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華西列夫斯基奉命開始製定對日作戰計劃。為了能在最短時間內摧毀日軍整個軍事體係,曾考慮過3種方案:一是進攻日本本土,但實施戰略性登陸戰役沒有把握;二是進攻華北,但因日軍沒有密集集團,不能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三是殲滅關東軍。最後,確定了進攻關東軍的方案,同時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戰役,控製宗穀、根室兩海峽,威逼日本本土,保障蘇聯海上的航行自由。
在選擇主突方向時,蘇軍統帥部分析東北的地形、道路和日軍的部署後,認為把主突方向選在蒙古東部突出部最有利。因該方向日軍防禦薄弱,大興安嶺以東地形開闊,便於坦克機械化兵團行動,隻要迅速越過大興安嶺,就能出其不意,迅速前出到東北平原,從而達成進攻突然性。總的企圖是:以3個方麵軍從東、西、北3個方向同時進攻,東西對進,以西為主,北麵為輔助進攻方向,切斷東北日軍與華北、朝鮮的聯係,分割圍殲關東軍主力於中滿地區。蘇軍統帥部在訓令中強調:“盡快奪取勝利,避免與日軍在滿洲陷入持久作戰。”
為了達成速戰速決,蘇軍統帥部認為,僅靠遠東原有40個師的兵力是不夠的,遂決定從歐洲向遠東機動兵力。在5~7月內,向遠東和後貝加爾地區增調了2個方麵軍指揮機構、3個合成集團軍、l個坦克集團軍,共27個師、12個旅、許多獨立兵團和特種部隊,使遠東兵力猛增1倍。
鑒於戰區遠離莫斯科,戰場廣闊,作戰方向分散,協同困難,為實行統一的戰略領導,在伯力成立了以華西列夫斯基為總司令,希金上將為軍事委員,斯·帕伊凡諾夫上將為參謀長,並賦予全權的遠東蘇軍總司令部。下轄3個方麵軍、太平洋艦隊和黑龍江區艦隊,共有11個合成集團軍、l個坦克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3個空軍集團軍、3個防空集團軍。計陸軍80個師(其中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火炮2.6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餘輛,作戰飛機3800餘架,海軍各種艦船500餘艘,海軍航空兵飛機1500餘架。總兵力達150餘萬人。其戰役部署如下:
後貝加爾方麵軍:轄1個坦克集團軍、4個合成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1個空軍集團軍和1個防空集團軍,約65萬人。其任務是分割圍殲關東軍第3方麵軍主力於長春、沈陽地區,切斷關東軍與華北的聯係。方麵軍以坦克第6集團軍和第17、第39、第53集團軍組成主突集團,從外蒙古的塔木察格布拉克向長春、沈陽方向實施主要進攻,以第36集團軍從左翼向海拉爾、齊齊哈爾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從右翼向承德、張家口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第53集團軍為第2梯隊。以2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1個坦克旅為預備隊。當前任務是,戰役第15天越過大興安嶺,前出至索倫、突泉、魯北一線,坦克第6集團軍不遲於戰役第5天進至上述地區,爾後向長春、沈陽進攻。戰役縱深800~1000公裏。司令部設在赤塔,臨戰前進至塔木察格布拉克。
