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大反攻(1 / 3)

中國抗日戰爭大反攻

1八路軍的戰場攻勢

1944年,中共中央給中國敵後武裝力量下達的任務和指示是:“團結全華北人民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難,堅持華北抗戰,堅持抗日根據地,積蓄力量,準備反攻,迎接勝利。”

1944年4月起,日軍華北方麵軍以相當大的兵力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日軍為迅速補充兵力,在8月份以獨立混成第7旅、獨立步兵第3、第4、第9旅為基幹,分別改編成第115、第114、第117、第118四個丙種師,將第115、第117師編入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的第12集團軍,第114師編入第1集團軍,第118師編入駐蒙軍。

八路軍山東軍區集中7個團的兵力,於3月25日發動了討伐偽軍吳化文部的戰役。吳部盤踞在魯山南麓之魯村、南麻、悅莊及其周圍地區。戰至4月20日,八路軍殲滅日偽軍7000餘人,攻克據點50餘處。吳化文率殘部退縮魯村一帶,八路軍控製了魯山大部地區,打通了沂山、魯山、泰山、蒙山各山區抗日根據地的聯係。

5月,山東軍區解放費縣以南的圄口山區,結束了魯南抗日根據地被分割的局麵。8月~10月,山東軍區攻克沂水、文登、榮城、樂陵、臨邑、南皮縣城。11月中旬,山東軍區發動宮縣戰役。宮縣位於濱海、魯中兩區之間,是日軍進攻魯中、濱海兩區的重要基地之一。自1944年8月八路軍攻克沂水縣城及控製沂河兩岸大部分地區後,宮縣陷入包圍之中。該城駐有偽保安大隊莫正民部3500餘人和日軍1個連。莫部經八路軍爭取,準備反正。山東軍區集中濱海軍區第4、第6、第13團,魯中軍區第1團,山東軍區特務團2個營,第1獨立旅(王道部隊反正後改編)等,共約1萬餘人,編成攻城、打援兩個梯隊參戰。11月14日,八路軍一舉攻入城內,莫正民部反正,並引導八路軍攻擊日軍,最後將日軍逼退在兩個碉堡內。16日諸城日軍南下救援,突破八路軍的阻擊,約800人進入宮縣城。八路軍為爭取主動,撤出縣城,在城郊圍困日軍。29日夜,日軍棄城北竄。曹縣戰役,殲日軍一部,接應莫正民部3500人反正,擴大根據地7000平方公裏,使濱海、魯中兩區連成一片。

1944年11月,王震陪同毛澤東和朱德檢閱即將南下的359旅部隊。1944年,山東軍區進行主要戰鬥共計3514次,其中進攻戰鬥占73%;攻克與迫退日偽據點1265處,占原有敵偽據點半數以上;擊斃日軍2224人,擊傷日軍2364人,俘日軍292人,殲滅偽軍54萬人,爭取偽軍反正11萬人;解放國土4萬餘平方公裏,人口930萬;主力部隊與民兵都比1943年擴大1/3,正規軍發展到15萬人,民兵遊擊隊發展到37萬人。

除此之外,八路軍太行軍區於2月收複已圍困達8個月之久的日軍據點幡龍鎮;3月收複榆社縣城,拔除臨淇等日偽軍據點;4月1日發起水(冶)林(縣)戰役,14日收複林縣縣城。入夏,為保衛夏收,太行軍區部隊圍困遼縣、陵川,打擊出擾之敵,攻擊新鄉、輝縣地區之敵,並出擊平漢鐵路西側敵第三道封鎖線邢(台)沙(河)段、臨(城)內(丘)段,摧毀其大部,根據地向平漢線平均推進了10公裏以上。

