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尼米茲海軍上將為代表的一方,認為這條進攻路線上的主要島嶼麵積都比較大,日軍部署的兵力也相應較多,所以遭到的抵抗一定較激烈,付出的傷亡也會大一些。而且這條進攻路線的側翼和後方都暴露在中太平洋地區日軍麵前,進攻態勢並不理想,隻能采取步步為營的戰略逐步推進,其攻擊速度可想而知。相反,從中太平洋發動攻勢,可將日軍在太平洋上的部署攔腰截斷,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這對於日本而言是致命的。而且中太平洋所要奪取的,大多是相距遙遠的一些麵積較小的珊瑚礁和島嶼,即便日軍在這些島嶼上的防禦比較堅固,也會由於麵積小而力量單薄、彼此距離遠而難以得到增援和補充,容易為美軍各個擊破。加之這條路線與美軍後方基地之間的路程較近,能節省部隊與運輸船隻,從而迅速結束戰爭。
表麵上看是進攻路線之爭,實際上卻反映出美國陸海軍之間的深刻矛盾。因為如果從西南太平洋發起攻擊,主要依靠陸軍實施地麵進攻,海軍隻不過擔任保護海上運輸、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麵作戰,並掩護陸軍近海側翼的次要任務。而從中太平洋展開進攻,關鍵是掌握製空權與製海權,海軍的航母編隊將是絕對的主力。由於所需占領的島嶼麵積較小,地麵戰鬥隻需要小規模陸軍部隊,海軍才是主角。因此這場爭論,雙方都分別得到了陸海軍頭麵人物——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上將和海軍總司令金上將的鼎力支持。
由於這個問題事關重大,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進行了極其慎重和細致的研究,最後決定采取以中太平洋為主、西南太平洋為輔的雙管齊下戰略。這樣既可避免單線進攻易遭日軍集中全力抗擊和暴露側後的危險,又能迷惑日軍,使其難以判斷美軍的主攻方向,分散日軍兵力和注意力,為戰略進攻的順利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之所以選擇中太平洋為主攻方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隨著美國軍事工業全麵轉入戰時生產,大批航空母艦和登陸艦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軍部隊擁有了一支以航母為核心的具有極高機動力和極強突擊力的艦隊,能夠確實保證掌握製空權和製海權。
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美軍先後組織了新喬治亞島戰役、吉爾伯特群島戰役、馬紹爾群島戰役,隨後的進攻矛頭直指馬裏亞納群島。
2“阿”號作戰計劃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1944年1月開始的馬紹爾群島戰役中,不但沒能出海迎戰,反而退至帛琉群島,直接導致了馬紹爾群島於4月失守。這引起了日本內閣和陸軍對海軍的強烈不信任,甚至有些人提出放棄馬裏亞納群島,但日本大本營非常清楚馬裏亞納的重要性,決定沿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新幾內亞群島西部建立必須絕對予以確保的防線——“絕對國防圈”,馬裏亞納是該防線的核心。
日軍自1944年2月起,開始著手加強該地區的防禦。由於以前馬裏亞納群島是海軍負責防禦,島上的陸軍部隊很有限,大本營計劃將中國戰場上的第3和第13師團調往中太平洋,以加強該地區的地麵部隊。但這兩個師團在中國戰場上一時無法脫身,大本營隻好於2月10日將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第29師團調到馬裏亞納,陸軍部還將新組建的8個支隊也調到該地區。
2月25日,日軍大本營將中太平洋地區所有陸軍部隊整編為第31軍,由小煙英良中將任軍長,規定該軍服從於聯合艦隊司令的調遣。從3月起,日軍進一步動員大批船隻向該地區調集部隊,至5月下旬,31軍已擁有5個師團又8個旅團,分別防守馬裏亞納、特魯克、小笠原和帛琉等島嶼。其中部署在馬裏亞納群島的是2個師團又2個旅團,約6萬餘人。但防禦工事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計劃要到11月方能完成。此時,火炮掩體幾乎沒有,地雷和鐵絲網也沒鋪設,總體防禦根本談不上堅固。
日軍企圖在第一航空艦隊和第一機動艦隊實力有所恢複後,尋找戰機與美軍決戰,爭取扭轉戰局。決戰計劃原是聯合艦隊司令古賀峰一海軍大將(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在從新不列顛島北端的臘包爾起程,前往位於臘包爾東南方的前線航空基地視察途中,被美海軍少將米切爾成功攔截,山本死後由古賀峰一接任聯合艦隊司令)主持製定的,代號為“阿”號作戰。
