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東南歐(1 / 3)

解放東南歐

1攻克基什尼奧夫

蘇軍與盟軍分別解放了東歐與西歐的大片領土後,正從東西兩個方向上夾擊歐洲中部的德國。德軍在巴爾幹的局勢的調整,對蘇軍大為有利,尤其到1944年的8月,情況更是顯然明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德軍南翼削弱,為了恢複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地區的防禦,德軍統帥部從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向蘇德戰場中央地段抽調了12個師,其中包括6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從而使德軍的南翼大為削弱。

在蘇軍勝利的影響下,巴爾幹地區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的反法西斯鬥爭進入高潮,特別是在國內政治形勢日趨尖銳的羅馬尼亞,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此起彼伏,空前高漲。在布加勒斯特、普洛耶什蒂和其他一些城市,根據共產黨的倡議成立了武裝的戰鬥小組,這些在當地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一個個堅決的規模不等的反法西斯鬥爭,對德國的法西斯統治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動搖作用。

羅馬尼亞人民反對壓迫者的鬥爭,目標越來越明確,組織越來越嚴密。1944年5月,在共產黨的努力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結成了工人統一陣線,6月22日,又就成立民族民主聯盟問題達成協議。資產階級的國家保皇黨和國家自由黨,同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一起參加了這個聯盟。羅馬尼亞共產黨同資產階級政黨結成同盟,旨在聯合全國一切力量與希特勒匪幫和安東尼斯庫法西斯政權進行頑強的鬥爭,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兵力兵器對比方麵,蘇軍具有明顯的優勢。由於羅馬尼亞是德國所需石油的主要供應國,也是其糧食和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還是通往巴爾幹的屏障。因此,盡管德國處於困境之中,卻仍在羅馬尼亞保留著強大的軍隊集團,計47個師和5個旅,其中包括3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第1航空隊的部分兵力和羅馬尼亞的航空兵軍負責支援該集團的行動。德軍的基本兵力,即德國第6集團軍的74個師在基什尼奧夫突出部擔任防守。為了做好抗擊蘇軍進攻的準備,敵人構築了工事完備。縱深梯次的防禦體係。但敵人的防禦同時也還存在諸多嚴重弱點。例如,其戰役預備隊沒有多少坦克兵力;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都集中配置在基什尼奧夫突出部,而突出部的根部則由戰鬥力不強的羅馬尼亞軍隊擔任防守;戰役縱深的預設防禦地區也沒有任何部隊防守。

蘇軍最高統帥部正確地判斷了所麵臨的情況,決定在雅西和基什尼奧夫地區實施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8月20日~29日)的意圖是:粉碎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域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迫使羅馬尼亞退出與法西斯德國結盟的戰爭。為了消滅敵軍集團,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投人由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和托爾布欣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2和第3方麵軍,以及由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少將指揮的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鐵木辛哥負責協調兩個方麵軍的行動。蘇德雙方兵力兵器對比,蘇軍具有明顯的優勢:兵力之比為125萬比90萬,1.4倍於敵;火炮之比為 16000 門比 7500門,2.1倍於敵;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為1870輛比400輛,4.7倍於敵;飛機之比為2200架比810架,2.7倍於敵。蘇軍對敵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形成了強大的包圍態勢,士氣高昂。所有這一切,為蘇軍實施大規模的具有戰略性進攻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提供了可能。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根據各方麵軍司令員的建議製定的戰役意圖是:在相距甚遠的雅西西北和賓傑裏以南兩地段同時突破敵防禦,向胡希、瓦斯盧伊和費爾丘地域沿向心方向發展進攻,合圍並殲滅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爾後向羅馬尼亞腹地高速發展進攻。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計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8月20日~25日),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第一梯隊各集團軍突破敵防禦,並與烏克蘭第3方麵軍會師。計劃規定的進攻速度:步兵每晝夜20~25公裏,快速兵團每晝夜30~35公裏。第二階段(8月26日~29日),企圖在合圍對外正麵向福克夏尼方向追擊敵人,並在烏克蘭第3方麵軍協同下消滅被圍集團。烏克蘭第3方麵軍進攻戰役的第1階段計持續7~8天,其任務是突破敵防禦,圍殲雅西-基什尼奧夫敵軍集團;第2階段則向列尼、伊茲伊爾方向追擊敵人。各集團的指揮官,親臨戰場,根據戰役企圖區分了加強兵器,給各兵團下達了任務。

