頗有修養的人。

我們說,言訥行敏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品味!行敏,有利於言訥,言訥,可以促進行敏。

會打鳴的母雞,往往是產蛋較少或根本不產蛋的母雞,這正同叫驢不善拉碾,拉碾之驢不善叫一樣。孔聖人既然把“訥於言而敏於行”歸論為君子的行為,這就是說,敏言而訥行則為小人的勾當。君子與小人相對立,敏言納行與言訥行敏相對立!因此,之於做人的個體者來說,之於言之訥與之於行之敏的追求。

魏晉時期,有兩位特立獨行的高人:嵇康和阮籍,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大體相同,可是結果卻大不一樣。嵇康被司馬昭以不守禮教的罪所殺,阮籍卻得以全生,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前者口無遮攔,得罪了很多人,這些人一旦掌權,自然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將他置於死地;而阮籍懂得“口不彰否人物”,雖也放浪不羈,但是說話能夠掌握分寸,知道在什麼人麵前說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說多少,因此沒人找他的麻煩。其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關鍵是你說出話有沒有得罪人家,有沒有傷害人家。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老於世故的人,的確隻說三分話,你一定認為他們是狡猾,是不誠實。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話,已不為少。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不是深交相知的人,你也暢所欲言,以快一時,對方的反應是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嗎?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是屬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於社會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你偏高談闊論,輕言更易招禍呢!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

東晉時代,清淡流行,貴族們尤其喜歡品評人物。有人問大將軍桓溫:“你覺得某某人怎樣?”桓溫剛要評論,又停下來看了看這個人,然後對他說:“你這個人喜歡傳閑話,還是不告訴你為好。”其實,桓將軍位高權重,並不怕這個人傳閑話,他這樣說或許還有告誡的意思,否則,連這句話都不必說,隻回答“今天天氣哈哈……”就夠了。做將軍的尚且如此,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

話多話實都不是一個聰明人所應該做的。聰明人對於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會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如果輕率做出決定而沒有實現就會惹來恥笑。一件事情隻顯現出它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後,不管事情發展如何你都會有足夠的空間去把握。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獅子把羊叫過來問自己是否很臭,羊說:“是的。”獅子就把它的腦袋咬掉了。獅子又把狼叫來問同樣的問題,狼說:“不臭。”獅子又把狼咬成了碎塊。最後,獅子把狐狸叫來問,狐狸說:“我感冒得很厲害,聞不出來。”結果狐狸活了下來。可見,說話太誠實了不行,而盡說好話奉承的也遭殃,而隻說三分話的是恰到好處。

做人絕招: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而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者,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乘客都希望趕快逃離它。

四、語言是銀,沉默是金

有一個關於人與佛的寓言,說是有一個凡人看到別人到廟裏拜佛,佛總是不語,人於是大怒:“如果是我做佛一定要解救眾生之苦,勝過你這不言不語的冷心腸。”佛聽了此番話語後,笑吟吟的顯靈了。他讓凡人去做一天的佛,但是隻有一個要求:無論聽到什麼也不要開口說話。凡人應承後開始做佛。有人賭輸了錢來求,不應;有人家裏遭賊來求,不應;最後有一婦女家中幼兒重病來求,凡人心中不忍,暗示某某處有不義之財,佛看到凡人開口說話後歎息道:“你不說話無事,一說話就有大事。”凡人不信,並深不以為之。婦人取之帶兒坐船去看病。不料半路起風雲,船沉了,婦人連孩子一並淹死.那孩子是幾代單傳,父親得知此消息後引發舊疾不多時撒手西去,剩下的老祖父年邁顫顫巍巍的到廟裏罵佛不該顯靈讓兒媳尋得錢,這下不僅害了兒媳、孫子的性命就連兒子也捎帶沒了。這下凡人才知道佛讓他不說話是有原因。也才悟出佛不言不語正是順應天意,凡事皆有因果,一句不該說的話可能把別人的人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