根據“阿”號作戰計劃,第5岸基航空隊和第1機動艦隊的艦載航空兵將在馬裏亞納群島對來犯之敵實施兩麵夾擊,以抵消美軍航母編隊艦載機在數量上的優勢。日本海軍計劃用於馬裏亞納群島決戰的主力第1機動艦隊是1944年2月由第2第3艦隊合並組成的,幾乎包括了聯合艦隊所有主要水麵艦艇,共有航母9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31艘,艦載機439架,由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任司令,具體編製如下:第一航空戰隊:大風、瑞鶴、翔鶴3艘航空母艦,第601航空隊,作戰飛機225架;第2航空戰隊:隼鷹、飛鷹、龍鳳3艘航空母艦,第652航空隊,作戰飛機130餘架;第3航空戰隊:千代田、千歲、瑞鳳3艘航空母艦,第653航空隊,作戰飛機90架。
日軍大本營也深知這支艦隊與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編隊在實力上存在較大差距,所以決定第5岸基航空隊與之配合作戰,充分發揮艦載航空兵與岸基航空兵的協同威力。第5岸基航空隊分為3部分,分別部署在帛琉、馬裏亞納和雅浦3地,每一處的航空隊都擁有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和偵察機。日本大本營還在“阿”號作戰計劃中明確指出:“集中我大部分決戰兵力,準備在敵軍主要反攻的正麵,一舉殲滅敵艦隊,以挫敗敵軍的反攻企圖。”
自聖克魯斯航空母艦大戰之後,日本人還重建了自己的航空母艦兵力。第一機動艦隊現擁有的9艘航空母艦中的3.3萬噸級的“大鳳”號就裝上了厚厚的裝甲飛行甲板,可以承受住美軍俯衝轟炸機投下的炸彈攻擊。同時,還得到了一大批新型的艦載機,其中包括改進型“零”式戰鬥機、“天山”式艦載魚雷攻擊機。這種艦載機全長10.86米,翼展1489米,重5.2噸,時速為482公裏,可攜帶1枚800公斤炸彈或1條改進型魚雷,機載2挺7.7毫米機槍。這些新型戰機的特點是:速度快、靈活性好、攻擊力強。
但是,由於飛行員損失過多,來不及補充,使日軍缺少具有實戰經驗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派到航空母艦上去的飛行員幾乎沒有經過多少訓練。一位日軍飛行教官這樣說:“海軍迫切需要飛行員,那些在戰前甚至連做夢也沒想過能接近戰鬥機的人,現在都被派去駕機打仗了。”
3月31日,古賀在前往菲律賓途中座機遭遇暴風,機毀人亡。豐田副武海軍大將接任聯合艦隊司令。
5月3日,豐田接到了大本營發起“阿”號作戰的指令,他隨即向所屬各部下達了作戰指令。但是,日軍大本營被美軍的“雙管齊下”所迷惑,一直認為美軍的主攻方向是在新幾內亞群島西北部和加羅林群島西部,將帛琉群島海域作為決戰地域。因此,錯誤地將兵力調往新幾內亞群島,而馬裏亞納群島的防禦被嚴重忽視了。
6月11日,美軍航母編隊開始襲擊馬裏亞納群島,日軍仍認為這是美軍牽製性的行動。直到6月13日,美軍登陸編隊出現在塞班島海域,並開始炮擊塞班島,這才清楚美軍的意圖。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於當天下午17時30分下令暫停在新幾內亞群島的作戰,並命令第17機動艦隊和第5岸基航空部隊調去新幾內亞群島參戰的部隊火速歸還建製。
此時,第5岸基航空部隊已在新幾內亞群島遭到不小的消耗,而且飛行員中很多人得了“登革熱”病,無法執行作戰任務,日軍隻得從橫須賀海軍航空兵中抽調120架飛機組成8幡航空隊,由鬆永貞市中將任司令,火速南下參戰。
6月15日,豐田副武大將下達執行“阿”號作戰計劃的決戰令,並命令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進攻馬裏亞納群島海域之敵,殲滅美艦隊”。5分鍾後,豐田大將又發出另一封電報,重複了東鄉元帥在對馬海戰時所發出的名言: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我軍將士務須全力奮戰。
小澤不敢怠慢,火速率第1機動艦隊向馬裏亞納出擊,氣勢洶洶地殺向烽火連天的塞班島海麵。
3火雞大捕殺
在美軍攻占馬紹爾群島之際,尼米茲即決定繞過日軍堅固設防的加羅林群島,直接向馬裏亞納群島開刀。以奪取西太平洋的海空控製權,切斷日本本島與南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下一步向帛琉、菲律賓、台灣和小笠原群島進攻打開通路,並為對日本本土實施遠程轟炸創造條件。
1944年3月11日清晨,美海軍司令金上將和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來到白宮,請求羅斯福總統批準立即向馬裏亞納進軍的作戰計劃。羅斯福在橢圓形辦公室裏接見了他們。這一天,羅斯福的身體看起來不大好,麵色憔悴,雙手顫抖,但他仍然是滿臉笑容,充滿必勝的信心。他坐在輪椅上,很仔細地聽著部下的報告,並當即批準了兩位將軍的作戰部署。同時又指出,即將打響的馬裏亞納群島之戰,很可能是太平洋戰爭最後的一次大海空戰,必須抓住這一戰機,徹底打垮敵人。最後議定,此次馬裏亞納作戰的主攻方向是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
商定完作戰計劃之後,羅斯福又用手中長長的指示杆指點著牆上那幅太平洋海圖。隻見他手中的指示杆從琉黃列島起,經塞班島、關島向東,一直點到雅皮島附近為止。羅斯福兩眼堅定而冷峻地注視著海圖,就像一位嚴謹的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一樣,對尼米茲將軍問道:“請問將軍,你知道這一帶是什麼地方嗎?”