遠東第1方麵軍:轄4個合成集團軍、1個戰役集群(轄2個師)、1個空軍集團軍和1個防空集團軍,約58萬人。其任務是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分割圍殲關東軍第1方麵軍於牡丹江、敦化地區,切斷關東軍同朝鮮和日本的聯係,爾後向哈爾濱、吉林、長春進攻。方麵軍成一個梯隊,以第1、第5集團軍和第10機械化軍組成主突集團,向牡丹江方向實施主要進攻;以第25集團軍從左翼向汪清、延吉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第35集團軍從右翼,向密山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2個步兵軍、1個騎兵師為預備隊。當前任務是突破日軍邊境築壘地帶,於戰役第18天前出至牡丹江、汪清一線,爾後向哈爾濱、吉林進攻。戰役縱深400~500公裏。司令部設在雙城子,臨戰前至格羅捷闊沃。
蘇軍攻克築壘地域遠東第2方麵軍:轄3個合成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和1個防空集團軍,約33萬人。其任務是在黑龍江區艦隊的協同下,殲滅日軍第4軍。方麵軍以第15集團軍沿鬆花江向佳木斯、哈爾濱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第2集團軍從右翼向齊齊哈爾實施輔助進攻;以獨立第5軍從左翼向寶清實施輔助進攻。戰役第一階段,第16集團軍在太平洋艦隊協同下,擔任韃靼海峽西岸和堪察加半島的防禦,爾後,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作戰。戰役縱深500公裏。方麵軍成一個梯隊。以1個師和1個旅為預備隊。司令部設在伯力,開戰前進至列寧斯科耶。
太平洋艦隊:以潛艇和航空兵在日本海域積極行動,切斷關東軍與日本本土駐軍的聯係;支援地麵部隊的瀕海翼側防禦;協同陸軍在北朝鮮東岸諸港口、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登陸作戰。司令部設在海參崴。
各空軍集團軍分別隸屬於各方麵軍。方麵軍首長根據當時敵情、地形和任務,賦予航空兵以不同的具體任務和協同方法。其主要任務是:實施不間斷的空中偵察;奪取和保持製空權;支援地麵主要突擊集團的戰鬥行動。海軍航空兵保障艦隊的海上作戰,破壞日軍海上交通,支援登陸兵上陸作戰。
3突破日軍邊境
8月8日夜,蘇軍3個方麵軍、太平洋艦隊和黑龍江區艦隊的部隊占領進攻出發地域(陣位)。9日零時,各先遣支隊越過國境。拂曉,主力先後發起進攻,航空兵分兩批襲擊哈爾濱、長春、吉林和沈陽,太平洋艦隊在日本海積極行動。
在西線,後貝加爾方麵軍各先遣支隊利用夜暗,不經炮火準備,同時在所有方向越過國境。4時30分,方麵軍主力開始進攻,基本未遇日軍抵抗。坦克第6集團軍在相隔70餘公裏的兩個方向上成兩路以疏開隊形快速前進,戰役第一天前進150公裏。10日下午,又前進100餘公裏,主力到達大興安嶺。由於進展順利,方麵軍司令員要求坦克集團軍提前完成當前任務,於8月12日日落前,前出到魯北、突泉一線。坦克第6集團軍遂在行進間變更部署,坦克第5軍由第2梯隊改為第1梯隊,當夜登上大興安嶺,占領了台日黑達壩。8月12日,坦克集團軍全部越過大興安嶺,其先遣支隊已於11日攻占魯北,12日攻占突泉。左翼第36集團軍於11日攻克滿洲裏築壘地域,坦克部隊在海拉爾築壘地域,遭日軍頑抗,主力實施迂回。右翼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分兩路開進,一路14日攻占多倫,另一路15日占領張北。
在東線,遠東第1方麵軍先遣支隊於9日1時趁夜暗和暴雨偷渡烏蘇裏江,襲擊日軍邊境築壘地域。8時30分,主力發起進攻,除個別方向外,均未進行炮火準備。左翼第25集團軍和右翼第35集團軍分別遭到日軍東寧、虎頭築壘地域的頑抗,屢攻不克,前進受阻,主力被迫迂回,留下一部兵力,並調來重炮和轟炸航空兵,繼續攻擊。第5集團軍以先遣支隊消滅日軍火力點後,主力迅速前進,於戰役第2天攻占綏芬河,14日攻入牡丹江市區,與第1集團軍協同,同日軍展開巷戰,為提高進攻速度,避免陷入僵局,方麵軍司令員決心以主要力量從牡丹江市南麵迂回,直插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