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德雷(1 / 3)

布萊德雷

1飛抵北非建功

1893年2月12日,奧爾馬·N·布萊德雷生於美國密蘇裏州克拉克。1915年,他從西點軍校畢業之後,入本寧堡步兵學校和利文沃思堡指揮與參謀學校深造。

美軍著名將領布萊德雷1941年2月23日,布萊德雷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校長兼駐地指揮官,一躍成為準將。

布萊德雷到任後的幾周,便製定了一個綜合計劃,要將本寧堡預備軍官學校擴大24倍。開始,他帶著計劃去找步兵司令霍奇斯和參謀部人事部,結果毫無收效,人們嘲笑預備學校的畢業生是“90天神童”。

最後,布萊德雷繞過所有的人,將計劃直接送給馬歇爾。自然,馬歇爾興奮異常,為計劃開了綠燈。這是布萊德雷在本寧堡辦的第一件大事。後來,本寧堡預備軍官學校在布萊德雷一手操持下成了美國預備軍官學校的樣板。它培養的軍官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歐洲和太平洋戰場。布萊德雷對美國兵力動員,立下了一大功。

1942年2月,布萊德雷晉升為少將,任第82師師長。

1942年6月。布萊德雷抵達路易斯安那的利文斯頓接手第82師。該師隸屬第4軍。1943年2月12日,是布萊德雷50歲生日,他被任命為第10軍軍長。可是,他還沒上任,就派被到非洲任艾森豪威爾的私人代表。

布萊德雷對領受的任務並不高興,他主要是充當一種難以說清的角色,在突尼斯前線作艾森豪威爾的耳目,同時對前線的美軍軍官提一些“建設性的調動”建議。布萊德雷深知,他這個角色要穿梭於各指揮官之間,是一個討人猜忌和厭煩的“間諜”角色。為了避免與人結怨,或招致嘲笑,布萊德雷告誡自己要小心謹慎,多聽反映,睜大眼睛觀察,而不能胡說八道,多嘴多舌。一到非洲,他就以善於觀察、穩健沉著、深藏不露的姿態處理一切。

4月15日午夜,布萊德雷正式接手第2軍,交接是秘密進行的。1943年4月中旬,盟軍對突尼斯軸心國部隊的圍殲準備已接近完成,決戰即將到來。4月16日,亞曆山大下達了代號為“鐵匠”的總攻令,要求部隊沿整個弧形戰線強攻退守的軸心國部隊。安德森的第1集團軍擔任主攻;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對昂菲達維爾施加壓力,相機推進;法國第19軍在蒙哥馬利左側和安德森的右側伺機參加攻擊而擴大戰果;布萊德雷剛接手一天的第2軍部署在第1集團軍北麵,任務是保護安德森的左翼,並逐步向喬吉高地推進,最後協助安德森奪取比塞大。亞曆山大給布萊德雷一把尚方寶劍,即如果他認為安德森的命令不合適的話,允許他越過安德森與他本人直接聯係,布萊德雷比巴頓幸運,他可以不受英國人的掣肘。

接受任務後,布萊德雷把第2軍的司令部安紮在貝迪市郊外的帆布帳篷裏。他從第28師調比爾·基恩來當自己的參謀長,並保留巴頓留下的領導班底。布萊德雷取消了巴頓確立的過激的規定。比如,後方醫院的護士不必再戴鋼盔了。同時,布萊德雷一反巴頓的粗暴作風,耐心地說服下級執行命令,放手讓手下的軍官獨立解決問題。這是布萊德雷從馬歇爾那裏學來的領導作風,也符合他曆來的領導風格。

4月19日至20日夜,蒙哥馬利首先發動佯攻,安德森手下的第5軍和第9軍在佯攻後的兩天發起主攻。可是,非洲軍團拚死抵抗,奧爾弗裏的第5軍、約翰·克羅克的第9軍嚴重受阻。布萊德雷的第2軍居地中海和安德森之間,埃迪的第9師居北;賴德的第34師位於中間;艾倫的“大紅一師”居南。布萊德雷跟隨哈蒙的第1裝甲師指揮作戰。戰前,艾森豪威爾希望布萊德雷在南部泰恩河穀用裝甲部隊攻擊敵人,但布萊德雷看到德軍居高臨下,可用反坦克炮還擊,這樣做也許會重蹈卡塞林山口的覆轍。布萊德雷沒有理會艾森豪威爾的建議,簡單地對4位師長說:

“我們要堅決地先攻占609高地!”

