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崔可夫的部隊和友鄰部隊越過蘇聯與波蘭的國境線。
23日,近衛第8集團軍攻克盧布林。7月27日,蘇最高統帥部決定下一步進攻計劃。崔可夫奉命率近衛第8集團軍在華沙以南強渡維斯瓦河並奪取登陸場。崔可夫向方麵軍司令部大膽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攻擊地點和攻擊發起時間,並向有些猶豫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立下軍令狀:如果進攻失敗,自己甘願被革職送交軍事法庭論處。
1945年1月12日,蘇軍從巴拉努夫橋頭堡開始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8月1日,崔可夫指揮近衛第8集團軍沿用由戰鬥偵察迅速轉為主力進攻的戰術,在自己親臨一線選定的攻擊地段發起了攻擊行動。
8月2日,崔可夫的部隊在德軍猛烈的航空轟炸下源源不斷地強渡了維斯瓦河,占領並擴大了登陸場。在緊接著的幾天時間裏,崔可夫指揮近衛第8集團軍對德軍的瘋狂反撲,實施了堅決而頑強的抗擊;在艱難的時刻,崔可夫親自率領集團軍司令部指揮人員渡過河去,在戰事最激烈的馬格努舍夫實施戰地指揮。
最終,在集團軍全體官兵們的浴血奮戰下,崔可夫終於實現了自己許下的軍令狀,牢牢地將維斯瓦河登陸場控製在自己的手中。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登陸場之戰的勝利,為蘇軍下一步實施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朱可夫元帥盛讚崔可夫“以高度的指揮藝術和決心,贏得了在維斯瓦河上奪取和扼守登陸場的交戰”;方麵軍司令官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則明確指出“崔可夫的斯大林格勒保衛者們善於保衛維斯瓦河登陸場的一小塊土地”。
盡管取得如此驕人戰績,崔可夫本人卻謙虛地表示說:“這些指揮官善於鼓舞和引導士兵們去建立功勳,他們的主動精神和大無謂精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使戰役取得了成功”;他努力為近衛第8集團軍的各級勇士們向上司爭取到了包括“蘇聯英雄”、“一級光榮勳章”、“一級衛國戰爭勳章”、“列寧勳章”等在內的各種大量的榮譽表彰,並親自前往近衛第8集團軍所屬各部隊,向獲得獎勵的英雄們授勳。
4攻打戰爭的最終目標——柏林
到1945年初,蘇軍已將德軍全部趕出蘇聯國土,並攻入東普魯士境內。已陷入四麵楚歌境地的希特勒妄想與節節進逼的蘇軍進行破釜沉舟的決戰,他在維斯瓦河與奧得河之間構築了縱深達500公裏的7道防禦陣地。
為突破德軍的最後防線,蘇聯最高統帥部調集了龐大的部隊,配備了大量武器。準備在華沙——柏林方向上實施新一輪強勁攻勢。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領受的作戰任務是從崔可夫所部駐守的維斯瓦河馬格努舍夫登陸場向庫特諾、波茲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後來,由於英美聯軍在阿登戰役中嚴重受挫,為了緩解西線盟軍的壓力,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將原定1月20日的進攻行動提前到1月14日進行。崔可夫在接到提前進攻的命令之後,立即組織集團軍司令部製訂了相應的進攻戰役計劃。
到2月22日,經過蘇軍30多個晝夜的浴血奮戰,蘇軍勝利攻占波茲南。
當波茲南城激戰正酣時,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和卡圖科夫的近衛戰車第1集團軍的主力部隊也不斷向西挺進。1月28日,近衛第8集團軍攻入德國境內;方麵軍司令官朱可夫元帥命令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及其友鄰部隊由奧得河向西繼續進攻。
此時,崔可夫將近衛第8集團軍的司令部西遷至普涅維,他本人則在普涅維與正在激戰的波茲南城兩地之間往返穿梭實施指揮。
1月31日,僅用一天時間,近衛第8集團軍幾乎就徹底攻克了梅塞裏茨築壘地域。自2月1日起,近衛第8集團軍開始進入森林地帶,逼近了奧得河。奧得河可以說是德國首都柏林的大門。為守住這一生死之地,德軍在此調集了重兵進行防守,並出動航空兵對蘇軍實施了瘋狂的轟炸,使崔可夫的部隊遭受了較大損失。崔可夫親臨作戰第一線指揮部隊實施強攻,於2月3日攻占了渡河的登陸場;近衛第8集團軍的攻擊部隊隨即強渡了奧得河。但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蘇軍攻擊部隊的彈藥補給出現了嚴重問題,使得部隊的攻擊力受到削弱。
