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1 / 3)

彭德懷

1非凡的一生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1898年出生,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麵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後,留在井岡山堅持鬥爭。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鬥中屢建功勳。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1935年1月參加遵義會議,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紅一、紅四方麵軍會合後,同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麵軍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任抗彭德懷在前線指揮。日先鋒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了東征和西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爭,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1943年9月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華北敵後抗戰。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放棄延安後,指揮3萬部隊在陝北與敵23萬人周旋作戰,連戰皆捷,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粉碎了美軍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2年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因為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反黨集團”的骨幹成員,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為“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遊鬥。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複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騁,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2指揮百團大戰

1939年12月,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八路軍總部。

一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收到來自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等人發來的一份絕密電報。電報說:

“敵最近修路的目的同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把根據地劃成不能相互聯係支援的孤立的小塊,便於敵逐次分區搜剿。第二種修法是汽車路的聯絡向外連築,敵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出入其圈內。”電報建議:我八路軍“絕不能讓敵修成”,否則“將造成堅持遊擊戰爭的極端困難局麵”。

由日本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多田駿親自策劃的這一惡毒陰謀,自然引起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的警惕。

經過多方縝密的研究和精心的運籌,一個出奇製勝的作戰計劃產生了。

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注明“十萬火急”字樣的絕密電報,從八路軍總部發往分處敵後的各師、軍區領導人: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發往延安中央軍委,發給毛澤東。這份由朱德、彭德懷、左權三人共同簽發的破襲正太路戰役預備命令,首先闡述了發動這次大破襲的理由,之後,命令要求“直接參加正太線作戰之總兵力不少於22個團(聶區10個團、129師8個團、120師4~6個團、總部炮團大部及工兵一部)”,“定於8月10日前完成偵察、器材準備、部隊調動等準備工作”,並特別囑咐:“準備未完畢以前,戰役意圖隻準告知旅級首長。”

命令詳盡地規定了戰役發起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它的文字雖然不長,卻凝聚著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八路軍總部領導人和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賀龍、關向應等部隊領導人近4個月反複切磋籌劃的心血。

電報發到延安,立即被抄送毛澤東、王稼祥、朱德、洛甫、王明、康生、陳雲、鄧子恢、任弼時、譚啟龍和軍委作戰局。

1940年8月20日,中國抗日戰爭曆史風雲中一個特殊的日子。

這一天晚上,在華北大地上,在晉察冀軍區前線指揮所駐地一個叫洪河漕的小山村,在129師前線指揮所駐地石拐村,在120師前線指揮所駐地興縣蔡家崖小院裏,在八路軍總部駐地王家峪,正處在大戰前的緊張氣氛中。

22時整,各兵團按統一規定發起攻擊。劉伯承和鄧小平在師指揮所徹夜未眠,天明時分,開始向總部傳發捷報:129師左翼破擊隊陳賡旅攻占壽陽西之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全殲守敵,完全占領壽陽西南的蘆家莊車站,將車站西10裏內的鐵道、橋梁全部破壞。陳旅鄭團進攻陽泉附近之敵,與敵400餘遭遇激戰2小時,將敵擊潰,敵死傷過半,繳獲輕機槍6挺,步槍60餘支。

賀龍指揮120師在陽曲、忻縣、朔縣、寧武段同蒲鐵路,全線出擊,到傍晚致電總部:張宗遜旅聚殲靜樂東康家會守敵,斃敵200多人,俘獲日兵10餘名,繳獲甚多……

彭德懷在總部一直耐心地等待著,不斷收到的捷報使他感到興奮和欣慰。

從21日晚到22日,八路軍總部工作人員更加忙碌,劉伯承、聶榮臻接連數次繼續報告正太路各個出擊兵團的破襲戰況,賀龍、陳再道、呂正操和冀察熱挺進軍司令員肖克以及其他配合正太路破擊戰役的部隊領導人,也都紛紛來電,報告他們的破擊戰果。

戰況發展順利,捷報頻傳,正太、同蒲、白晉、平漢、平綏、津浦、北寧各鐵路及各公路幹線,敵人的大動脈很快變得“千瘡百孔”。

22日午飯後,彭德懷、左權在作戰室聽作戰科長王政柱彙報戰況。當問到八路軍實際參戰兵力時,王政柱嗓音響亮地回答道:“正太線30個團,平漢線盧溝橋到邯鄲段15個團,同蒲線大同至洪洞段12個團,津浦線天津至德州4個團……參戰兵力共計105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