1944年4月18日起,華北日軍一部南渡黃河進攻豫中、豫西國民黨軍。4月22日,毛澤東指示滕代遠、鄧小平、太嶽第4軍分區(原豫晉聯防區)唐天際部須向垣曲、博愛、孟縣地區偵察,敵南犯後方空虛時,應乘機開辟豫北,以便將來可能時,作為開辟豫西工作的基地。5月8日,八路軍總部指示太行、太嶽軍區“乘敵主力轉走兵力空虛時,應不失時機開辟豫北遊擊戰爭,創造遊擊根據地。”根據毛澤東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太行軍區到7月上旬共派出4個支隊(每個支隊150人)南下豫北道(口)清(化,今博愛)鐵路南北地區活動。濟源、孟縣以西的豫北地區,由太嶽軍區開展工作。太嶽軍區首先於6月上旬派原第386旅第18團進入濟源,繼於8月中旬增派基幹第2團到豫北,到9月底,攻占日偽據點13處,迫退日偽據點15處;促使偽軍1100餘人反正,改編為2個支隊;解放人口10萬以上,建立6個區政權,開辟了東起坡頭鎮、西至垣曲城附近長75公裏,縱深約35公裏的地區,同時控製了黃河芮村、寥塢等渡口,為八路軍南渡黃河,挺進豫西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於5月11~17日進行昆(山)張(秋)戰役,拔除靳口、張秋等日偽軍碉堡、據點50餘處,消滅偽軍1200餘人。同月,解放清豐縣城。8月發起討伐鄆城偽軍劉本功部戰役。鄆城是日偽在舊黃河以南、運河以西的中心據點,偽軍劉本功部(5000餘人)長期盤踞於此,另駐有日軍1個營。敵人沿黃河大堤一線構築封鎖線,阻止八路軍向東發展。8月5日夜~11日,八路軍以主力4個團和地方武裝、民兵一部進入鄆城地區作戰,攻克日偽據點37處,斃、傷、俘偽軍2600餘人,摧毀了劉本功部的黃河大堤封鎖線,使抗日根據地向南擴展20公裏以上。

1944年冬,冀魯豫軍區集中主力兵團大部整訓,以主力一部和地方武裝、民兵展開冬季攻勢,攻克縣城2座、據點10餘處。

1944年,冀魯豫軍區共作戰3604次,攻克據點、碉堡395處,斃傷日偽軍16萬餘人,俘日軍27人,俘偽軍33萬餘人,新收複清豐、內黃、朝城、宰縣、壽張、丘縣、淮陽等7座縣城,連同過去已有的淄縣、範縣、觀城3縣,共占有10個完整縣。

八路軍除在以上地區有較大發展外,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的態勢也非常喜人。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之北嶽區、冀中區、冀熱邊區部隊,1944年一方麵鞏固根據地的基本區,一方麵積極向遊擊區和敵占區伸展,擴大根據地。

北嶽區1~5月主動出擊,攻克日偽軍據點350餘處,並先後襲擊忻口車站和定襄車站。6月,部隊向敵縱深地區發動攻勢,連襲保定、望都、完縣、沫源、靈丘等城,並於6月6日再次襲擊定襄。與此同時,察南部隊越過桑幹河,在深井堡以西地區建立了遊擊根據地;雁北部隊開辟了桑幹河以北部分地區;平北部隊開辟了張家口東北崇禮縣的大部地區。在秋季攻勢中,北嶽區部隊於7、8月間攻克平山以西口舍區日偽軍據點14處,對日偽建立的冀晉封鎖線、唐縣至曲陽間封鎖線進行了破襲;在平北活動的平北支隊逼近北平近郊,攻克高麗營,收複香堂、八家、半壁店,襲擊十三陵之長陵據點。9月,粉碎了日軍對平北大海陀地區的“掃蕩”。

