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數月,人們漸漸發現了兩個鞋匠的不同。於是第二個鞋匠的鋪麵裏越來越冷清,而去第三個鞋匠那兒補鞋的人越來越多。最終,第二個鞋匠的鋪了也關門了。
日子就這樣持續下去,第三個鞋匠依然和從前一樣兢兢業業為這個城市的居民服務。當他漸漸老去時,他開始真正懂得了老鞋匠那句囑咐的含義:要創新,而且不能有貪念,否則必然會為社會所淘汰。
再過了幾年,鞋匠的確老了,這時又有幾個年輕人上門來學這門手藝,當他們學藝將成時,鞋匠也同樣向他們囑咐了那句話:“千萬記住,補鞋底隻能用四顆釘子。”
三個鞋匠對師父的囑咐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但隻有一個人悟出了其中的真諦。不要墨守成規,也不能違背道德準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生存。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文/閆金城
有一個非常勤奮的青年,很想在各個方麵都比身邊的人強。經過多年努力,仍然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向智者請教。
智者叫來正在砍柴的三個弟子,囑咐說:“你們帶這個施主到五裏山,打一擔自己認為最滿意的柴來。”
年輕人和3個弟子沿著門前湍急的江水,直奔五裏山。
等到他們返回時,智者正在原地迎接他們——年輕人滿頭大汗、氣喘籲籲地扛著兩捆柴,蹣跚而來;兩個弟子一前一後,前麵的弟子用扁擔左右各擔四捆柴,後麵的弟子輕鬆地跟著。正在這時,從江麵飛來一個木筏,載著小弟子和八捆柴,停在智者的麵前。
年輕人和兩個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語;惟獨劃木筏的小弟子,與智者坦然相對。
智者見狀,問:“怎麼啦,你們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
“大師,讓我們再砍一次吧!”那個年輕人請求說,“我一開始就砍了六捆,扛到半路,就扛不動了,扔了兩捆;又走了一會兒,還是壓得我喘不過氣,又扔掉兩捆;最後,我就把這兩捆扛回來。可是,大師,我已經很努力了。”
“我和他恰恰相反,”那個大弟子說,“剛開始,我倆各砍兩捆,將四捆柴一前一後掛在扁擔上,跟著這個施主走。我和師弟輪換擔柴,不但不覺得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最後,又把他丟棄的柴挑了回來。”
用木筏的小弟子搶過話,說:“我的個子矮,力氣小。別說兩捆,就是一捆,這麼遠的路也挑不回來,所以,我選擇走水路……”
智者用讚賞的目光看著弟子們,微微頷首,然後走到年輕人麵前,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沒有錯,關鍵是怎樣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也沒有錯,關鍵是走的路是否正確。年輕人,你要永遠記住: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他們的奮鬥目標自然也不盡相同。無論你選擇了哪種生活方式,都不要急於改變,隻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有發展的。
一根木頭的夢想
文/馬德
這是很多年以前的一根木頭。
剛開始的時候,父親是想用它來做房梁的。記得那一年家裏在山坡上剛剛建起了一棟新房子,四麵的牆已經壘起來了,人們七手八腳把這根木頭抬到房頂上。結果,木匠在山牆上端詳了半天,還是無奈地歎了口氣,對父親說:“不行,這根梁用不得。”木匠說話的時候,父親正站在另一麵山牆上,待了一會兒,父親又試探著問:“掉個頭試試,行不行?“不行!”木匠是當地有名的木匠,他說得很堅決,說完他又一擺手。幫忙的人便七手八腳又把木頭抬了下來。
這根木頭並不差,隻是彎曲了些。
晚上吃飯的時候,木匠酒喝在興頭上,對父親說:“那根木頭怕是幹什麼都不太合適,還是當柴火劈掉燒了吧。”父親說:“再留留,或許用得上。”木匠笑了笑,沒說什麼話。
又一年,家裏要做一個櫃子。父親又把這根木頭拽了出來,交給來做家具的人。做家具的人比劃了半天,把木頭一丟,說再換一根吧。父親問:“不好用?”做家具的說:“這是根廢木頭,除了燒火,恐怕不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