“報告總統閣下,這一帶長約2000公裏,海水深度約8000餘米,最深處1.1萬多米,是已知的太平洋最深處。總統閣下,您所指的這一條弧線被稱作馬裏亞納海溝,也稱作西太平洋大海溝。”
尼米茲海軍上將出於一種職業的本能和豐富的海洋知識,對羅斯福的提問對答如流。
“哈哈,切斯特,你真不愧是美國海軍的統帥!”羅斯福眨動著綠色的眼睛,高興地說,轉而又嚴肅地叮嚀道:“我以盟軍最高統帥的名義命令你,並請你向麥克阿瑟將軍轉達,你的艦隊在麥克阿瑟將軍配合下,必須在馬裏亞納海域給日本聯合艦隊開掘一個最後的墳場。”
“是,總統閣下!”
當天中午,他們在總統辦公室裏共進午餐。飯後,尼米茲將軍立即飛回太平洋,帶著美國總統的命令衝鋒陷陣去了。
尼米茲將軍到達珍珠港後,馬上親自組織製定了代號為“征糧者戰役”的馬裏亞納作戰計劃,並將D日(登陸日)定在6月15日。
為保證“征糧者戰役”的順利進行,尼米茲將軍在戰前積極進行了各項戰役準備。在馬紹爾群島擴建和新建的海空軍基地,集中了盡可能多的兵力:登陸兵力12萬多人,支援作戰的艦隻640餘艘,其中僅米切爾海軍中將的第58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就有各型艦隻90餘艘,輕重航空母艦15艘,作戰飛機956架。這樣,再加上第7航空隊的岸基飛機620架,就有將近1600架作戰飛機。
1944年6月6日清晨,幾乎和盟軍在歐洲開始的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登陸戰——諾曼底登陸戰發起的同一時刻,在中太平洋上,尼米茲將軍麾下氣勢不凡的第5艦隊,以米切爾中將龐大的第58特混艦隊為開路先鋒,從馬紹爾群島出航了。緊接著,500餘艘各型艦船,載運著4個半加強師,總計12萬餘人及大量作戰武器,也從四麵八方浩浩蕩蕩地殺向馬裏亞納。
就這樣,日美雙方共有近3000架飛機、21艘航空母艦及近千艘各型戰艦,一起劈波斬浪,殺氣騰騰地向馬裏亞納海域彙集而來,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航空母艦大戰就要爆發了。
1944年6月12日至14日,為保證登陸部隊順利上岸,美軍第58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在關島以東170海裏的海麵上,出動了208架“惡婦”式戰鬥機和240架艦載轟炸機,對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等日軍基地和機場進行了猛烈的轟炸,使日軍岸基航空兵遭到了沉重打擊。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僅飛機就損失500餘架,一下子就使第61航空戰隊的戰力損失過半,這就為美軍下一步的登陸和海戰減輕了很大的壓力。
6月15日清晨,就在豐田副武海軍大將下達發動“阿”號作戰令的同時,美海軍陸戰隊指揮官史密斯中將指揮兩個師共計2萬餘人,於8時30分開始了對塞班島的大舉登陸,與守島日軍展開了殊死拚殺。
此時,正在指揮日軍第一機動艦隊向馬裏亞納進擊的小澤治三郎中將,聞此消息更是心急如焚,趕緊命令艦隊全速前進。
小澤艦隊正向馬裏亞納開來的消息,正是美國人盼望已久的。因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早就想同日軍航空母艦艦隊一決雌雄,想不到這一次它們竟然傾巢出動了。
真是冤家路窄,當年參加偷襲珍珠港的“翔鶴”號和“瑞鶴”號航空母艦也隨小澤出動了,它們企圖再展當年的輝煌。但是,小澤的第1機動艦隊隻有各型艦載機400餘架,而其主要對手米切爾的第58特混艦隊共有各型飛機900多架。小澤的兵力明顯處在劣勢,但小澤認為形勢比較有利。小澤預計,戰鬥將會在關島附近海域日軍岸基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內、美軍飛機的作戰半徑以外的海域展開。這就是說,他可以攻擊美國人的航空母艦,同時又能使自己的艦隊處在美機的攻擊距離之外。另外,還有一點對他有利的是,他不用像美軍那樣去保護登陸的灘頭陣地。