烏克蘭第2方麵軍受領的任務是:突破雅西西北敵防禦,占領胡希、瓦斯盧伊和費爾丘等城市,奪取普魯特河的渡口,在烏克蘭第3方麵軍協同下粉碎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域的敵軍集團,防止該敵向巴拉德、福克夏尼撤退。最後,方麵軍應向福克夏尼方向實施進攻,以便可靠地掩護突擊集團指向喀爾巴阡山一側的右翼。

烏克蘭第3方麵軍接受的任務是:沿胡希方向突擊,並在烏克蘭第2方麵軍協同下殲滅雅西-基什尼奧夫敵軍集團,奪取列奧沃(胡希東南40公裏)、塔魯季諾夫和莫爾達夫卡一線。從而,向雷尼和伊茲梅爾總方向發展進攻,阻止敵人向普魯特河和多瑙河對岸撤退。黑海艦隊受領的任務是:對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濱河翼側實施火力支援,破壞敵近海交通線,摧毀敵艦艇,並使用航空兵對康斯坦薩和蘇利納基地實施密集突擊。

多瑙河區艦隊受領的任務是:向阿克爾曼(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西北及其以南輸送登陸兵,配合烏克蘭第3方麵軍強渡多瑙河。為了更好的被德軍占領的地區實施軍事打擊,使用集團軍和火箭炮群在集團軍的主要進攻方向上配合是一項很有必要的措施。許多師建立了支援步兵的炮兵群。團建立了迫擊炮群、直瞄火炮群,在有些情況下還建立了團炮兵群。在突破地段上,火炮密度達每公裏正麵240~280門,其中包括30~50門直瞄火炮和部分迫擊炮。

為了隱蔽進攻準備和突擊集團的真正集結地域,各方麵軍均采取旨在迷惑敵人的欺騙措施:模擬坦克和火炮的集中、軍隊的調動、突破的準備等,並以重炮火力破壞敵永備發射工事;隱蔽了位於基茨坎登陸場的真正的突擊集團,同時在基什尼奧夫方向建立了假的軍隊集團,並對假集結地域派高炮和航空兵進行掩護。結果,使德軍統帥部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部錯誤地判斷了蘇軍實施主要突擊的時間和方向。

8月19日,戰鬥的進程仍在繼續之中,通過在烏克蘭軍內的軍事偵察,蘇軍摸清了敵人的防禦部署,仍然保持著原來的態勢。8月20日,蘇軍經過炮火準備後便發起了雅西-基什尼奧夫戰略性進攻戰役。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27集團軍在3小時內便突破敵主要防禦地帶,中午強渡了巴赫盧伊河,突破第二防禦地帶。第6坦克集團軍遂進人突破口。下午2時,其所屬第5坦克軍投入交戰;l小時後,第5機械化軍也投入交戰。該集團軍的突然出現使德軍震驚不已。蘇軍坦克兵利用這一有利態勢,迅速前出到沿馬雷山構築的敵第三防禦地帶。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進攻也很順利,日終前,第37、第46、第57集團軍突破了敵主要防禦地帶,向縱深推進12公裏,在某些地域楔入了敵第二防禦地帶。戰役第一天,兩個方麵軍推進10~16公裏,敵損失9個師。

1944年8月24日,紅旗插上基什尼奧夫城頭。8月21日,在第27集團軍粉碎敵頑強抵抗後,就立即與第6坦克集團軍和航空兵協同,進行了奪取馬雷山第三防禦地帶的戰鬥。第52集團軍利用當天進入交戰的第 18坦克軍的戰果,擊潰了敵軍,中午解放了雅西市。這時,近衛第7集團軍在第23坦克軍的配合下占領了特古伏魯莫斯市。經過兩天戰鬥,烏克蘭第2方麵軍突破敵40公裏深的三道防禦地帶,把突破正麵擴大到的公裏,形成了迅速追擊敵人和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的有利態勢。烏克蘭第3方麵軍打退敵步兵和坦克的反突擊後,經過兩天戰鬥,推進近30公裏,把突破正麵擴大到95公裏。空軍第5、第17集團軍出動飛機6350餘架次,有力地支援了地麵部隊的作戰行動。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殲滅全數凶蠻的敵人,8月21日傍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下達命令:各方麵軍盡快在胡希地域封閉合圍圈,殲滅敵軍集團,以開辟進至羅馬尼亞主要經濟政治中心的道路。