堅持冀中區的部隊,1月上旬至2月上旬,先後拔除肅寧東北朱家莊等據點40餘處,襲擊肅寧、安新縣城。接著,又在趙縣東北和安國、定縣地區對敵發動攻勢,連克大馬圈、西伯章等據點40餘處,並一度襲擊趙縣城,開辟了趙(縣)元(氏)寧(晉)地區。5月,冀中部隊乘任丘日軍撤走,包圍任丘,在政治攻勢和內線關係配合下,迫使偽軍500餘人投誠,一度收複任丘縣城,同時再度攻克肅寧縣城。6月,為打擊搶糧之敵,冀中部隊在大城、深縣、菜城、趙縣、寧縣地區展開攻勢,攻克日偽據點40餘處,使日軍搶糧計劃未能完全實現。在秋冬季攻勢中,冀中部隊攻克肅寧(8月30日)、武強兩縣城,攻入深澤、安平、獻縣、饒陽等縣城,恢複了適城、無極地區,長途奔襲了北平西南長辛店車站,並一度襲入保定西關和天津市區。

1944年秋季,中共冀熱邊特委確定采取以恢複薊縣基本區等地為重點,同時向北平、天津郊區和長城以外敵占區發展的方針,對敵展開攻勢作戰。8月下旬,擔任恢複薊縣的部隊,攻克太平莊、新莊子、三岔口等21處據點,收複薊縣、平穀、三河之間的大片地區。向平津郊區發展的部隊,開辟了三河、通縣公路以南和武清、寶低、寧河三角地區,與冀中進入武清的部隊會合。

晉察冀軍區在1944年一年中,共殲滅日偽軍45萬餘人,攻克和逼退敵據點、碉堡1600餘處,解放人口758萬。

此外,八路軍晉綏軍區在1944年1~8月上旬,先後拔除頭馬營、蒲格寨、孝子渠、津良莊等58處據點。

8月中旬,根據軍委指示,晉綏軍區全麵展開秋季攻勢,武裝保衛秋收,至9月底,相繼攻克汾陽之岩頭、協和堡,寧武之楊家林、壩上、李家山、榆樹坪,靜樂之婁煩、東馬坊、東六渡、利潤,三交之五元城、東社,文水之信賢、西社,五寨之風子頭,方山之馬坊、峪口,等等,解放人口5萬餘。秋季攻勢中最大的一次戰鬥,是9月14~16日第8軍分區進行的汾陽戰鬥。汾陽是日軍楔入山西西部的重要交通線汾離公路上的重要戰略據點,城內駐有日偽軍700餘人,其周圍羅城、協和堡等據點駐有日偽軍500餘人。經過3天戰鬥,八路軍燒毀了汾陽城外圍據點火柴公司的崗樓,破壞了火車站、飛機場、電燈公司的重要設備,全殲協和堡據點日偽軍。當時前來晉西北參觀訪問的外國記者哈裏遜·福爾曼、伊斯雷爾·愛潑斯坦、武道、美軍觀察組軍醫卡斯堡少校都親眼目睹了汾陽戰鬥的過程,深受感動,表示要把看到的真實情況報道給全世界。

1944年,晉綏軍區軍民共收複敵偽據點92處,收複村莊3108個,67萬餘戶,37萬餘人,擴大麵積24萬餘平方公裏。全年中,鬥爭形勢是不斷向敵進攻,特別是群眾遊擊戰爭有顯著的發展。

2新四軍的戰場攻勢

1944年,華中敵後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從1943年的最困難時期進入恢複和再發展的新時期。這一年,日軍從華中抽調原有大部分老部隊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和投入太平洋戰場,臨時新編獨立步兵旅和野戰補充隊之類的部隊接替華中占領區的警備,華中日軍數量1943年底約21萬人,1944年減少到約17萬人。人員減少,兵員素質下降,特別是日軍已處於全麵崩潰的前夜,士氣大大下降。

