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利姆(2 / 3)

斯利姆在1942年緬甸戰役和後來的反攻戰局中都是最高戰場指揮官,恰恰是確立和貫徹這些戰術原則的人。後來隨著英國空軍的加強,空地配合成為可能,又進一步發展出為被圍敵後的據點守軍空投補給和空運援軍以加強其持續戰鬥能力的做法。

1942年底,韋維爾下令英軍第15軍發動第一次若開戰役。這次戰役的目標是占領梅宇半島和若開島,拔掉這個有可能被日軍用來跨海進攻印度本土的基地,同時為將來英軍的反攻創造條件。

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第一次主動發起的一場有限目標的戰役,以慘敗告終。所幸的是,斯利姆雖然是第15軍軍長,但是東方集團軍司令歐文對他完全不信任,不讓斯利姆介入該戰役,而是親自越級指揮斯利姆手下勞埃德少將的14師向日軍33師團發動進攻。

開始英軍占據兵力優勢,但是第14師花了2個月時間慢慢向前推進,逐次增兵,終於在日軍頑強抵抗下停頓下來。這時14師一個師居然指揮9個旅(相當於2個軍的兵力),更糟糕的是,歐文將軍還是不願意調整指揮結構讓斯利姆的軍部介入戰役。這給了日軍充分時間調集兵力越過叢林出現在14師背後,幾乎包圍了14師。直到這時,歐文才調整部署,命令洛馬克斯少將的26印度師增援,撤了勞埃德少將的職務。

直到4月中旬,斯利姆的15軍司令部才接手若開前線。很顯然,斯利姆這次接手的又是一個爛攤子,英6旅被消滅大部,旅長卡文迪許準將陣亡,另外一度有兩個英國旅被合圍。斯利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避免一場徹底的災難,把前線的英軍撤下來。5月中旬第一次若開戰役結束。

盡管斯利姆隻指揮了最後一個月的撤退,但他差一點就成為集團軍司令歐文的替罪羊,但歐文在給韋維爾和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的報告裏把責任推給斯利姆,要求撤換他。但是最後總參謀部的答複是把歐文將軍解了職,由吉法德中將接替。

1943年,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負責。

此時,東方集團軍又改編成英國第14集團軍,斯利姆任集團軍司令官。

2堅守英帕爾

1943年,日軍在緬甸的指揮結構也有變化,由一個第15軍擴充成了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下轄15軍和28軍(在南方若開戰線),後來還在北方麵對中國軍隊增添了第33軍。

日軍前線兵力並不比英軍差得太多,但是空軍力量則要差得遠。鑒於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日軍在叢林戰中的素質又高於英軍,還有幾個月前在第一次若開戰役的失敗,英軍采取了這樣一種戰略——等待日軍進攻,在印緬邊界防禦戰中擊敗日軍主力以後再大舉反攻緬甸腹地。

英軍在英帕爾地區為反攻緬甸而設的兵站樞紐,囤積有大量作戰物資,而且英帕爾城在群山環繞之中地勢低窪,難以防守。攻占英帕爾不僅可以以攻為守延遲英軍反攻緬甸,而且隻要突破印緬邊界的群山叢林,決定性地擊敗英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鑒於此種原因,日軍選擇英帕爾地區作為1944年戰局的全攻方向。

為了給擔任主攻的日15軍創造條件,日緬甸方麵軍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軍首先對若開地區的英15軍發動佯攻,吸引英帕爾守軍英4軍來援,代號“哈”作戰。這就是第二次若開戰役。

1944年2月4日,第二次若開戰役開始,不久,日軍便將英7師完全包圍了。然而,日軍的如意算盤卻未打好。斯利姆所強調的固守待援的戰術原則和一年多的叢林戰訓練終於見到了成效:英軍被切斷的部隊不但沒有慌亂,而且非常頑強地組織抵抗,通過有效的陣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給日軍重大殺傷,同時,戰區總部和斯利姆的集團軍司令部使用空運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後勤支援。

2月底,日軍損兵折將沒有全殲任何一支英軍部隊,戰術上完全失敗,同時28軍司令官櫻井認為已經達成了把英軍注意力從中部戰線英帕爾地區吸引過來的戰略目的,於是撤出戰鬥。

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的陣地戰中第一次完全戰勝日軍。但是這還隻是大戰之前的一個序曲而已,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北麵,日軍以第15軍全部突襲英帕爾的烏號作戰。

中部戰線日軍的第15軍是緬甸方麵軍的絕對主力,下轄三個師團,總共10萬之眾。

當時,英軍在英帕爾駐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軍。雙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當,裝甲和空軍方麵英軍占優勢,士氣和叢林戰術方麵日軍占優勢。但是英軍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軍的進攻方向,也就是說,日軍根本不可能打英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早在日軍若開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軍向斯利姆提交的報告就預言英帕爾附近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役。但是,所預言的日軍重點打擊對象是20師而不實際上的17師,而且預料日軍補給困難,隻能出動一個旅團,沒有料到進攻的是一個整軍。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報機構發現當麵日軍有重炮聯隊,還發現從若開戰場調來的33師團,此時英14集團軍已經對日軍意圖作出了正確判斷。

1944年3月7日,第二次若開戰役結束後一周,日15軍全部3個師團越過親敦江向英軍縱深滲透,33和15師團為主力分割包圍英17師,然後進攻英帕爾,31師走北路攻擊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城,對英軍呈夾擊之勢。

3月10日左右,英軍發現日軍的滲透行動,遠在英帕爾以南的印度17師立即開始按預定計劃收縮,雖然一度曾被日軍包圍,但是且戰且退,最終順利撤回英帕爾附近。

3月29日,英帕爾被日軍從南北兩麵包圍。4月4日,英第4軍的3個師主力在英帕爾城外圍完全收攏,英帕爾成了日軍啃不動的一個大要塞,包括非戰鬥人員在內共有15萬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頓的戰區總部全力組織空運補給英帕爾守軍,甚至借調了在喜馬拉雅山“駝峰”航線空運援華物資的美軍運輸機大隊,包圍圈內始終保持15天左右的糧彈藥品儲備。

這樣,日軍兩個師團在對英帕爾的攻擊中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達成戰役目的,戰線在英帕爾近郊穩定下來,戰事第一階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計劃發展成了對日軍的消耗戰。

在英帕爾戰役中,斯利姆表現出高超的危機處置能力,最顯著的就是對英帕爾以北科希馬和迪馬普附近形勢的快速反應。開戰時這兩個地方沒有值得一提的守軍。很快,英軍調整指揮機構,建立斯托普福德為軍長的第33軍,負責英帕爾以北作戰,而以第4軍專門負責英帕爾本身。

這時,斯托普福德還是一個光杆司令,手下沒有一個整師。斯利姆的反應相當快,立即從若開抽調主力5師7師馳援主戰場,其中5師的一個旅空運科希馬外圍,在第一時間趕到,兩個旅增援英帕爾,全師10天到位。

4月4日,日軍完成對科希馬的合圍,但是斯利姆最擔心,也是緊急處置中著手最多的迪馬普補給基地,日軍15軍和31師團卻完全忽視,根本沒有想到攻占這個基地可以解決自己的給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