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聖人,不能去愛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可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是一種友善的表示,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事。
清代宰相張廷玉與一位葉姓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廷玉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兩位宰相,兩朝佳話,“宰相肚裏能撐船”,人說宰相官大器量大,器量大者成大器。
你的器量隻能容己,那隻能養自己;假如你的肚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長;你的肚量能包容一縣,就能做縣長;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長;能包容一國,就能做國主。縱觀曆史,所謂的英雄豪傑,並非他有三頭六臂,而是他的肚量比人大啊!肚量小的人不能容人,人又怎麼會容他呢?所以布袋和尚為人歌頌“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人間古今愁。”
有一打油詩雲:“占便宜處失便宜,吃得虧時天自知;但把此心存正直,不愁一世被人欺。”佛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把虛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
雖生瑜,可生亮
三國時期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年僅三十,便統帥三軍、叱吒風雲,卻因胸襟狹窄,嫉妒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屢遭失敗,怒氣填胸,以致箭傷複裂,三十六歲便命歸黃泉,臨死之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歎。
究其根源,原來是嫉妒心在作祟。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由於天分和境遇的不同,人難免分出個三六九等,或飛黃騰達、意氣風發,或窮困潦倒,默默無聞。但芸芸眾生中,總有那麼一些人雖技不如人,對別人的成績卻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從麵上演了一場場醜陋的嫉妒鬧劇。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鬧劇依然“長盛不衰”,為了別人評上了比自己高的職稱而指桑罵槐,為了某人得到領導的厚愛而憤憤不平,為了別人的生活條件比自己好而鬱鬱寡歡的都大有人在,給本已不大平靜的生活平添了許多煩惱和紛擾。
嫉妒是腐蝕人心靈的一劑毒藥。嫉妒的危害力和破壞力也可從中略見一斑。嫉妒其實是一些人心態不平衡的表現。有嫉妒之心者,往往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置別人的成績於不顧,貶他人的才幹如草芥。而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他的心理便會失去平衡,總會千方百計地對那些優於自己者製造出種種麻煩和障礙:或打小報告,無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亂;或做擴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歎卻依然盤庚在嫉妒者的心裏。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嫉妒他人的人心中永遠無法清淨明朗,他們會每天心事重重、鬱鬱寡歡,因為嫉妒者也當屬小人之列。
其實,“雖生瑜,可生亮”,我們不必為自己的技不如人而焦慮、悲歎。要知道:“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為何非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自添抑鬱?嫉妒他人者還可以化“嫉妒”為動力,用自己的奮鬥和努力去消除與他人之間的差距,甚至超過他。
弗朗裏斯·培根說過:“猶如毀掉麥子的莠草一樣,嫉妒這惡魔總是暗地裏,悄悄地毀掉人間美好的東西!”
嫉妒進入人的內心,就變成一個煽陰風、點鬼火的小鬼,讓你如周郎一般,雖“少年得誌”卻“一命嗚呼”,引你走進狹隘的深穀。
嫉妒是扼殺聖賢的劊子手,它會變得不擇手段,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是人類最醜惡的一麵。
嫉妒之心其實人人都有,但我們不能由此跌入嫉妒的深淵,那樣,我們會顯得異常卑劣。