“609高地”是布萊德雷根據地圖標高給它起的名字,實際上它是第2軍東進路上的最高點。艾倫的“大紅一師”衝在最前麵,戰鬥異常激烈。從4月23日至26日的3天中,第2軍才推進9公裏。敵人在第2軍有條不紊的進攻中慢慢退卻,但每退一步,都要埋設地雷,然後依托崎嶇不平的山地構築工事抵抗。艾森豪威爾及他的新“耳目”平克·布爾,還有萊斯利·麥克奈爾等也來督戰。結果,麥克奈爾被炮彈炸傷,布萊德雷也差點被一顆炸彈炸中。為了鼓舞士氣,布萊德雷親自和師長們一起巡視前沿陣地,結果他也差一點送命,這是他在突尼斯第3次遇到險情。不過,他似乎生來與死神無緣,每次遇險都能化險為夷。

敵人死守著609高地,布萊德雷命賴德的第34師在炮兵科長查爾斯·哈特指揮的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攻,但三次均退了回來。

就在布萊德雷的第2軍進攻毫無進展時,安德森發來兩份怒氣衝衝的電報:第一封要求布萊德雷繞過609高地到敵人後方去支援他;第二封則要布萊德雷調一個步兵旅給他使用。布萊德雷認為這違背了美國軍隊由美國人指揮的協議,對兩封電報均未理會。

攻占609高地仍是個大難題,為了加強火力,布萊德雷建議調來坦克作移動大炮使用,並命令部隊於4月30日上午發起攻擊。17輛坦克迂回到側翼和背後炮擊敵人的陣地,賴德的步兵終於在5月1日占領了609高地。之後,德軍多次反撲,均未奏效,第2軍牢牢地控製了製高點。用坦克當移動火炮,這是布萊德雷的一個小發明,德軍根本沒料到這一手,驚慌失措,不少人當了俘虜。

5月7日,突尼斯戰役以盟軍的勝利而結束了,布萊德雷給艾森豪威爾發去隻有兩個詞的電報:“任務完成!”

從1943年2月布萊德雷飛抵北非充當“耳目”,到5月7日率第2軍參加突尼斯戰役取得輝煌戰績,布萊德雷如日中天,一路順風。布萊德雷不像巴頓那樣鋒芒畢露,他善於與自己的上級和英國人和睦相處,同時也得到馬歇爾在背後的有力支持;在作戰方麵,布萊德雷謹慎沉著、剛柔相濟,善於捕捉戰機。他對戰場態勢、兵力運用、戰術安排和後勤補給均能巧妙調度。當然,布萊德雷接手的第2軍,是以巴頓的辛勤勞動為基礎的。沒有巴頓的大刀闊斧,也沒有布萊德雷的戰功顯赫;沒有布萊德雷的指揮有方,也不會取得為美國人爭了一口氣的勝利。

對布萊德雷而言,他從戰火中顯露出自己的指揮才能、作戰勇氣。戰役結束後,布萊德雷名聲四起,他的名字見諸了新聞媒介、艾森豪威爾派戰地記者厄尼·派爾“去采訪布萊德雷”,結果報紙把布萊德雷的戰績詳細地報道出來。就連阿拉伯人也認為布萊德雷的教名“奧馬爾”是穆斯林名字,他們為之驕傲,並相信布萊德雷會步步高升。