日軍為彌補自身兵力不足,進一步利用偽軍,加強對偽軍的控製和掌握,積極調整和編組偽軍,強化其戰鬥力,並調離其原屬地區,使其逐漸脫離地方性。如日軍於1943年12月24日將李長江的第1集團軍番號撤銷,李長江調任偽參議院副院長,所屬部隊改為第5集團軍,由項致莊任總司令;1944年底又將項致莊部調浙江,將在華北冀魯豫邊區的偽第2方麵軍孫良誠部調蘇中、蘇北接防。偽軍數量由1943年的20萬人增至35萬人。日偽軍對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繼續進行“掃蕩”、“清鄉”、“治安肅正”,在沿海繼續推行“屯墾”計劃。1944年,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掃蕩”仍較頻繁,但每次“掃蕩”的兵力均較小,時間也不長。

1944年2月,中共蘇中區黨委決定發動車橋戰役,奪取淮安、阜寧、寶應三縣交界的淮寶地區(車橋、曹甸一帶),作為後方陣地。車橋駐有日軍80人,偽軍500餘人。蘇中軍區集中5個團組成3個縱隊,以1個縱隊攻車橋,2個縱隊打援,以保證奪取車橋。3月5日淩晨1時50分,戰役開始,攻堅部隊一舉突入車橋鎮內,至當日晚上,攻克碉堡33個,將偽軍全殲,日軍殘部退守一獨立瓦房繼續頑抗。當日黃昏起,日軍援軍逐批趕到,新四軍阻援部隊將頭三批援敵共500餘人大部殲滅,後因援敵越聚越多,加之部隊經一天兩夜苦戰,過於疲勞,乃於6日拂曉前安全轉移。6日晨大批日軍進占車橋,但懾於新四軍聲威,於7日放棄車橋,撤回淮安,爾後又放棄車橋周圍的一些據點。從8日至13日,新四軍又收複和逼退曹甸、徑口、塔兒頭、張家橋等日偽據點12處。此役,共殲滅日軍上校以下460餘人和偽軍500餘人,淮安、寶應以東縱橫百餘裏全部解放,進一步溝通了蘇中與蘇北、淮北、淮南的聯係。1個月後,蘇中區黨委、行署、軍區由東台縣東南三倉一帶移駐車橋附近寶應縣的固津一帶。

接著,新四軍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3師第10旅兼)於1~3月發動春季攻勢,攻克日偽據點30餘處。

4月19日,蘇北軍區集中淮海軍分區(第10旅)主力和第7旅一部,發起高(溝)楊(口)戰役。高溝、楊口是灌雲、新安鎮之敵伸向西南的主要據點,高溝位於新安鎮西南20公裏處,楊口在高溝西北5公裏處。這裏由偽軍2000餘人固守,控製鹽河、前後六塘河,割裂了淮海軍分區與鹽阜軍分區的聯係。蘇中軍區采取各個殲敵的戰法,經16天血戰,於4月25日、5月4日先後攻克高溝、楊日堅固據點,附近10餘處偽據點亦被攻克。此役,共殲滅敵人2000餘人,收複了六塘河兩岸地區,使淮海、鹽阜兩區完全連成一片,改善了蘇北抗日鬥爭局麵。

9月,宿遷日軍一部88人、偽軍90餘人,南下到泗陽縣城西北20公裏處、運河南岸的林公渡村建立據點。淮海軍區當即集中主力第1、第2、第4支隊於9月7日晚發起攻擊,經一夜激戰,於拂曉前拔除林公渡據點,擊斃日軍連長以下66人,俘日軍5人,斃傷俘偽軍90餘人,粉碎了日偽軍確保運河交通聯係、隔斷新四軍蘇北、淮北兩區聯係的企圖。

此後,新四軍淮北軍區部隊,從3月16日開始發起攻勢作戰,持續50天,至5月5日,共拔除據點46處,破壞並控製宿(縣)靈(壁)公路之大店集至靈壁段及泗(縣)宿(遷)公路,泗縣、靈壁外圍除前後張樓外,其餘據點幾乎全被掃清;邳(縣)睢(寧)銅(山)區除運河沿線、隴海鐵路、海鄭公路及眼寧城北之魏集、車甸外,已無敵蹤。