8月23日日終前,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6坦克軍前出到伯爾拉德地域。第18坦克軍打響了奪取胡希的戰鬥。當天,烏克蘭第3方麵軍近衛第4軍和第7機械化軍已前出到普魯特河渡口,完成了正麵向東北的防禦。次日,第52集團軍和第18坦克軍解放了胡希,並前出到普魯特河,在那裏與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部隊會師。德軍25個師有 18個師陷入合圍。在合圍的對外正麵也同時展開了進攻。到8月24日日終前,蘇軍已推進到距被圍敵軍85~100公裏處。而此時,烏克蘭第3方麵軍左翼與第46集團軍與近衛機械化第4軍部分兵力和強渡德涅斯特河灣的登陸兵合兵一處,在航空兵和黑海艦隊、多瑙河區艦隊的艦艇支援下,合圍了羅軍第3集團軍,並沒有遭到有效的抵抗,沒過多久,該集團軍很快就投降。到8月27日日終前,在普魯特河以東被圍的敵軍集團也停止了抵抗。蘇軍2個方麵軍同時向布加勒斯特和伊茲梅爾方向發展進攻。8月26日,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全境解放。8月27日,福克夏尼築壘地域已被突破。到8月29日,烏克蘭第3方麵軍解放了土耳恰、加拉茨、布斯伊拉。康斯坦察和蘇利納等市。直到現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宣告結束。到9月3日,被圍德軍零星集群被徹底肅清。

通過8月20日至9月3日的作戰,蘇軍共殲敵22個師,其中含被圍的18個師,消滅了第一線羅軍的幾乎全部師,使敵遭受重創。蘇軍則向縱深推進320~350公裏,進入了羅馬尼亞內地,向保加利亞方向挺進。

2解放羅馬尼亞

由於德軍在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區的慘敗,羅馬尼亞的政局也因此發生了風起雲湧的變化:羅馬尼亞的反法西斯力量在共產黨領導下,於8月23日舉行了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尼斯庫的法西斯統治,成立了新政府。8月24日,羅馬尼亞新政府聲明退出法西斯集團,並對德宣戰。為了鎮壓起義,德軍於8月24日晨野蠻地轟炸了羅馬尼亞首都,並向布加勒斯特發動了進攻,妄圖通過“采取一切手段把羅馬尼亞從歐洲版圖上抹掉,讓羅馬尼亞人作為一個民族不複存在”。8月29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給烏克蘭第2、第3方麵軍下達了徹底殲滅在羅馬尼亞的德軍的新任務。8月30日,烏克蘭第二方麵軍占領了羅馬尼亞石油工業的中心——普洛耶什蒂。8月30日和31日,第6坦克集團軍、第53集團軍以及以圖多爾·弗拉季米列斯庫命名的羅馬尼亞誌願軍步兵第1師的部隊,開進布加勒斯特。蘇軍會同在作戰士隸屬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羅馬尼亞軍隊,於10月25日完全肅清了羅馬尼亞境內的占領者。

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人民武裝起義後,取締了德國駐布加勒斯特辦事處,將德軍軍官押往他處。9月5日,烏克蘭第3方麵軍已進軍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邊境。蘇聯政府因此宣布,即刻起:蘇聯將同保加利亞處於戰爭狀態。在這種極為有利的形勢下,保加利亞共產黨加緊了武裝起義的準備。9月5日,保加利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和人民解放起義軍總司令部製定了武裝起義計劃。根據保加利亞工人黨和祖國陣線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強大的反法西斯群眾運動的熱潮。索非亞、普羅夫迪夫、瓦爾納市等城市的工人紛紛上街遊行。9月7日,普列文的勞動群眾攻占了監獄,釋放了大批政治犯。9月8日,全國舉行大罷工。在這種形勢下,蘇軍在幾乎沒有保加利亞軍隊抵抗的情況下開進了保加利亞領土,成為促進該國人民革命的強大因素。9月9日夜,在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下,索非亞市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法西斯集團被推翻。全國政權轉入祖國陣線手中。保加利亞與德國斷絕關係,對德宣戰。9月16日,烏克蘭第3方麵軍在市民的熱烈歡迎下開進保加利亞首都。第二天,經改編後的保加利亞軍隊在作戰上隸屬烏克蘭第3方麵軍,同法西斯軍隊一直打到戰爭結束。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解放,更加鞏固了蘇聯武裝力量的戰略態勢,使得蘇軍從四麵逼進第三帝國。