鑒於形勢的變化,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暫緩對柏林的不間斷攻擊行動,命令各集團軍擴大奧得河的各個登陸場並使之連成一體,以便下一步對柏林實施大規模的進攻。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的任務是與別爾紮林將軍的突擊第5集團軍一同攻占德軍的科斯欽要塞。經過一係列的聯合攻擊行動,近衛第8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於3月29日攻克了科斯欽要塞核心堡,使兩個集團軍的登陸場完全連成了一片,於是,圍攻德國柏林已是指日可待。
到1945年4月中旬,在德國東線戰場,蘇軍已在寬大正麵上前出到奧得河和尼斯河並占領了登陸場,攻占了維也納,從東、南兩麵包圍了柏林(距柏林僅有60公裏)。在西線戰場,盟軍合圍了魯爾德軍集團,進抵易北河,並向漢堡、萊比錫和布拉格方向發展攻勢,距柏林也隻有百餘公裏的距離。
但是,希特勒並不甘心失敗,他又糾集了大量德軍和國民突擊營精心設置了防務:在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了縱深達20至40公裏的三道防禦地帶;在柏林地區,又精心構築了三層防禦陣地體係;在柏林城內還設置了大量的街壘防禦陣地,甚至在臨街的房屋的窗戶上都修築了堅固的射擊孔,使整個柏林城變成了一座巨型掩體和射擊陣地。為給守軍打氣,希特勒聲稱:“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戰鬥下去,正如腓特烈大帝所說,要一直打到那該死的敵人中有一個精疲力竭不能再戰為止”。
為盡快攻克柏林以結束戰爭,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從1945年4月中旬對柏林德軍發起總攻。由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集團軍群承擔突擊並攻占柏林的任務。朱可夫決定由崔可夫指揮的近衛第8集團軍和第47、第3集團軍及突擊第5集團軍從科斯欽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行動。
4月12日,朱可夫元帥向崔可夫發布作戰命令,要求近衛第8集團軍在霍爾措夫鐵路車站和薩克森多夫村之間實施突擊行動,突破德軍的防線。
4月16日莫斯科時間5時整(柏林時間3時整),崔可夫下達了攻擊命令。蘇軍的炮彈呼嘯著傾泄到德軍的防禦陣地上,整個大地都在可怕的顫抖之中,蘇軍進攻部隊隨即發起了強大的攻勢。但泥濘的道路和縱橫交錯的溝渠以及德軍的頑強抵抗,大大減緩了蘇軍的進攻速度,使崔可夫當天攻占澤洛夫高地的計劃落了空。
針對戰場的不利情況,崔可夫當即決定利用夜色掩護來秘密轉移炮兵陣地,變更兵力部署,以便對德軍實施出其不意的突襲。此一戰術果然收到了奇效,近衛第8集團軍於4月17日就突破了德軍的第二道防線,奪取了澤洛夫高地;此後,蘇軍部隊就有了將所有戰車部隊投入攻擊行動的便利條件。
到20日晚,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已突破了德軍的第四道防線,前出到加爾岑、金巴姆、愛尼肯多夫一線;其友鄰進攻部隊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1日,近衛第8集團軍迅速向柏林的東南郊和南郊,從南麵收住了對柏林的合圍圈,並於次日開辟了通向柏林東郊的進攻道路。
4月23日,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的進攻部隊開始在達米河以西的柏林城區與德軍守城部隊展開激戰;24日,近衛第8集團軍以強勁的攻勢向柏林市中心地帶發起了攻擊。此時,正視現實的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將軍心裏明白,柏林城的失陷已是幾天內無法避免的事情了。
但瘋狂的希特勒還不死心,他命令負責指揮作戰的約德爾上將將西線德軍全部撤回柏林,命令海軍總司令鄧尼茲元帥立即放棄海軍的戰鬥任務而迅速調運部隊回柏林,仍然妄想戰局出現戲劇性的轉機。但此時強大的蘇軍部隊已開始對柏林德軍發起了勢不可擋的向心突擊,希特勒的幻想逃脫不了破滅的命運。
在強擊柏林的作戰中,親臨一線的崔可夫將軍命令戰車部隊改變過去單兵作戰的戰術,以步兵、戰車、炮兵和工兵的密切協同,全力彌補戰車在巷戰中容易暴露翼側的弱點;這樣一來,近衛第8集團軍減少了戰車的損失,大大加快了在巷戰中的推進速度。
4月27日,崔可夫的部隊逼近希特勒的最後一個堡壘——集中了帝國辦公廳、國會大廈和希特勒大本營的蒂爾花園區;困守在此的德軍仍然在進行最後垂死的抵抗。
5月1日淩晨3時55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將軍打著白旗鑽出帝國辦公廳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蘇近衛第8集團軍的前線指揮所來談判;崔可夫在此接見了他。克萊勃斯故作神秘地對崔可夫說∶“我想告訴您一件絕對機密的事,您是我通報此事的第一位外國人:希特勒已於4月30日上午自殺了。”