早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美首腦便決定在突尼斯戰役結束後立即實施西西裏島登陸戰,掃除地中海交通線的主要障礙。5月29日,丘吉爾、馬歇爾、艾森豪威爾、亞曆山大等在阿爾及爾召開軍事會議,雙方經過反複磋商,決定:進攻西西裏島,成功後即攻入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退出戰爭,為下一步橫渡英吉利海峽作準備。

布萊德雷作為一位嶄露頭角的軍長,他還沒有資格參加這些決策。不過,他堅持認為,進攻西西裏島有兩種戰略,一是包圍孤立之,在墨西哥和卡拉布裏亞同時實施兩棲登陸;二是對全島實施正麵突擊,然後在島上縱深苦戰。對於前一種戰略,可以發揮盟軍海、空軍的巨大作用,利用已控製的海、空權切斷意大利本土對西西裏島的支援,也可防敵退卻。結果,布萊德雷的戰略思想無人知曉和采用,隻是到戰役結束後才有人想起這一戰略的優點:迫使島上守軍投降,節約時間和裝備。

1943年夏,盟軍在北非沿海港口集結了大量部隊,亞曆山大的第15集團軍群負責執行“赫斯基”計劃,下轄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和巴頓的第7集團軍。登陸戰役定於7月10日開始。

巴頓組建的第7集團軍準備以歐內斯特·道利少將的第6軍為主攻部隊。布萊德雷得知第6軍擔當進攻西西裏島的美軍主力後,心急如焚。首先,第6軍於1943年4月抵達非洲。其次,這意味著第2軍沒有顯山露水的機會,他個人也無法顯露自己的才能,隻好呆在摩洛哥駐防。盡管他對盟軍高層的戰略決策頗有微詞,但他還是積極活動,為自己和第2軍求得參加行動的機會。於是,布萊德雷分別給艾森豪威爾和巴頓寫信,闡述第2軍作戰經驗豐富,可擔當大任,而第6軍剛抵非洲,最好不讓它去冒這個險。

艾森豪威爾和巴頓都認為這種分析很有道理,巴頓多少有點偏愛第2軍。5月15日,艾森豪威爾電告馬歇爾,告訴他準備把第2軍調給巴頓,而把第6軍調給摩洛哥的克拉克第5集團軍。艾森豪威爾以欣賞、喜悅的言詞說:“布萊德雷幹得如此出色,我實在不能拿一個毫無實踐經驗的軍長和參謀部去碰運氣。”馬歇爾對布萊德雷也頗為賞識,同意了艾森豪威爾的決定。

5月13日,布萊德雷從突尼斯前往阿爾及爾,他和艾森豪威爾等人詳細審閱了“赫斯基”作戰計劃並討論了在突尼斯戰役中美軍的得失。之後,飛往奧蘭以東的海濱城市穆斯加奈姆,巴頓從司令部率儀仗隊到機場歡迎布萊德雷一行。午宴中巴頓豪放地為布萊德雷慶祝勝利,稱布萊德雷是“比塞大的征服者”。突尼斯戰役的勝利,使盟軍上下像慶祝節日一般歡樂。5月20日,艾森豪威爾又邀巴頓和布萊德雷飛往突尼斯參加“勝利遊行”,軍界高級將領如亞曆山大、安德森、特德、坎寧安、朱安及法國權貴們坐在主檢閱台上。艾森豪威爾忙得不亦樂乎,冷落了巴頓和布萊德雷,美軍主要將領隻能坐在側檢閱台上。好在蒙哥馬利回國休假了,否則巴頓會氣得七竅生煙。盡管如此,艾森豪威爾仍被巴頓認為是親英分子,巴頓對布萊德雷說:“真他媽的浪費時間。”然後回穆斯塔加奈姆繼續搞他的作戰計劃,希望在西西裏戰役中贏回點榮譽。

