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勵誌篇——挑戰一切困境與壓力(5)(1 / 3)

有個人在小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那時他總是認為父親沒有死,是因為不愛他才拋棄他逃跑了。等他長大後,一輩子都懷有一種無意識的恐懼,害怕被親友、老板和社會拋棄。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始終很幼稚地認為父親不再愛他了,拋棄了他。

人們是如何將自我扭曲的呢?如果我們稍微思考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更多的是心理根源。如果一個人總是像小孩兒一般幼稚地認為,他受到尊重和喜愛是有條件的,並認為隻有按照別人的期望去行事才是合理的。如果內心沒有信念,總是依靠外在的標準,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冷漠的人、一個無情的人,隻有獲取更多的自私才能抵消他內心深處的不安。他此後的生活也將變得極為悲慘,企圖尋找神奇的救助者,並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奇跡。

有些人總是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把自己禁錮在自我的小天地裏,或是自戀或是自悲,深受其害卻還不知,自戀和自悲都是一種病態的心理。隻有培養出一個健全的人格,才能保持內心的和諧,才能與他人友好相處。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心態,逐步學會正確地對待自己,這樣才能有著豐富的自愛內涵。同時也要學會尊重自己,這樣的自尊是對自己的肯定,而要學會尊重自己,就必須拋棄不切實際的想法,既不要自以為是,也不要自我拋棄。

拋棄一切不切實際的想法,擁有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熟起來,才能自立於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

什麼是全然的快樂

文/佚名

在很早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他的財富在整個國家都無人能比。雖然他非常有錢,但卻過得很不快樂。他可憐自己空有這些錢財,卻從來沒有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他常常對人們說:“我的錢可以買到很多的東西,可是卻買不到快樂。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了,這麼一大筆錢財不就沒有用了嗎?我想還是在有生之年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買快樂吧,如果我能買到一次全然的快樂,也就死而無憾了。”

於是,他變賣了所有家產,換成一袋黃金,放在一個特製的錦囊中。他對人們說:“如果有誰能給我一次純粹的全然的快樂,哪怕隻有一刹那,我願意把這些金子送給他。”

他開始四處去尋找可以給他快樂的人。每到一處他就向人們詢問:“誰能給我全然的快樂的秘方?什麼樣的快樂才是人間純粹的快樂呢?”

人們的回答總是讓他不滿意,因為他們所說的那些他都擁有了。在人們所認為的有很多金錢,就會快樂;有很大的權勢,就會快樂;擁有的越多,就會越快樂。在他看來這些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快樂的,這使他更疑惑:“難道這個世界真的沒有全然的快樂嗎?”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偏遠的廟宇,聽說那裏有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高僧。

他找到那位正坐在大樹下閉目養神的高僧,問道:“大師!人們都說你是無所不知的,請問我怎麼才可以得到全然的快樂秘方?我可以用我所有的金錢來換。”

“你為什麼要買全然的快樂秘方呢?”高僧問道。

他說:“因為我隻有很多錢,但我得不到快樂,這一生也從未經曆過全然的快樂。”

高僧說:“是這樣啊,我這裏就有一個全然快樂的秘方,不過它的價格很昂貴,你準備的錢夠了嗎?”

“我的全部財產全都在這了。”說著,他把懷裏裝滿黃金的錦囊遞給了高僧。高僧一把搶過錦囊,看也不看一眼,跳起來轉身就跑掉了。

有錢人一時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等他回過神來,才知道自己的錢全被人家搶走了。他大叫起來:“搶劫了!救命呀!”可是在偏僻的廟宇裏根本就沒人能聽見。他一看沒辦法,隻好拚命地去追趕那位高僧。

他跑了很遠的路,累得滿頭大汗,渾身燥熱,卻再也看不見高僧的影子了,他絕望地跪倒在山崖邊的一棵大樹下痛哭。沒有想到自己費盡千辛萬苦,花了幾年的時間,不但沒有買到快樂的秘方,還丟失了所有的錢財。

就在他哭到聲嘶力竭,絕望到了頂點的時候,他突然一抬頭,發現被搶走的錦囊就掛在大樹的枝丫上。他取下錦囊,發現裏麵的黃金一點也沒有少。一瞬間,一股難以言喻的、純粹的、全然的快樂充滿了他的內心。

快樂離我們並不遠,隻是我們迷失了。快樂是由心生的,而心是由事而定,事是要靠自己去做的。全然的快樂是一種純粹的、來自於心靈的、一瞬間的,卻讓人永生陶醉其中的那種快樂。

用愛心化去仇恨

文/佚名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我們有什麼理由,仇恨總是不

值得的。

在一個古老的國家,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時,他的3個兒子也都長大了,他想把自己的家產傳給3個孩子中的一個。但他又不把這些財產均分,於是在分財產之前,他讓3個兒子外出遊曆做生意。

臨行前富商把3個兒子叫到身邊,對他們說:“你們一年後都要趕回到我這裏,因為那時是我決定誰來繼承財產的時候。我的財產不想分割,集中起來才能有更大的力量去做更大的生意。你們隻管去吧,誰都會有機會得到這份財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