從6月上旬起,淮北軍區部隊再次發起攻勢,先後拔除張樓外圍朱場、三周家等據點。7月5日起,強攻前後張樓,至11日將其攻克,使泗縣北部地區獲得解放。

淮南軍區(新四軍第2師兼),從1943年下半年直至抗戰勝利的1945年,主力一直集中在津浦路西,采取北攻(日偽)南防(桂頑)的方針堅持鬥爭,津浦路東則主要由地方武裝堅持。

津浦路東軍分區之盯嘉支隊,於1944年1月24日夜(農曆除夕夜)襲入盯胎縣城,一舉殲滅偽縣政府、偽警察局,消滅偽保安隊一部,共殲敵200餘人,繳槍120支,自己卻未傷一兵一卒。2月,浦六工委武工隊夜襲六合縣瓜埠鎮偽區公所及偽軍,殲俘偽區長以下200餘人。12月22日,來六支隊在六合縣城北之羊山頭伏擊開赴程駕橋換防的日軍1個班和偽首都第3師1個營,斃傷日偽軍120餘人,俘偽營長以下200餘人,受到新四軍軍部通令嘉獎。

1944年上半年,鄂豫邊區由於片麵強調“以鞏固為中心”,“減少戰鬥頻繁”,作戰決定權集中於高級機關,因而錯過一些有利戰機,使抗日根據地軍事鬥爭一度出現被動局麵。1944年下半年邊區部隊加強了對敵鬥爭,形勢好轉。第3軍分區於8月圍攻日偽軍新設立的監利縣汪家橋據點,迫其逃走,9月5日,在西陽之管家棚俘獲偽定國軍副軍長汪步青、參謀長張維春等20餘人,並於同月在潛(江)西(陽)邊殲滅偽軍劉明輝部。

1944年,華中敵後戰場軍民,共殲敵5萬餘人,解放國土7400餘平方公裏,人口160餘萬,基本上製止了日偽軍對根據地的進攻,溝通了津浦路東各根據地的聯係,各地鬥爭局麵得到進一步改善。

3華南抗日遊擊隊的戰場攻勢

在廣東,最大的一支遊擊隊活躍在東江地區。1943年12月2日(1938年的12月2日是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成立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戰鬥在東江地區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曾生任司令員,林平任政治委員。

日軍為了發揮廣州和香港兩個中轉站的作用,於1943年11月中旬發動攻勢,打通了廣九鐵路。東江縱隊成立後,繼續向廣九鐵路及其兩側的敵人出擊。1944年1月,襲擊了廣九路的常平車站,殲滅偽軍1個連,爾後又連續襲擊了東蕪、安步、橫瀝、寶安等地及平湖車站。2月,襲擊了廣九鐵路林村車站日軍的物資搜集隊,2月13日奔襲寶(安)太(平)公路上的霄邊,全殲偽軍1個重機槍連。3月,襲擊了廣九鐵路上的石灘。4月中旬,在港九地區全麵出擊,先後在大埔、元望之間和吉拗地區打擊敵人,並襲入九龍市區,炸毀鐵路大橋。日軍遭打擊後,圖謀報複。5月7日,駐廣九鐵路樟木頭車站的日偽軍遠道奔襲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駐地東蕪梅塘,東江縱隊經激戰斃傷日偽軍100餘人,迫使日偽軍撤退。

1944年夏,日軍進攻湖南。7月25日,中共中央在致林平轉廣東軍政委員會與廣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林平為廣東軍政委員會主任、臨委書記、東江縱隊政治委員)的指示中指出:“敵閣雖更迭,但對打通粵漢路仍勢在必行,你處工作應一本開展敵後遊擊戰爭之方針加緊進行”。“凡敵向北侵占之區,隻要其有久占意圖,即應由你處派出得力幹部或武裝小隊至該區與當地黨員取得聯係,盡力發展抗敵武裝鬥爭,……同時敵向北行動,三角洲及其以西地區亦有可能擴大我現有武裝。希望廣東我黨武裝能擴大一倍,並提高戰鬥力”。“在廣九市上的武裝鬥爭有成績,但不宜常做,以免引起敵人對我過多報複和進攻,並妨礙我城市秘密和搶救工作”。同時,還指示與瓊崖、潮梅閩西南溝通聯係等。