布萊德雷想把第2軍的指揮部也設在穆斯塔加奈姆,靠近巴頓的司令部以便聯絡。可巴頓卻要布萊德雷的司令部設在號稱“蒼蠅之城”的雷利讚村鎮。這個村鎮充滿惡臭、蒼蠅,天氣炎熱,周圍是一片沙漠。布萊德雷6月2日起升為三星中將,與巴頓的軍銜相同。布萊德雷認為巴頓把他安排在此是出於虛榮心,巴頓不允許有同級軍銜的將軍與他呆在一起。布萊德雷懷著一種惱怒的心情率部下整理破爛不堪的營房,他把司令部設在一所學校裏,兩名副官切特·漢森和盧·布裏奇,還有勤務兵、司機和布萊德雷住在一起,像一個小家庭。

布萊德雷是第7集團軍的主要將領之一,他將率兩個師擔任突擊任務,這既是美差又是苦差使。為此,布萊德雷不敢怠慢,努力地調教部隊。布萊德雷對手下的艾倫師長早就有看法,認為他目無紀律,虛張聲勢,多次想提醒艾森豪威爾調其回國當軍長。但巴頓喜歡艾倫,他們二人在性格上、作風上有共同之處,布萊德雷勉強同意巴頓保留艾倫的意見。另一位師長米德爾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年輕的團長,曾在利文沃思堡指揮與參謀學校與巴頓同學。退役一段時間後又於1942年再服現役,在國內就是第45師師長。這個師被認為是最為訓練有素的國民警衛師,但毫無實戰經驗。該師將在登陸戰前從美國開抵奧蘭,休整後即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首次大規模兩棲登陸。布萊德雷對這兩個師均放心不下,憂心忡忡。

參加過突尼斯戰役的幾個師,在戰場上表現出兩個明顯的弱點:一是缺乏主動搜索敵人和接近敵人的精神,下級軍官膽小怕死;二是在寡不敵眾時容易擅自投降,這是國內演習中總是判定以多勝少而造成的。除此之外,參加過突尼斯戰役的師認為自己該輪換回國了,厭戰情緒嚴重,甚至出現對抗以至動武的事件。而這些對抗恰恰發生在“大紅一師”和第3師當中,前者是布萊德雷在西西裏登陸中不得不倚重的尖刀。在突尼斯,“大紅一師”從比塞大到奧蘭途中,一路橫衝直撞,士兵胡作非為,艾倫也不加管束。在阿爾及爾,“大紅一師”的士兵甚至趾高氣揚地搜尋和攻擊後方地區部隊。最後艾森豪威爾命令布萊德雷將艾倫的“大紅一師”調往郊外。

從5月下旬起,布萊德雷率部隊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集中訓練,其中包括登上島嶼後的城市巷戰實彈演習。布萊德雷視察第1、第9步兵師和第2裝甲師時,強調要當心敵人埋設的地雷,告誡他們要敢於分隊作戰,不到絕望境地絕不投降。

6月27日,布萊德雷關閉了雷利讚的指揮所,轉移到奧蘭作登陸最後準備。7月4日,布萊德雷到奧蘭以西9公裏的法國海軍基地克比爾港,登上了兩棲作戰指揮艦“安康”號。

布萊德雷和他的部隊於7月5日傍晚出發,先繞西西裏島航行5天。布萊德雷不僅暈船、嘔吐,而且患了嚴重的痔瘡,痛苦萬分。他擔心痛苦難以控製,請“安康”號的醫生動了局部手術。

11日早晨,巴頓和布萊德雷分別上了岸。第2軍的指揮部設在第45師防區內的斯科格利蒂。布萊德雷強忍術後疼痛,咬牙指揮部隊。

激烈的惡戰持續了1天,德軍坦克幾乎推進到距灘頭陣地不足2公裏之處。美軍奮力反擊,海軍也用猛烈炮火轟擊敵人。到傍晚,德軍潰退了。布萊德雷埋怨近距離空中支援的薄弱,他的部隊整天盼望空中支援能到來。

