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曆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誌》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陰陽五行學說——宇宙形成思想
陰陽師的起源陰陽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簡單而言,可以說是占卜師,或是幻術師。他們不但懂得觀星宿、相人麵,還會測方位、知災異,畫符念咒、施行幻術。
對於人們看不見的力量,例如命運、靈魂、鬼怪,也都深知其原委,並具有支配這些事物的能力。陰陽師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組織稱為“陰陽道”。日本的“陰陽道”起源於中國百家爭鳴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