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高爾基苦難中讀書

高爾基是前蘇聯最偉大的作家。他從10歲起就開始靠幹各種雜活兒養活自己。有一次,高爾基在輪船上當洗碗工,看到廚師那麼入迷地在看一本書,就問:“大叔,那裏麵有什麼讓您這麼著迷?”廚師撫摩著他的頭說:“孩子,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大世界。你想要什麼,書裏就有什麼。”從此,高爾基就把讀書看作“最好的事情”,隻要能找到書讀,就是再苦再累他也不在乎。

有一次,他到一個財主家幫工。因為一點小過錯,財主就把他打得遍體鱗傷。醫生看著從他的後背上鉗出的42根木刺,憤怒地讓他去法庭控訴財主,高爾基聽了點了點頭,回去了。但到了財主家,高爾基提出的惟一的要求,是要財主允許他借書看。財主正在擔心惹上官司,聽他這麼一說,爽快地答應了。小高爾基捧著書,高興極了。

高爾基讀書都入迷了,這讓財主婆很生氣,就想方設法阻撓他。於是,等別人都去睡覺了,他就悄悄爬起來苦讀。因為財主婆不給他蠟,他就把蠟盤上的蠟油偷刮下來,裝在罐頭盒裏,用棉線做燈芯,做成一盞燈,以致於昏暗的燈光和嗆人的油煙毀壞了他的眼睛。

後來,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的精神,他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偉大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讀報紙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著名劇作家,一生共寫劇本近50部。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偉大成就,是他幼年乃至一生勤奮學習的結果。他在4歲時就喜歡看姐姐們做功課,有時拿來她們的課本,鬧著教他讀書。姐姐們不教他,他就在旁邊聽她們怎麼讀,自己再拿來姐姐的書照著讀。他自小就聰明,還沒上學就認識了字母,學會了拚音,並天天對著書讀個不停。

6歲的時候,小奧斯特洛夫斯基上學了。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課內的知識滿足不了,他就學習課外讀物,從不放棄一次能讀書學習的機會。

有一次,小奧斯特洛夫斯基正在屋內學習,媽媽喊他了:“寶貝,你去買點鹹魚來吧。”他答應著走了。

鹹魚店就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媽媽以為他很快就能買回來。可是,很長時間過去了,還不見他的蹤影。媽媽有些著急了,怕萬一出什麼意外,就自言自語著“這孩子跑到哪兒去了”,出門去找他。走不多遠,她看見小奧斯特洛夫斯基一手拎著魚,一手拿著什麼讀著,站在鹹魚店邊上一動不動。走近一看,原來兒子讀的是包鹹魚的舊報紙,讀得入了迷,連腳步都忘了邁動了!天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和天才的劇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及其它詩歌。他享有“時代靈魂”的美譽,作品也被公認為是不可超越的英語精品典範。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能像莎士比亞那樣在世界上有如此廣泛的影響。

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在英國斯特拉福鎮,因家境衰落,剛滿16歲的他就離開家自謀生路了。為了生存,他四處奔波,後來,在倫敦遇到同鄉菲爾德,一個印刷廠老板。菲爾德幫助莎士比亞找了一份劇團的工作,開始隻是在劇院打雜,不久,老板看他聰明伶俐,又上過幾年學,就讓他做提詞員的副手。經過不斷鍛煉,莎士比亞開始擔當一些重要的角色。業餘時間,他就為劇團改編劇本,創作小節目,還親自擔任導演。

1590年,莎士比亞的曆史劇《亨利六世》問世,成為他戲劇創作的開始,在短短的10年期間,他就得到了倫敦戲劇界的公認。莎士比亞早期與中期以曆史劇、喜劇、傳奇劇為創作方向,而真正達到戲劇創作高峰的則是他的悲劇作品。

莎士比亞一共創作了10部悲劇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合稱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而《哈姆萊特》又是四大悲劇中的代表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麵,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

《哈姆萊特》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曆史傳說,由於莎士比亞為這個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才使這個古老的題材獲得了永恒的價值,它一問世,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1948年,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把它改編成了電影,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哈姆萊特》的扮演者勞倫斯·奧立佛,也因此登上了影帝寶座。《哈姆萊特》改編的成功,不僅將榮譽帶給了演員,也為作家增添了光彩。如今這部經典的悲劇作品,已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在不同的國家出版,可見它的影響力之大。著名作家別林斯基稱它為莎士比亞“燦爛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這一點也不為過,它堪稱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頂峰之作。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之魂,也不再是屬於一個國家,而是屬於全世界,後人也將會永遠記住悲劇之父——莎士比亞。著名童話大王安徒生

丹麥作家安徒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童話作家,被稱為世界童話大王。安徒生的童話,大多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故事情節曲折、優美、新奇,描述生動、細膩、委婉,想象力極其豐富、奇特,諷喻也相當深刻、巧妙,深受世界各國兒童的喜愛。安徒生的主要代表作有《海的女兒》、《豌豆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等,這些膾炙人口的佳作,如今都已成為童話世界永恒的精品。

安徒生一生不僅熱愛生活,熱愛兒童,他更愛自己的祖國。下麵我們向大家講述的就是一段他愛國的故事。

一次,安徒生出國旅行。在愉快的旅途中,他結識了不少的朋友,最要好的便是德國的奧古斯登堡,他們兩個人很談得來,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848年,普魯士對丹麥發動了侵略戰爭,看到丹麥人民在戰爭中所受的巨大創傷和財產損失,安徒生極其憤慨。4年以後,戰亂結束,安徒生被邀去德國的法蘭克福做演講。一下火車,他就熱情地跟前來迎接他的朋友們打招呼。這時,有個人過來對他說:“安徒生先生,您的老朋友奧古斯登堡公爵夫婦正在家等著,希望和您早日見麵呢!”

聽了這個人的話,本來談笑風生的安徒生,突然拉下了臉,很生氣地皺起了眉頭。來人還以為安徒生是嫌公爵沒有親自來迎接他,便連忙解釋說:“公爵臨時有個重要的會議,不能親自來接您,特讓我向您道歉,並代他來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