上岸後的當天,巴頓和布萊德雷發生了爭吵,巴頓越權命令“大紅一師”攻擊德軍堅固的陣地,結果大敗而回。布萊德雷惱怒萬分,責問巴頓為何不與他商量,弄得巴頓隻好道歉。巴頓事後向艾森豪威爾說布萊德雷“不夠勇敢”,而布萊德雷堅定地認為魯莽和勇敢有嚴格區別。

在進攻墨西哥時,布萊德雷向巴頓建議,可以利用巴勒莫的小型海軍部隊向北部沿海公路上軸心國部隊堅守的陣地實施“蛙跳”式或“兩棲兜圈子”式的兩棲圍攻。實際上,這種新戰術十分有效。

8月7~8日夜,首次“蛙跳”式進攻開始,2個加強營配合第3師圍攻聖阿加塔,德軍一片恐慌,德軍第29裝甲師已開始後撤。由於傷亡慘重,登陸太晚,未能消耗德軍有生力量。

8月10~11日夜,第二次“蛙跳”式進攻在布羅洛進行。事先,巴頓安排了許多戰地記者同往,特拉斯科特要求推遲24小時行動,敵人的抵抗很頑強。巴頓擔心新聞界報道不利於第7集團軍,反對推遲。無奈,特拉斯科特要求布萊德雷去說服巴頓。布萊德雷警告了巴頓,要求嚴格控製戰鬥規模,並要保證登陸部隊迅速合攏,否則登陸就會失敗。巴頓為了一條新聞,拒絕了布萊德雷,戰鬥仍按原計劃進行。

布萊德雷認為這是巴頓第二次無視他的權利,越權幹預行動,甚至讓他去幹蠢事。巴頓這次越權,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這次布羅洛戰鬥中,650人組成的部隊死傷和失蹤277人,傷亡率達27%。而德軍幾乎沒受任何損失便逃逸了。

同一天,巴頓又視察了另一個後方醫院,他又打了一個名叫保爾·G·貝內特的士兵。離開醫院後,巴頓來到布萊德雷的指揮所,這一次,巴頓輕描淡寫地告訴布萊德雷,他無可奈何地打了一個人。布萊德雷沒有留意巴頓的事,可兩天後醫院發給布萊德雷一份爆炸性公函,詳細報告了打人事件的經過。布萊德雷大吃一驚,但馬上意識到這件事若張揚出去,美軍將失去一位有才幹的將領。按規定,那份公函應送到第7集團軍司令巴頓手中,但布萊德雷認為這樣會讓更多人知道此事,毫無作用。若越過巴頓送艾森豪威爾,那就等於冒犯了直接上司,不夠忠誠。反複思量後,布萊德雷將公函鎖在了保險櫃裏。

8月10日,美軍攻到了墨西哥附近的三角形灘頭地帶。軸心國部隊沒有空中和海上優勢,隻好撤退。但是,由於盟軍沒有切斷墨西哥海峽的計劃和行動,7萬意軍和4萬德軍、l萬台車輛(內含47輛坦克、17萬噸補給品和裝備),在一周內悄悄地溜走了。一直與盟軍作戰的3個德國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隨時還可參戰。布萊德雷認為,這次戰役獲得了表麵的勝利,未能重創軸心國部隊是由於戰術失誤和盟軍內部缺乏統一的作戰計劃,指揮班子不能團結一致。

2參與“霸王”行動

西西裏戰役結束後,艾森豪威爾派專欄作家厄尼·派爾去采訪布萊德雷,發表了5000字的連載文章,布萊德雷的名字顯赫地出現在美國報刊上,他在全國開始揚名。巴頓因兩次打耳光事件而受到困擾。1943年8月,西西裏戰役接近尾聲,羅斯福、丘吉爾和盟軍最高司令部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了“四分儀”會議。在魁北克會議上,原則上決定由美國指派一名將軍指揮“霸王”行動,丘吉爾、羅斯福也同意馬歇爾擔任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