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聰明過河,故作糊塗(3)(1 / 3)

每一位正常人,無不崇尚和追求著聰明智慧。聰明智慧,這是個最有魅力的字眼,又是一個古老的人生課題。聰明智慧是人類認識事物和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切從先天獲得,後天培養的悟性、技能和才思都可以歸結為聰明智慧之果。人類正是擁有這種聰明智慧和對它的不懈追求,才成為大千世界的萬物之靈。

然而,老子曾經教導孔子要多裝糊塗,隱其鋒芒,達則以濟天下則獨善真身。老子還說,做人要像精明的殷實商人一樣,明明家纏萬貫,表麵上卻裝得很窮。所以,世上的仁人智者,雖然德行高尚、情操純真,讓人初看起來最好像個傻瓜。

濟公和尚麵對世道不公、人事不公,采取一種任人說他瘋笑他癲,而他本人則竟不介意,照樣酒肉穿腸過,哪有不平哪有“我”,專揀達官顯貴“開涮”,專替窮苦人、弱者尋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樂。這種癲狂,半醒半醉,亦醒亦醉,不失為一種“糊塗”。這種糊塗應該說是“滲”透、“悟”透了世態炎涼,人間禍福,一般人難於做到。

商末君主紂王,凶殘暴虐,一味縱情酒色,窮奢極欲。他手下有三個大臣:微子、比幹、箕子。三人心憂朝政,決定上諫勸說。微子數次上諫,但紂王置之不理,微子見狀便於二位同僚商議之後,辭官而去;比幹甚是忠烈,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相爭!”乃強諫之,且措辭尖銳,終於觸怒紂王,遭以極刑;箕子見情勢不對,於是裝作瘋癲,遭紂王囚禁,總算躲過一劫。

先秦的學者們對微子、比幹、箕子的政治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曾進行過激烈辯論,並對他們的崇高氣節給予了高度評價。孔子堪稱學術界的泰山北鬥,他對微子見到紂王已無可救藥就立馬溜之大吉的態度十分推崇;對微子“道不滅,身亦不廢”的實踐更是十分向往。孔子認為,“天下有道則左,無道則隱”才是一個進退自如,既可以保全自身,又可以無愧於天下的好辦法。

又如春秋時越國大將軍範蠡。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際全心輔佐,終於以“韜光養晦”之策造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曆史神話!可是他在大功告成之後卻封印辭官,飄然遠去。究其本意,卻是他發現勾踐這個君王隻可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特性;深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縱觀曆史上眾多名人墨客或是時運欠佳,或是仕途不濟之時,便把身心回歸大自然,有的即便不隱居山林亦寄情山水,從而留下了許多名垂千古的絕唱!晉時絕代才子陶淵明,可算是一個在山水田園中尋求清靜,以化胸中憤嫉的典型。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一生不仕,為平心種憂憤,山水田園也成了他的主要生活空間。於是有了“我愛陶家趣,村園無欲情”。王維在仕途一帆風順時已對山水情有獨鍾,後來因“安史之亂”而受到政治風波的株連,憤然隱居山林。那一首“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給後人留下了別具一格的心靈寫照。詩仙李白的一生更是與山水糾纏不清,即使他在翰林院身居要職時也有“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之句;當他發現朝廷中的腐敗糜爛而心灰意冷之時,終於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暮從碧山下,山有隨人歸”,才是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

曆代文人墨客為什麼要糊塗處事?因為個人的聰明才智、知識技能總有他的局限性。所以,懂得了糊塗的學問,就知道了自己的意見不那麼絕對,你就能更虛心地對待不同意見。懂得了糊塗的學問,就知道了自己能力的局限,你所不能駕馭的,就不忙於去駕馭;你所不能把握的,就不會急於去把握;你所不能強求的,就不會勉強。而是將自己的精力更專注地投入一個有限的範圍,善手其技,精益求精,成為某一行業的行家裏手。懂得了糊塗學問,就知道了你對寵辱譽毀的看法不能那麼絕對,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不會看得很重。這不但增強了耐受挫折的韌性,又能養成心如止水、寵辱不驚的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