3基什尼奧夫戰役

在蘇德戰場上,經過長期而又浩大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後,局麵對蘇軍來講,已是勝勢已定,蘇軍烏克蘭第2、第3方麵軍在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協同下,粉碎了敵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消滅德軍22個師,擊潰羅軍幾乎全部在戰場上的師,導致了蘇德戰場南翼德軍防禦的崩潰,改變了巴爾幹地區整個的軍事政治形勢。使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和伊茲梅爾地區獲得解放,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退出與法西斯德國結盟的戰爭,並對德宣戰。通過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和爾後的進攻,蘇軍在510公裏寬的廣大地區突破了敵人的戰略防線,向縱深前進了750公裏。到9月底,蘇軍已前出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西部邊境,為在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發展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場戰役不僅在當時的戰局下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就是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它是短時期內圍殲敵重兵集團的典型戰例之一,是實施合圍戰役的同時又在複雜的山林戰區條件下在對外正麵實施迅猛進攻的富有教益的範例,是蘇聯軍事學術高度發展的生動體現。這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與其他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既有相同之處,亦有相異之點。例如,這次戰役與白俄羅斯戰役一樣,在建立合圍對內正麵的同時,在相距被圍之敵85~100公裏的距離上建立了移動的對外正麵;分割並各個殲滅敵人是對付被圍敵軍集團的基本方法。與其他合圍戰役不同的是,在這次戰役中,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機械化軍和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18坦克軍的部分兵力,是與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52集團軍和烏克蘭第3方麵軍第37集團軍的步兵兵團一起在合圍對內正麵轉入防禦的,其任務是阻止敵人向普魯特河對岸撤退;而近衛第4集團軍、第5突擊集團軍、第57集團軍和第37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則實施進攻,以分割被圍的敵軍集團。這時,炮兵、航空兵則對突圍之敵實施炮兵和航空火力突擊。

這場戰役中,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蘇軍的各方麵軍和集團軍能夠正確的選擇攻破敵軍的防禦缺口,並在此基礎上投人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從而使得蘇聯的一次次進攻能夠順利的實施。這是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的又一突出特點。烏克蘭第2方麵軍把主要突擊方向選在羅軍第4集團軍與德軍第8集團軍的接合部,該接合部沒有永備工事,防禦兵力薄弱,而且該方向是通往普魯特河渡口和進人德軍主力之一第6集團軍後方的捷徑。烏克蘭第3方麵軍也同樣把防禦薄弱的德、羅軍的另一個接合部選為主要突擊方向,出敵意料之外。這兩個方麵軍均在各自的主要突擊方向上高度集中了兵力兵器,從而保障了強大的首次突擊。據統計,這兩個方麵軍在突破地段上集中了67~72%的步兵、61%的火炮和迫擊炮、85%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幾乎全部航空兵,從而形成了很高的戰役密度:每公裏正麵近240~280門76毫米以上的火炮和追擊炮、35~77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的第三個突出特點是蘇陸軍與海軍、航空兵之間的密切協同。戰役中,地麵軍隊與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之間保持了密切協同,並適時地得到了航空火力的支援。進攻一開始,各方麵軍的空軍集團軍對敵實施了不間斷突擊,保障了地麵軍隊的高速進攻。兩個空軍集團軍都最大限度地靠近前線:轟炸機和強擊機機場距前線30~40公裏,殲擊機機場距前線僅20~25公裏。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的第四個特點是:軍隊的縱深戰役布勢對向戰役縱深迅猛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例如,編入烏克蘭第2、第3方麵軍突擊集團的5個集團軍中,第27、第37集團軍都編為兩個梯隊,而第57集團軍則編為三個梯隊,從而保障了兵力的及時增強。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第二(第三)梯隊和預備隊投入交戰主要是為了擴大突破地段;第37集團軍則是為了粉碎敵人的突圍企圖。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的第五個特點是:有效地使用了快速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與蘇聯衛國戰爭的其他戰役不同,在這次戰役中坦克集團軍不是在完成對敵防禦戰術地幅突破時,而是用在摧毀敵防禦戰術地幅之後才進入突破口進行交戰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快速集群和第37集團軍,都在戰役第二天投入交戰,用於消滅敵預備隊,完成對第二防禦地帶的突破以及在戰役縱深繼續發展勝利。值得強調的是,在突破敵防禦後,烏克蘭第2方麵軍還有第二梯隊的1個集團軍和2個軍(13 個步兵師),烏克蘭第3方麵軍總共還有12個步兵師。l個摩托步兵旅和1個坦克旅尚未動用。由於保存了如此強大的預備隊,各方麵軍就能在合圍對外正麵順利發展進攻,並能加強負責殲滅被圍之敵的兵力,以及完成其他任務。