這次的戰陣布局與兩年前的中途島海空戰非常相似,隻是在角色上打了個顛倒。中途島是日軍入侵,美國人嚴陣以待;而馬裏亞納則是美國人進攻,日本人防守。兩次唯一的相同之處則都是以日本人失敗告終。
當尼米茲將軍得知日軍航空母艦中有3年前偷襲珍珠港的“翔鶴”號和“瑞鶴”號時,眉開眼笑地對一位參謀說道:“你趕快把電報拍給斯普魯恩斯將軍和米切爾將軍,通知他們,這次海空戰隻要一打響,就不要放跑我們的死對頭。”
“死對頭?”參謀不解地問道。
“是的,日軍的航空母艦‘翔鶴’號和‘瑞鶴’號。”
“是,將軍,我立即發報。”
“告訴他們,我希望幾天後就能收到他們擊沉這兩艘航空母艦的告捷電報。歐洲的盟軍已經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了,這是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創舉。我們太平洋艦隊也不能比他們遜色。打好馬裏亞納群島這最後一次大海空戰,回頭我邀請在這次大海空戰中有功的官兵們,到東京去共進午餐。這些話請你都寫在電文裏。”
“是,將軍。”
1944年6月17日,收到尼米茲上將的電報後,美軍中太平洋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將軍立即向米切爾將軍下達了作戰命令:“我航空兵力首先應摧毀敵航空母艦,然後攻擊敵戰列艦和巡洋艦,使其減速或喪失戰鬥力。以後,如敵繼續求戰,戰列艦編隊應以艦隊行動殲滅敵艦隊;如敵人撤退,則擊沉其掉隊或受傷的軍艦。對敵作戰,必須全力發動猛烈攻擊,務求全殲。”
第58特混艦隊在奉命駛入塞班島西部海域時,為了便於作戰,米切爾將艦隊分為5個突擊大隊。具體是:
克拉克海軍少將指揮的第1特混大隊;蒙哥馬利海軍少將指揮的第2特混大隊;裏夫斯海軍少將指揮的第3特混大隊Z哈裏爾海軍少將指揮的第4特混大隊;李海軍少將指揮的第5特混大隊。
每個特混大隊之間相距約12海裏,全部與風向成90度角一線展開。這樣,每艘航空母艦就可以互不幹擾,隨時都能同時轉向頂風方向,讓飛機起飛,或者轉向順風方向,來收回自己的艦載機。就這樣,米切爾龐大的第58特混艦隊,在波濤洶湧的馬裏亞納西部海麵上已擺開陣勢,嚴陣以待。
6月19日淩晨,馬裏亞納西部海域烏雲低垂,狂風大作,惡浪滾滾。作為攻擊日,氣候極不理想。淩晨3時30分,小澤海軍中將派出了第一批16架偵察機;4點15分,又派出第2批13架偵察機;24點25分,第3批13架偵察機又騰空而起。戰幕尚未拉開,小澤的3批偵察機已先後振翅向東方380海裏遠的海空飛去。
6時34分,首批偵察機在塞班島以西160海裏處發現了由美5艘大型航空母艦組成的一支特混艦隊;第2批偵察機也發現了另一支美艦隊;第3批偵察機則在關島以西70海裏處發現了由3艘大型航空母艦組成的美特混艦隊。這樣,小澤基本摸清了美軍全部兵力的分布狀況。
得到這些情報後,小澤立即製定了出擊計劃。他自恃日本經過改進的轟炸機和魚雷機已成功地將作戰半徑延伸到400海裏,他還知道美國人的各種類型飛機由於“惡婦”式戰鬥機續航力的限製,僅能在220~280海裏的範圍內作戰。因此,小澤決定從380海裏的距離上實施第一次進攻,給美艦隊以先發製人的打擊。然後,乘美艦隊混亂之機,再發起200海裏乃至250海裏的攻擊。這就是小澤自己為之得意的新“外圍殲擊”戰術。另外,小澤還把取勝的希望寄托於關島等處的日本機場和岸基飛機上,其實這些飛機根本不可能幫上他的忙。
盡管小澤還不知道大部分岸基飛機已被美國人的戰機所摧毀,但當時整個形勢對日本人來說還是比較有利的。因為當時發現的美艦隊與小澤艦隊前衛相距約為300海裏,與小澤主力相距約為400海裏,這正是小澤中將夢寐以求的先發製人的理想打擊距離。更令小澤慶幸的是,由於美國人的偵察機巡邏半徑比較小,美方至今還沒有發現小澤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