聽到這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擁有豐富外交經驗的崔可夫以一付早已知情的模樣,淡淡地回答說:“這消息我們已經知道了。”崔可夫立即到另一間房子裏,用電話將情況向朱可夫做了報告。根據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指示,崔可夫立即向克萊勃斯將軍嚴正指出:“我要直接了當地問你,你們的抵抗有什麼意義呢?你們的軍隊已經在投降,你們的官兵成千上萬地作了俘虜,而此時此刻你還在提什麼停戰和談判?”
5月1日9時45分,蘇聯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德軍必須徹底投降,否則蘇軍將在10時40分對德軍實施最後的猛烈炮擊。在未得到回應的情況下,蘇軍按時發起了最後的強攻行動。
5月2日早晨,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將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守軍全部投降。
1945年5月9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上了各自的名字;崔可夫作為曆史見證人,參加了德國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
曠日持久的蘇德戰爭終於落下了龐大的戰幕。崔可夫以自己出色的指揮才能,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寶貴的貢獻;為此,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授予崔可夫“蘇聯英雄”稱號,向他頒發“金星勳章”,使他成為在此次戰爭中98名兩獲此項殊榮的功臣之一。而崔可夫所統率的近衛第8集團軍也一同成為一支偉大的英雄部隊,有233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十餘萬人次獲得各種勳章和獎章,145個作戰單位獲得集體勳章。
1945年6月10日,駐德蘇軍部隊統編為蘇駐德占領軍集群,朱可夫元帥出任總司令,崔可夫上將任副總司令;11月,索科洛夫斯基元帥接替了朱可夫的職務,崔可夫升任第一副總司令。
在此期間,崔可夫協助總司令采取各種措施對蘇占區實施管製,為後來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政治及經濟的基礎。
1949年3月,崔可夫上將繼任蘇駐德占領軍集群總司令,兼任駐德軍管局總指揮官。5月,崔可夫宣布取消自上年3月起對柏林與西占區及德國東占區與西占區之間的交通及貿易封鎖。此後,崔可夫致大力於東德的籌建工作。
9月21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政府成立。11月6日,蘇聯部長會議(內閣)任命崔可夫上將出任新成立的德境管製委員會主席,將原來蘇聯軍政府的行政權力移交給東德政府。
1952年,崔可夫上將在蘇共十九大上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53年5月底,蘇聯政府取消了德境管製委員會,崔可夫被調回國,擔任基輔軍區司令。
1955年,時年55歲的崔可夫獲晉元帥軍階。
1960年4月,崔可夫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同年7月,兼任蘇聯民防司令。1961年,崔可夫元帥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成為蘇聯武裝力量的高層中堅人物。
1972年,72歲高齡的崔可夫元帥改任國防部總監小組組長,仍然著力研究軍事理論問題,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在自己的晚年中,崔可夫勤於筆耕,以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曆和非凡的軍事指揮生涯,撰寫了《在戰火中錘煉青春》和《在華使命》兩部回憶錄;出版了《集體英雄主義的集團軍》、《斯大林格勒∶經驗與教訓》、《戰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績》、《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衛軍西進》、《在烏克蘭的戰鬥》、《本世紀之戰》等8部很有份量的戰史著作。
1982年3月18日,戎馬一生的崔可夫安詳地閉上了自己的眼睛,享年82歲。他在自己漫長的軍事生涯中,以其大膽的獨創精神屢建戰功,先後榮獲了9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4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紅星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