1945年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春夏季攻勢圖為了貫徹中共中央這一指示,1944年8月,中共廣東臨委和軍政委員會在大鵬半島的土洋村召開聯席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林平、梁廣、連貫(以上3人為臨委委員,林平兼軍政委委員和主任)、曾生、王作堯、楊康華、羅範群(以上4人為軍政委員會委員,軍政委員會委員共7人,梁鴻鈞、林銳雲未出席)及各地區負責人,會議決定在鞏固現有各抗日遊擊區和根據地的同時,東江縱隊應創立羅浮山以北、翁源以南、東江、北江之間的抗日根據地,並向東江、韓江之間(潮汕在內)伸展,然後準備向閩粵邊、粵贛湘邊、粵桂湘邊開展工作;中區部隊則首先求得普遍發展,然後向西江、粵桂邊及南路前進;東江縱隊和中區部隊要互相配合,取得對廣州的包圍形勢,將來會合於粵桂湘邊。要大力發展武裝,到1945年上半年,東江縱隊應擴大4倍,中區部隊應擴大6倍。會議決定廣東軍政委員會由7人增加到9人,增加梁嘉和劉田夫兩人。

根據土洋會議的決定,東江縱隊以東蕪地區的部隊及在增城的部隊一部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由鄰強率領,向粵北挺進,其主要任務是弄清敵人的動向,采取敵進我進方針,相機進入北江。該部由東竟出發,經博羅、從化等地北進,沿途打擊日偽,截擊日軍進攻廣西的後續部隊,一度解放清遠縣城。後決定退回增城。

1944年9~10月,東江縱隊對部隊進行整編,建立支隊編製,將部隊整編為第1、第2、第3支隊,獨立第1(即港九大隊)、第2、第3、第4(即護航大隊)大隊,以及北上抗日先遣隊,以後又陸續組建了第4、第7支隊、北江支隊和西北支隊。

在東江縱隊獲得大發展的同時,廣東其他地區的抗日遊擊隊也有很大的發展。戰鬥在珠江三角洲的人民抗日武裝,在1943年2月挺進中山縣五桂山區後,積極向日偽軍出擊,在戰鬥中壯大了部隊,鞏固和發展了五桂山抗日根據地。1944年10月1日,根據中共廣東臨委和軍政委員會的決定,在內部宣布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中區縱隊,司令員林骼雲,政治委員羅範群,副司令員謝立全,參謀長謝斌,政治部主任劉田夫。10月中旬,中區縱隊主力400餘人在林骼雲、羅範群率領下,越過日、偽、國民黨統治區,於新會荷塘西渡西江,抵達新會五區,與中共中區地下黨領導的遊擊隊會合,開辟粵中敵後抗日根據地。11月在鶴山縣靖村公開宣布成立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以梁鴻鉤為司令員,羅範群為政治委員,謝立全為副司令員,劉田夫為政治部主任。珠江三角洲部隊主力隨司令部西進後,中山留下的力量比較薄弱,五桂山周圍隻剩下主力50餘人。後將已挺進粵中的林椒雲、謝斌調近珠江三角洲,於12月5日,在中山縣王桂山公開宣布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以林鋼雲為司令員,梁嘉為政治委員,謝斌為副司令員,周伯明為參謀長,劉向東為政治部主任。