在合圍對外正麵追擊敵人時,快速集群也起了重要作用。這時,快速集群都是在寬大正麵沿獨立方向遂行任務。例如,在追擊敵人時,第6坦克集團軍進攻的地帶寬24~50公裏,每個軍都在兩個相隔3~20公裏的方向上作戰。由1個加強坦克旅或1個機械化旅組成的軍先遣支隊通常脫離主力20~30公裏。追擊速度達每晝夜30~35公裏到40~60公裏,有時甚而至於達70公裏。

4南斯拉夫解放

蘇軍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擊潰了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從而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獲得解放。蘇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內並進抵南斯拉夫邊境。巴爾幹半島的形勢發生了劇烈變化。

在貝爾格萊德戰役中,蘇軍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的指揮員在組織協同。鑒於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的德軍交通線麵臨嚴重威脅,德軍統帥部被迫於1944年8月26日命令所屬兵團從希臘北撤。

戰果的擴大,更加堅定南斯拉夫人民必勝和信心,此後的解放鬥爭活動空前高漲,人們懷著對法西斯治者的仇恨,拿起武器給予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重創,從而使廣大的地區獲得解放。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與國內外敵人的嚴酷鬥爭中不斷成長、壯大,至1944年9月,已擁有15個軍(50個師)、2個戰役集群(每1個集群由2個旅組成)、16個獨立步兵旅和130支遊擊隊,共約40萬人。他們鬥誌昂揚,且富有戰鬥經驗,頗有戰鬥力。與此同時,南斯拉夫共產黨人還領導人民群眾在解放區進行了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在各族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權。

然而,直至1944年9月前,南斯拉夫所有重要城市、主要鐵路和公路仍被敵人所控製。德軍魏克斯元帥指揮的F集團軍群(轄第2坦克集團軍、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和一些獨立部隊),繼續在南斯拉夫土地上肆虐。南斯拉夫境內的敵軍總數近至50多萬人。

1944年9月底,蘇聯元帥托爾布欣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進抵保南邊界維丁地域;而南麵,保加利亞第l、第2、第4集團軍在皮羅特到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三國交界處的正麵上展開。蘇軍已有可能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反抗德國侵略者的鬥爭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

直到1944年秋天,蘇南軍隊合力對駐塞爾維亞的敵軍,特別是在貝爾格萊德方向的敵軍實施決定性突擊的條件已經成熟。

參加貝爾格萊德戰役的蘇、南、保三國軍隊,此時已發展壯大。官兵的萬人,火炮和迫擊炮4477門,坦克和自行火炮421輛,飛機約1300架,作戰艦艇約80艘(多為裝甲艇)。而其中,蘇軍方麵參加戰役的有:烏克蘭第3方麵軍所屬第57集團軍、空軍第17集團軍、近衛第4機械化軍。第236步兵師、第5獨立摩托化步兵旅、近衛築壘地域以及多瑙河區艦隊,總計火炮、追擊炮和火箭炮多達35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58輛,飛機1292架,作戰艦艇約80艘。而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基本兵力,即第57集團軍、近衛第4機械化軍由拉杜耶瓦茨、庫拉、維丁地域向貝爾格萊德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烏克蘭第2方麵軍所屬第46集團軍近衛第10步兵軍和空軍第5集團軍一部,配合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行動。南斯拉夫方麵參加戰役的有:第1集團軍級集群(無產者第1軍、第12軍和由數個師編成的1個戰役集群),第13、第14、第15.第16軍;保加利亞方麵參加戰役的有:第1、第2、第4集團軍。與蘇、南、保三國作戰的敵軍有:官兵15萬人,火炮和追擊炮 213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 125輛,飛機 352架。雙方兵力兵器對比,蘇、南、保三國軍隊居優勢地位。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兵力比敵軍多3.4倍,炮兵多11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2.4倍,飛機多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