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難得的是,如海自得了賈敏為妻,便一心一意待之,不獨不似其餘世家子弟那般,欲再納幾房姬妾,以享那齊人之福,反連賈敏幾次親欲為他納妾都斷言拒絕了,其愛妻之舉,一時傳為美談。
然,美中不足的是,夫婦二人於子女上卻極有限,成婚十餘載,竟一無所出,那林夫人賈敏,為此不知掉了多少淚,吃了多少藥汁子。所幸天無絕人之路,賈敏終於於如海年近不惑時,一連誕下一女一子,分別起名為黛玉和弄玉,至此,一家四口更是和美非常,其樂融融。
奈何“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誰曾想那弄玉竟於三歲稚齡的去歲沒了。賈敏中年產子,本已大傷了元氣,今又見自己以生命換來的孩子,竟說沒就沒了,更是大病一場,纏綿病榻月餘,亦丟下丈夫和幼女,跟著幼子去了。
可憐如海展眼間便痛失愛妻與愛子,難免心灰意冷,五內俱焚,若非念著自己僅剩的本就生得體弱多病,如今更是被母親和弟弟的驟然死去而幾乎擊垮了的五歲幼女黛玉,他亦要追隨妻兒而去了。
自此以後,父女二人便過起了自己相依為命、支撐彼此的生活。隻是如海到底公務繁忙,不能時時陪著黛玉罷了。幸得還有一對自小陪伴著黛玉長大,並一道讀書習字的丫頭雪雁雪鳶,又有奶娘王嬤嬤及其兒媳照料她的飲食起居,她的日子方不至於太過寂寥。
年過春回,轉眼已是來年。
伴隨著春天一起到來的,還有都中榮國府老太太史老太君打發人送來的欲接黛玉進京的書信。
那史老太君亦即賈敏之親母,曆來將女兒看作掌上明珠,奈何今日竟白發人送黑發人,其傷心欲絕之處,自不必細說。思女及孫,很快史老太君便想到自己女兒僅剩的根苗黛玉無人依傍教育,是以特打發人送了書信來。
依如海之本意,自不願將幼女送到外家——外家雖好,到底不是自家,況那裏人多口雜,又表麵和氣,實則暗潮湧動的,作父親的,實在不願意將女兒置於那樣的泥淖裏,是以他趕忙親筆一封,婉拒了嶽母的好意。
奈何史老太君竟似鐵了心一般,不獨書信一封比一封哀婉,還派了男女船隻一同前來,大有不接了黛玉進京,誓不罷休之意。
麵對嶽母的愛孫之心,如海恐人說他一沒了夫人,便不認嶽家了,隻得違心應允了黛玉進京之事,不過他同時私下答應了亦滿心不願離開父親的女兒,多則一年,少則半年,一定打發人接她家來,讓她不要難過,隻當此行是走親戚家,外帶散悶兒罷了。
好說歹說,黛玉到底點頭,坐上了自家的船隻進京——外家的船隻雖布置得富麗堂皇,她卻更愛自家船隻的古樸和雅致,是以才有了才剛開頭那一出兒。
吃完蜜餞漱完口,雪雁雪鳶二人正欲撤去藥碗,就見簾子又被人掀開了,進來的不是別個,正是黛玉的奶娘王嬤嬤,她的身後還跟著一個二十來歲,手裏捧著托盤,看起來很是利落清爽的媳婦子,正是黛玉的奶嫂林平媳婦。
“姑娘,今兒嬤嬤做了您最愛吃的魚片卷蘆筍,杏仁兒蜜瓜瘦肉湯,還精心熬製了一碗香噴噴的碧梗粥,再配上咱們從家裏帶來的小菜兒,保證您胃口大開,姑娘快過來嚐嚐吧。”王嬤嬤一麵自兒媳手裏的托盤上取下碗碟擺好,一麵慈祥的對著黛玉笑道。對於她來講,黛玉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是她怎麼疼怎麼寵都不夠的。
黛玉蓮步輕移,行至桌前坐好,點頭道:“有勞嬤嬤了。”
卻並不動筷子,隻命雪雁盛了小半碗熱湯小口喝了,便一麵以手絹拭嘴,一麵淡淡道,“我吃好了,餘下的倒還幹淨,嬤嬤就帶著嫂子和雪雁們一道吃了吧。”
說著就要起身往內間去,慌得王嬤嬤忙一把按住,跟著柔聲勸道,“姑娘隻吃這麼一點,怎麼夠呢?還是再吃點粥吧。”
黛玉蹙眉,幽幽道:“可我就是吃不下,能怎麼樣呢?不知道爹爹此時在衙門裏,可有用過午飯了,他是一忙起來,就會廢寢忘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