1944年春,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將獨立總隊改編為廣東省瓊崖人民抗日遊擊獨立縱隊(簡稱瓊崖縱隊),下轄第1、第4支隊,共4000餘人,馮白駒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莊田任副司令員,李振亞任參謀長。這時,第1支隊活動於瓊東北瓊山、文昌、澄邁等縣,第2支隊活動於瓊西南昌江、感恩(今感城)地區,第3支隊活動於瓊東南樂會、萬寧等縣,第4支隊活動於簷縣、臨高等縣,積極打擊日偽。第1支隊在澄邁縣的福山至花場、永新至新橋公路和才坡等地伏擊敵人,襲擊敵據點。第2支隊襲擊了抱板、東號、港門等日偽據點。第3支隊在萬寧的南橋、六弓等地伏擊敵人,並襲入小南據點。第4支隊在信縣東城鄉南眼村一帶擊潰了國民黨頑軍的進犯。除五指山中心區外,瓊崖各地都有瓊崖縱隊的活動。

1943年8月4日,白沙縣黎族人民因不堪忍受國民黨的壓榨和蹂躪,在王國興、王玉錦等領導下,揭竿起義。在近1個月的時間裏,起義風暴席卷整個五指山區。起義遭鎮壓後,黎族人民派人跋山涉水,曆盡艱辛,於1944年春在澄邁縣找到瓊崖縱隊,要求瓊崖縱隊進軍白沙縣,解救黎族、苗族同胞。瓊崖特委確認開辟五指山中心根據地的條件已臻成熟,立即把這項工作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瓊崖縱隊派工作組進入五指山區開展工作,幫助成立白(沙)保(亭)樂(東)人民解放團(團長王國興,共30餘人,成員多是瓊崖縱隊第4支隊的黎族戰士),並派第4支隊第1、第2大隊進入白沙縣的阜青、龍頭鄉,建立阜龍鄉文頭山根據地;派第2支隊第1大隊等進入那繁村、來苗村一帶,配合地方黨組建了縣政府。1944年秋,瓊崖特委和瓊崖縱隊領導機關向白沙縣阜龍鄉轉移,進一步推進了建立五指山抗日根據地的進程。

4中原敵後戰場的攻勢

1944年4月18日,侵華日軍開始實施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的第一步——平漢作戰,5月9日打通了平漢鐵路,5月25日攻占河南省政府、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洛陽,河南大片國土淪入敵手。

5月27日,日軍開始實施湘桂作戰,向湖南發動大規模進攻,戰事重心南移。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決定以太行軍區第3團、新編的第35團和豫西地方工作隊共1500餘人,組成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即第1支隊)首先挺進豫西,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以太嶽軍區第18、第59團等部組成豫西抗日遊擊支隊(即第2支隊)隨後南下。

第1支隊在司令員皮定均、政治委員徐子榮率領下,於9月6日由林縣出發,22日由濟源西南之寥塢渡口渡過黃河,從新安以西越過隴海鐵路,進入豫西嵩山、箕山、宜陽東趙堡、臨汝大峪店及登封以南的東、西白栗坪地區。

第2支隊在司令員韓鈞、政治委員劉聚奎率領下,於1944年11月6日渡過黃河,進入隴海鐵路新安至澠池段南北地區活動。12月底,中共中央黨校幹部100餘人、晉綏軍區第6支隊3個連,奉命來到新安以北之園山與第2支隊會合。

中共中央接著決定以駐陝甘寧邊區的第385旅第770團和警備第1旅第2團,組成豫西抗日遊擊第3、第4支隊(第3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先瑞,第4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才千),共約2200人,由王樹聲、戴季英率領,挺進豫西。該部於1944年11月28日跨過黃河,進入豫西。1945年2月底,正式成立河南軍區,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王樹聲任軍區司令員,戴季英任政治委員,統一領導豫西的抗日鬥爭。

1945年3月下旬,太行軍區根據中央指示,又以第13團主力為骨幹組成第6支隊,進入豫西。至此,八路軍在豫西的部隊增加到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